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5日至5月8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先后对埃及,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六国进行了频繁而紧张的穿梭访问。5月6日黎以双方达成了一项以色列撤军的协议草案。在舒尔茨出访以前,中东的形势是:由于以色列坚持横蛮无理的要求,黎以美三方的撤军谈判已拖了4个月而毫无结果;黎两派民兵冲突加剧;美驻黎使馆挨炸;约旦一巴解组织谈判中断;叙以关系紧张;里根方案连遭挫折,有夭折之虞。与此同时,苏联改变了前一时期无所作为的态度,加强了对中东事务的影响。舒尔茨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促成撤军协议和其他活动来稳住阿拉伯温和国家,使已经搁浅的里根中东和平方案重新运转起来.以巩固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防止苏联进一步插手中东。  相似文献   

2.
1月31日到2月8日,里根特使、美国务卿舒尔茨对拉美五国(萨尔瓦多、委内瑞拉、巴西、格林纳达和巴巴多斯)进行了为期9天的访问,并与拉美16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孔塔多拉集团四国的代表进行了接触。这是舒尔茨自1982年夏出任美国务卿以来第一次正式出访拉美数国。舒尔茨拉美之行是在中美洲形势继续动荡、美国政府加紧制定干涉中美洲新策略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具体背景是:  相似文献   

3.
美国在非洲推行里根主义连连受挫,非洲国家在两霸强调批评美国。舒尔茨此行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与非洲国家关系,着眼于制止苏联悄悄地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总统里根6月25日宣布国务卿黑格辞职,随即提名乔治·舒尔茨为新的国务卿人选。此项任命尚待国会批准,一般估计不致有什么问题。舒尔茨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政府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地位。现年61岁,为共和党人。1969年尼克松执政时,舒尔茨出任劳工部长,1970年7月改任行政管理和预算署署长,1972年任财  相似文献   

5.
里根对黎巴嫩人质危机采取了炫耀武力的行动,使东地中海风急浪紧。但是他未必敢真动手,因为美国还有许多苦衷……人质获释不久,美、伊秘密武器交易被揭露,里根政府遭到国内外的攻击,在国内闹成了"伊朗门"的丑剧。面对这次人质危机升级,关国如何行动呢?忿机升级娜  相似文献   

6.
“伊朗门”事件越揭越深,里根步步为营,白宫开始调整对策,从坚持说里根不知情,转而承认里根与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有重大牵连,但同时仍坚持说,里根并没有做违法的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里根会坐到听证席上吗?美国舆论认为,里根前途多险。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于5月10-13日,对以色列、埃及和约旦作了一次为期三天的访问。舒尔茨此行,除了参加以色列举行的纪念第二次大战结束40周年的活动外,其主要目的是“找出办法来”“使以色列同其阿拉伯邻国进行直接谈判”。舒尔茨在行前就明白目前的局势同“在中东实现稳定与和平之间,显然存在着许多难题”。主要难题之一是关于约旦、巴勒斯坦联合代表团的组成问题。此行结束后,舒尔茨虽然说,“在解决僵局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他承认,“很难找到巴解组织与以色列都能接受的巴勒斯坦谈判代表”,“许多难题依然存在”。舒尔茨此行未取得任何引人注目的突破,对此他早就心中有数。既然如此,他为何要作此行呢?此行又为何成绩平平呢? 这要联系美国目前的中东政策来看。  相似文献   

8.
3月11-13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美国作了为期5天的访问。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敦促美国发挥积极作用,采取新步骤,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一是争取美国增加对埃及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也就是他和美国总统里根、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伯格、财政部长贝克等人进行会谈的主题。访问的结果表明,在中东和平进程上,里根没有接受穆巴拉克的建议,而在增加援助上,美国未能满足埃及的要求。尽管如此,穆巴拉克说,他对会谈“没有感到失望”,认为会谈还是“非常富有建设性,非常有益的”。穆巴拉克总统这次访美是他第五次访美。埃及对这次访美是十分重视并作了充分准备的。在穆巴拉克访美以前,埃及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埃及与多数  相似文献   

9.
7月的华盛顿骄阳似火,可是白宫上下却为选择一名最高法官忙碌奔波。原来,美国最高法院9名法官之一的波特·斯图尔特因健康欠佳辞职,由谁来填补这一“神圣公允”的空缺呢?各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选,最后汇集到里根总统办公桌前,已是一长串名单了。里根为兑现竞选时关于让更多妇女担任政府要职的诺言,最后选中了亚利桑那州的女法学家桑德拉·奥康纳(Sandra O'Connor)。因为被提名的是个女性,她的法律知识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怎样?许多疑问顿时萦绕在一些显要们的脑际。为了了  相似文献   

10.
读编往来     
《广东科技》2010,19(5):90-90
<正>作为广东省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广东科技》的"政界"、"商界"、"学界"等几个固定版块定位都比较清晰,可读性也很强,并且能够紧扣当前科技热点作报道。因工作关系,本人比较喜欢看贵刊的专题报道,该栏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但我认为如果"政界"、"商界"、"学界"三界能够增加些小专题报道,会有助于从深度上丰富杂志的内涵。不知道贵刊能否尝试这样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自1982年底开始缓慢回升。至1984年,回升势头较猛。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里根经济学”大奏奇效呢?国内外对此意见不一。本文认为,美国经济形势好转,“滞胀”有较大程度的缓和,一方面有经济周期发展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里根经济学”的政策因素也起了作用。总的说来是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是,“里根经济学”的膨胀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尖锐矛盾潜伏着巨大的危险,这使它面对更为困难的考验,不得不进行新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密特朗提出建立“工艺技术欧洲”的主张(亦称“尤里卡”计划)。它同两年前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相并而立。里根计划是为了谋求建立以太空为基地的防御系统,密特朗的建议是为了使欧洲建立“独立于战略防御倡议的太空防务”。法美之间因此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法国何以不赞成里根的计划?又为何另搞一套?法美关系以及欧美关系会不会因此受到大的影响?这都是各方甚为关心的问题。“尤里卡”计划是密特朗总统在4月17日法国政府内阁会议上宣布的,据说事先征求过西德的意见。宣布后的第二天,迪马外长向欧洲共同体10国以及未来的共同体成员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了通报。这一计划提出的背景是:美苏恢复日内瓦谈判前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3.
1980年11月初美国大选之后,我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在华盛顿、纽约等地盘桓了一段时间,同美国政界、财界、新闻界和学术界一些人士有过接触,彼此就总统选举后的政治趋向、里根内阁的组成以及新政府可能采取的对外政策交换过意见。通过这些接触并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获得了一些印象。首先,我感到美国的政治趋向保守主义比较明显。这反映了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对民主党政府多年奉行的自由派政策丧失信心,要求变革。在任总统卡特之所以在这次大选中失败得如此之惨,而两次竞选总统未成的里根却能在今日获得压倒优势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经济问题。卡特政府执政  相似文献   

14.
人权概念被引进美国外交领域始于二战后,美国人戴维·D·纽瑟姆在其1966年出版的著作<人权外交>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明确提出"人权外交"的口号,向世界公开宣示人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到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外交与里根主义的推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里根主义的目的是在全世界建立"自由"、"民主"的政体,而这也正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对反导条约作狭义解释还是作广义解释,这直接关系到SDI的命运。里根如要改变解释,将面对国会、盟国和对手的强大压力,如不改变解释他能坚特住SDI吗?里根正面临抉择。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水晶球预言了约瑟芬的皇后命,塔罗精灵帮助里根逃脱"总统20年死亡周期"的可怕怪圈,变幻莫测的星象成了总统的"小秘书"……一个个铁铮铮的事实似乎都在诉说占卜的神秘与灵验。世人的吉凶祸福、前途命运尽入了占卜师的双眼。各位读者,你想知道神秘灵异的占卜的奥秘吗?精彩内幕即将为你披露。  相似文献   

17.
困境的产物     
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的国情咨文,是他总统任期过半、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所发表的第二个国情咨文。这个咨文调子很低,内容空泛,讨好各方。里根上台时发出的“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誓言言犹在耳,如今在国会宣读这篇咨文时,连他那惯常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没有了。何以如此?原因在于里根政府上台迄今,美国的国情十分不妙。在国内,根据  相似文献   

18.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7月上旬的一周之内,先后访问了美国和苏联。他出席了纽约自由女神像落成百周年盛典并同里根总统晤谈,接着又在莫斯科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会谈。舆论认为,法国这次重火外交行动的意义和作用大大超过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密特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问美苏的呢?一方面美苏首脑在酝酿新的会晤,里根对苏联6月提出“灵活的”裁军新建议作了某些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美多次表示要废除美苏反  相似文献   

19.
<正>5月29日至6月9日,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赴美访问,拜访了美国政界、商界、学界和侨界,集中阐述了其大陆政策和对美政策。从目前各界反应来看,蔡英文此行达到了争取美国谅解的目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会在2016年台湾"大选"中支持蔡英文呢?  相似文献   

20.
来信     
《世界博览》2012,(21):4-2
正@清泉艺廊:日本右翼势力很可笑!都说日本人善于搞信息搜集,看来也是一面之词!中国人有恨日情绪,这样显而易见的信息日本政府不知晓?——看到@世界博览的博文《日本政界的"朋友"与"敌人"》有感而发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