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宇宙论与计算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宇宙论与计算是相互脱节的,这不仅体现在历法运算与狭义的宇宙论模型之间,还体现在历算与广义的宇宙论之间.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明清天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论、计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接受了西方天文学的以几何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以及藉助于几何及逻辑方法而展开的说理体系,宇宙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得以融会.但是,这一转型只停留在宇宙论模型这一层面上,明清之际历算之学还是缺乏更深层次的广义宇宙论作为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弹道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弹道学问题李斌当人类向野兽投掷出第一块石头,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关于弹道学的问题,其后抛射武器日益进步,尤其是火药抛射武器的发展,使得弹道学逐渐成为专门的学问。在弩箭时代,中国的弹道知识很发达,在古文献中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记载,也陆续出土了...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从西方引进的红夷大炮(又称西洋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火炮,在其时的国内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红夷火炮的技术特征和射程与中国传统火器相比,威力强大,射程不凡。笔者综合古今中外有关红夷大炮的史料,推算出其射程当在今天的10里之内,有效射程为7-8里左右。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已引起学者的兴趣,相对而言,乾隆末叶之后到《谈天》刊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中西文献,特别是英国所藏的中国沿海港口出版物,以天王星知识的传入为例,分析嘉庆、咸丰年间欧洲科学新知在沿海城市的传播以及被不断更新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5.
水晶球宇宙体系是明末西方传教士最早介绍入华的宇宙结构学说,与天主教义紧密相关.文章全面梳理了明末传华的这一理论及其西方来源,以及在明清之际所造成的反响.利玛窦根据丁先生<(天球论)注解>所译介的水晶球宇宙体系最为系统,影响也最大.水晶球宇宙体系虽是当时欧洲正在被淘汰的理论,但因它较早传入中国,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是在西方天文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后,对那些追求宇宙真实结构的人而言,依然深有波及.水晶球宇宙体系对明清之际中国人宇宙观的塑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汝宾所著<兵录>成书于1606年,其中卷11~卷13记述了火器知识,尤其卷13记述了"西洋火攻神器说"等关于西方火器的技术.通过比较西班牙炮学家柯拉多于1586年著成的<实用炮学手册>一书的3个版本中的炮图与弹道数据及其他文献,结合目前对17世纪中西方炮图和弹道数据的研究,认为<兵录>记载的欧洲火器技术知识应该出自<实用炮学手册>.  相似文献   

7.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的明清之际诞生?”人们对这个问题作过不少的探讨。本文仅从明末至清中叶(以下简称明清间)的科学家对中西科学关系的认识来分析这个问题。明清间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中国当时的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注意到学习和吸取先进的西方科学,提出“会通”中西科学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因而李约瑟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差异,它们已经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世界科学的演变》)但是,明清间中西科学的会通,没能够改变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总体格局。相反,中西科学的差距正是在这期间增大的。造成这一历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西方地圆说思想传入朝鲜半岛,打破了传统地理观。面对外来且异质的文化,朝鲜学者经历了好奇、接受、再到探讨其物理本质的过程。特别是以李瀷、洪大容为代表的朝鲜学者,针对地心宇宙模型所面临困境,以独创性的地球观念,尝试用传统知识体系去同构它。地圆说也在这一背景下在朝鲜得到一定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早在8世纪左右,黄道十二星座的概念就传入中国,从明代起,西方近现代星座体系陆续传入中国.近几百年来,西方星座的汉语译名从初步使用、改变到最后定名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论文为理清这一现象的历史脉络,在查找、核对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现代星座汉译名的演变过程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考订和分析.星座译名的使用和变化,与国人对西方星座体系的了解、认识和全盘接受的过程也是一致的.论文还站在现代各学科沟通、融合的高度,对某些星座现译名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磬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其产生距今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考工记》最早记述了磬的形状、规范和调音技术.磬的重心和磬的悬孔位置的确定是制造磬体的重要环节,直到明清之际,西方力学知识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磬体(倨句型)重心位置的问题才引起研究《考工记》的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利用数学方法研究磬体的重心位置问题.清代学者程瑶田、汪莱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未能获得完全正确的解法.此后邹伯奇不仅指出了程、汪二人工作的不足与错误,还获得了正确的求解方法与结果,使磬体重心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明代末叶至清代末年,与日本江户至明治时代,在历史年代上相当。其间,两国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交流与影响。17和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包含物理学知识的著作传到日本。19世纪50至70年代,来华新教传教士译述的一些物理学书籍在日本被注释翻译,甚至用作教材。明治维新的成功和甲午战争的结局,使两国之间科技交流的态势发生逆转。20世纪初,中国根据日本的物理学教科书翻译和编译了许多书籍。同时,中文物理学名词在相当程度上也受到日文汉字译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降,大批传教医生进入中国,以传教为原动力,以医疗空间为平台,致力于医学传教活动。有感于中国人信医不信教的严峻现实,部分传教医生积极转变角色,努力拓展传播空间,兴建院校,译书著说,特别是利用报刊这种新型舆论空间,从而开创了西医东渐的新局面,在我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是明末耶稣会士翻译的两部西方解剖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西方解剖学译著。以往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这两部著作是古罗马盖仑体系之下的旧学说,没有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以维萨留斯为代表的新的解剖学成果。文章分析了两部译著的文本内吝,认为这两部书都不是完整的解剖学著作,二者合起来才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方解剖学著作。通过与维萨留斯《人体构造》进行比较,认为《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不但在内容上吸收了维萨留斯及其以后的解剖学新成果,而且二者的合编在篇章结构、体例方面也与《人体构造》有一致性,是维萨留斯体系的解剖学译著,基本反映了16世纪西方解剖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宋芝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1):45-48,126,127
关于明末清初中西会通中西学对中国科学和文化影响的评价,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争论非常激烈。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中西会通之后,西学以何种形式在中国存在?其实,明末清初的中西会通过程中存在两种话语空间,即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皇帝、士大夫、民众和传教士在两种话语空间中的言语表现并不一致,话语权力也不一样。建构话语空间的力量根源在于社会形势、国家政策和传统文化。西方科学更完整真实地保存在私人话语空间。科学话语空间有很强的修辞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明清时期引进西学的过程中,名词术语的问题相当重要。我国科技术语的翻译方法和定名原则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基本确立。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和演变,与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吸收相辅相成。至清末,一些基础词汇已具有现今译名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熊明遇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他的主著《格致草》广被时人以至遗民征引和称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熊氏对耶稣会士抱持开明的态度,并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正如书名所示,《格致草》的撰作,毫无疑问是继承了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传统。《格致草》当中,具见熊明遇从耶稣会士的译作中节引西学所函盖的多个领域,如天文学及相关科学仪器、气象学、世界地理及绘图、灵魂学说和创世理论。然而,约从清初行禁书之令后,《格致草》一书便销声匿迹,而国人也不复知此书仍存于天壤之间,熊明遇研究西方科学的成果又多被其门人游艺征引;游氏著作《天经或问》传入日本后,当中提及第谷学说和熊明遇的观点,对江户时期的日本天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科技术语汉译特点分明。西汉至宋元时期,有零星的术语翻译现象。明清 时期,西方科技著作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傅兰雅、徐寿、严复等中外学者创造性地研究 利用汉字或汉字系统,奠定了科技术语汉译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大量日本人用汉字翻译的西方术语也 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科技术语的汉译方法形成了五种常用方法:意译、音译、形译、意音 兼顾和创新译法。  相似文献   

18.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物致知论历史源流的梳理,从中还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中国和日本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重要历史时期。该文通过讨论物理学书籍的翻译与教科书的编译、教学与研究、统一名词及组织学会等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该时期两国传播和接受物理学知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