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佳 《科技资讯》2006,(19):136-136
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悠长。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国盆景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它已成为商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中国盆景交易额平均每年为20亿元人民币左右,盆景的生产已逐渐形成规模经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但是市场上盆景总量中,有相当数量的盆景尤其大型树桩盆景均取自野生植物资源,即由人工挖掘自然界野生树桩培养修剪成形的盆景,这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中国盆景的生产和发展应着眼于保护自然界植物资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走人工快速繁育和快速成形的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画作为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审美视野中却有着神遇迹化的共通,进而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诗画的审美共通,体现了两种艺术的差异与互补,是我国艺术和美学上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中国艺术美学乃至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大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美学的内容。从中国诗画共同的意境追求的角度,阐述中国诗画艺术审美共通的表现,探寻这一共通的传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吴中地区诗画关系较前更为密切。诗画书印同体一处,更加成为惯常的格式。诗画“野逸”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诗与画形式“意味”的浸透,为诗画关系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叶吴中诗歌与绘画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吴中地区诗画关系较前更为密切.诗画书印同体一处,更加成为惯常的格式.诗画“野逸”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诗与画形式“意味”的浸透,为诗画关系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内源”和“诗画一律”之说,这种“同源”和“一律”的关系也表现在诗论与画论的文体上。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通与互渗之处。本文试从文体样式、批评话语以及内在品格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在文体上的相通与互渗之处。  相似文献   

6.
陈瑜 《科技资讯》2009,(8):220-220,222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各地区盆景造型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和传统。川派盆景作为中国盆景五大派别之一有其自成一体的造型艺术风格。随着社会的进步,要使川派盆景有所发展,需要不断的交流、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中国画创作中的诗画交融现象,寻根诗画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中国画诗画语境的审美意义及走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结构的“意合”特点出发,结合书法在诗画关系中的中介性质,解释了中国注重诗画结合而西方重区别的理论倾向,指出汉语文固有的特征是造成这种诗画比较中西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物理测量分析与声景观特征调研,对4座典型的江南园林(拙政园、留园、怡园与藕园)景观格局中蕴涵的声环境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隔声降噪功能,其与诗画互渗、互为境界,或直接将诗画转化为景观佳构的声景观营造,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声环境独特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0.
诗与画具有共通之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在中国盛唐诗人王维和英国浪漫主义大师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二人诗歌创作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和指导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与画作为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寄托感情、陶冶情操是其意义之一。这也正是诗画可以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共性,诗可以呈现画的意境,画可以表达诗的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现象是诗画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中国画传统是由诗 ,书 ,画 ,印等艺术门类有机综合表达来体现的。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 ,是中国画的内在生命。中国画向来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取其意气 ,得于象外” ,形成了一套传神写意、抒情言志、诗画互融的理论。中国画以诗文抒发情感 ,以借物抒情言志 ,以笔墨绘写精神 ,使诗与画达到珠联璧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丹青题咏 妙处相资——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枝清采.它把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丹青题咏,妙处相资“,两者珠联璧合,交映生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试从八个方面对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5.
王维作为中国的诗人,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饱含禅意,幽静而清丽,空旷而淡雅。他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情感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内涵,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王维与禅宗思想的渊源、王维山水诗的创作与禅宗思想的关系、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诗风的影响,使王维山水诗不仅体现了自身个性,而且也是中国山水诗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汉英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因此,汉英诗歌爱情意象词语的选取和解读必然受到汉英民族不同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中国的园林建筑,阐述了园林建筑与园林、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以及园林建筑与"诗"和"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集诗歌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哲学之美于一身,《庄子》语言更是恢弘谲怪,玄妙不羁。后世学者多有关于《庄子》注译的作品,但是这些著作对于《庄子》语言的理解和翻译不尽正确或准确。本文对陈鼓应先生之《庄子今注今译》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辨。  相似文献   

19.
余洋  田强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3):112-114
巴尔蒂斯作为20世纪西方重要的画家之一,创造了一个既独立于西方又具有东方绘画神韵的诗般的隐秘世界。他将中国绘画的一些表现因素和哲学融于其作品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具象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内涵。巴尔蒂斯将东方艺术风格融于西方绘画的探索和实践,为东西艺术的交融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给我们提供了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方法和态度,给当前绘画创作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