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低渗透非均质油田受经济产量的限制,一般采用1套层系笼统合采。开发实践表明,层系内如层数太多,层间非均质性造成水驱动用状况极不均衡。多层合采合注开发效果较差,需要研究新的层系组合与划分方式,既能满足开发生产对层系细分的需要,又能使注采井距达到注水开发的要求。大港油田D断块属于低渗透非均质油田,油层多达49个,在准确认识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为前提,采用"合采分注"技术,降低层内干扰,合理划分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2.
多层油藏合采时,层间地层压力将自动平衡,会导致注水开采阶段合采各层水淹程度及水驱动态特征具有较大的层间差异,降低了注水油藏的整体采收率。因此,需实时评价层间干扰,并制定合理的井网加密及层系细分调整方案,以提高储量动用的均衡程度。针对多层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的层间矛盾,以开发过程中层间压力及水淹程度的变化差异为基础,利用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评价储量动用层间均衡程度的影响因素图,以油藏整体均衡动用为目标,分析注采过程中水淹及压力的层间变化差异对整体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采油速度能够同时体现产能大小及储量动用程度,借鉴产量层间干扰系数的定义,建立了采油速度层间干扰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利用采油速度层间干扰系数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价合采各层的均衡动用程度,并为制定层系细分界限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3.
严重层间非均质油藏水驱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层间严重非均质条件下各类储层的水驱条件及效果.方法 通过岩心多层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多层组合下,不同渗透率层的水驱效果(包括水驱动用、产量贡献及采出程度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综合影响因子代表各个影响因素,并分析水驱效果与综合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合理的驱替压差是合注合采储层动用的关键;渗透率级差是影响多层合注合采开发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为组合层数和平均渗透率;多层水驱油组合情况下.低渗层若要达到较好的水驱效果,其多层组合渗透率级差应小于8,多层组合综合影响因子要小于6.结论 严重层间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必须保持合理的驱动压差,其注采层系划分应综合考虑组合层数、平均渗透率及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层系重组是水驱油藏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技术,不同的层系重组方式对应的开发效果不同,层系重组后的开发指标预测对层系重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层系重组后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采用隐式差分法进行压力求解,采用B-L方程计算饱和度分布。计算中考虑了储层物性参数和地层原油黏度的变化;并以注采井间各小层的渗流阻力和注采压差为权重进行单井各层产量的分配。该方法可以计算任意层系组合下的开发指标,对水驱油藏层系组合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一口井同时开发两个层间差异较大层系,已成为油田分层采油生产主要面临的难题之一.特别对于非均质油藏因为其层间物性差异大,层间干扰矛盾更为严重,出现层间动用不均衡,为了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消除或减少油层层间干扰,充分挖掘油层潜力,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采收率,有必要使用分层开采的抽油泵.2010年在罗庞塬作业区试验了5口分采井,效果较明显,以下介绍胜利分采泵工作原理、技术规范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小层层数多、厚度薄、展布范围有限,物性差异大,并且海上注采井距大,导致其层间干扰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传统预测方法适用性差,层系划分及射孔优化难度大.针对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的储层发育特征,通过引入小层动态连通系数、小层流动能力系数、小层干扰系数等参数全面考虑不同井距条件下小层注采连通状况、小层物性、流体差异程度以及小层水淹程度等关键性因素;以蓬莱19-3油田为例,油藏工程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建立了海上薄互砂岩油藏层间干扰规律定量预测方法;通过修正传统产能公式,建立了适用于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的定向井合采产能预测方法;研究方法在蓬莱19-3油田现场进行实例应用,预测精度高,实用性强,可有效指导新区开发井的层系划分及老区加密井的射孔优化等工作,应用效果理想.研究表明: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层间干扰主要受到小层注采连通状况、物性、流体以及水淹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将流动能力级差5.0作为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的层系划分标准,后期选择合理时机进行层系调整,减缓层间干扰.可见研究方法考虑因素全面,预测精度高,现场实用性强,能够为此类油田的新区开发井的层系划分及老区加密井射孔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多层油藏生产井段跨度界限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多层油藏划分与组合开发层系时,通常未考虑到生产井段跨度因素.根据建立的均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生产井段跨度对层系及层系内各小层开发效果的影响,剖析了各层采收率对总采收率的贡献程度,确定了多层油藏层系内生产井段跨度界限.研究结果可为多层油藏层系划分与组合优化等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孤东二区开发单元2011年转入后续水驱后存在的套损事故井多造成局部井网不完善、储量失控大;合采合注井多,层间矛盾突出;一套井网开发,井网形式相对固定,平面层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单元目前采收率低(35.5%)等问题,开展了孤东二区Ng~5细分变流线井网调整技术研究,通过层系细分、老井改层以及新井调整井网、转变流线,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表明目前排间分流线、油井之间剩余油仍较富集,具备进一步提高粟收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武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2):8675-8678
胜利油田断块油藏具有纵向上含油层系多、层间非均质严重等特点。对于边水断块油藏,还具有各小层含油条带宽度不同、水体倍数不同的特点。含油条带宽度和水体倍数相差较大的小层组合为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对井网的部署及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小层组合中除了考虑一般的渗透率级差、黏度级差等技术界限外,还应考虑含油条带宽度级差和水体倍数级差界限。分析了含油条带宽度和水体倍数大小不同的小层组合后对开发动态的影响。建立了小层组合时含油条带宽度级差和水体倍数级差界限。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断块油藏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油井多层合采是一种常见的油藏开发生产方式,但是多层合采常会产生层间干扰现象,降低原油采收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干扰系数进行分注分采的调整方法。以SZ油田多层合采层间矛盾突出从而进行分采调整为实例,针对实际生产矛盾与小层地质特征,结合五个不同的干扰系数,提出了三十种分层开采的调整方案。定含水率对比不同方案的预测结果,考虑到海上油田平台寿命有限,同时采用了定年限的对比优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分层开采方式使生产得以改善,定年限和定含水率方法各自最优的调整方案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79%与2.63%。为非均质多层系油层的分层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储层隔夹层精确表征能为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开发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从隔夹层表征方法的差异性角度出发,对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隔夹层进行重新分类,并依据层次建模思想对隔夹层进行逐层定量表征。研究认为,PL油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隔夹层可划分为层间隔层、砂间夹层、砂内夹层和物性夹层4种类型,分别对应储层构型研究的6级至3级构型界面。应用3种建模方法分别对4种隔夹层进行逐层定量表征,即应用基于井孔资料的确定性三维砂描技术表征层间隔层和砂间隔层,应用基于自适应河道方法在单砂体的控制下对砂内夹层进行表征,应用等效表征的方法对物性夹层进行表征。分级定量隔夹层表征方法很好地再现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结构和隔夹层分布特征,且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2.
受各储层段岩性、物性以及开采过程中各层段地层压力与流体物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多层油藏在采用合注合采开发时,始终存在层与层之间相互制约和干扰的问题。不恰当的注水开发模式会导致各层吸水能力、出油状况及水淹程度差异加剧,生产动态上表现出较大的层间矛盾,从而影响各层段和油藏整体的均衡动用及最终采收率。目前定义的多种层间干扰系数能定量表征层间干扰现象,但其物理内涵与实际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针对前期层间干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海上某油田典型多层油藏X为例,结合室内实验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剖析了多层合采早期实验测试及理论研究中存在层间干扰的根源和实质,确定了分段测试与整体测试之间表现出的层间干扰实质是油藏压力场与渗流场的非均衡性所致,并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层间干扰的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的层间矛盾定量评价及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更符合油藏实际情况,为多层油藏合注合采产能的预测及降低层间干扰对实际生产效果影响的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夹层分布研究对海相砂岩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在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法识别和追踪单井夹层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测井-油藏”相互验证夹层定量表征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油田潜力油层夹层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包括成因、厚度和分布范围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X油田主要发育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厚度范围0-2m,连续性差,主要发育在河道微相顶、底部及河口坝微相顶部。泥质夹层发育于海泛、堤岸和前积沉积环境,其中海泛成因夹层连续性相对较好。A、B、G油层夹层相对比较发育,平均厚度2m,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本文以微相控制夹层成因分析为基础,结合测井夹层识别和空间追踪结果,辅以油藏生产动态验证,建立了“地质-测井-油藏”相互验证夹层定量表征一体化创新技术,对类似油田夹层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夹层是指小层内部非渗透层和特低渗透层。夹层在层内对流体流动起到不渗透夹层作用,直接影响小层的渗透率,从而会影响到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和产能计算;因此需要明确层内夹层分布对等效渗透率表征的影响。针对层内不连续平行分布夹层,首先通过物理实验研究明确了层内夹层分布对小层局部区域渗透率的影响;同时得到了计算层内均质储层和非均质储层小层等效渗透率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建立与室内均质夹层物理实验模型类似的油藏数值模型,基于两者结果对比分析,得出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夹层分布对等效渗透率的影响是满足精度要求的;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得出了层内夹层分布位置、夹层个数与夹层分布方式对小层等效渗透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主要指标,隔夹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对油气勘察预测、储层开发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都有重要的作用。以具体研究区块为例,结合测井分析、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分析等,对黄陵地区长63储层的隔夹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与识别方法,对隔夹层的平面展布特征完成了定量分析,结合研究区块勘探开发现状,将隔夹层特征与储层研究相结合,阐述了隔夹层对储层作用的双重性特征,为浊积岩储层开发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6.
金宝强  舒晓  邓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5):6033-6040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韵律性、平面非均质性、断层边界及纵向夹层等影响,油层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为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结合新钻井水淹层测井解释成果、密闭取心、生产动态及油藏数值模拟等资料,对渤海Q油田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认为油层底部、井点附近及边水油藏注采主流线水淹严重,油层中上部、井间区域、遮挡带附近和底水油藏边部水淹较弱或未水淹,纵向上井间区域水淹层占比为8%~65%,平面上生产井有效动用半径为70~150 m。提出利用水平井进行井间加密、边部完善井网、垂向穿夹层动用屋檐油及井网调整等挖潜策略。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挖潜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指导油田高含水阶段剩余油挖潜,综合运用岩芯、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夹层成因与展布特征研究,及其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夹层可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类型,建立了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平面上夹层可分为零星发育式、局部连片发育式和全区发育式3种类型,建立了各类型夹层平面分布标准;垂向上均质储层内部多发育单一类型夹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内部多发育复合类型夹层;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其中,局部连片夹层和全区发育夹层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结合测井资料及孔隙度、渗透率、二次解释的隔夹层等资料,从平面、层内、层间三个方面,对萨北开发区北三东西块萨尔图油层组SII10~SII16小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小层平面上砂体和物性分布的非均质性,使河道侧翼和相互切叠处可能存在剩余油;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达到一定数值时,非均质性较强,剩余油可能存在,且层内夹层发育较多的部位剩余油富集;层间非渗透性隔层及非均质系数大,均会导致剩余油大量分布。该研究为萨北开发区北三东西块油层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海上油田多为大段合采,层间干扰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正确评价这一现象,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层数、厚度、渗透率、孔隙度、黏度、地层压力、供给半径和相渗数据等因素的层间干扰评价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层间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度、井筒连通、以及液量转移4个方面的层间干扰机理。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了实际井合采时的各层产能和全井产能、分采时的各层产能和全井产能以及层间干扰系数,对合采和分采条件下的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测试工作制度、所处含水阶段、静压及其他,对层间干扰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0%、25%、15%、10%。层间干扰主要受层间非均质性的控制,在进行层系组合时,若渗透率级差小于4,则可保证层间干扰系数小于0.6;若渗透率级差小于10,则可保证层间干扰系数小于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