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首届客家文化创新论坛以"传承与创新:深圳滨海客家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设立了"深圳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研究""大陆客家文化产业研究""客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发展"论坛和青年论坛等环节,旨在拓展客家文化研究的新阵地,明确深圳滨海客家的地位与特色,使深圳成为国内客家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为创新客家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8,(1):22-25
自1807年马礼逊第一个到中国传教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传教士离开,传教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学校,传播西学。教会学校为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使其逐步享有了原本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不可能享受到的诸多权利。本文以美国长老会在山东潍县兴办的女子学校为例,探讨其在潍县农村地区的发展、把女性培养成专业教师等方面起的作用以及在文化方面对她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房敏 《科技信息》2007,(35):136
赣州、龙岩、梅州、河源、惠州等地达成共识携手共建"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是客家地区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这一合作有其必要性,共同的客家文化、便利的交通、政府的重视为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围绕客家文化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将促进客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并推动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教育史上,众多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起源时,大都把它归结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其实,英华书院和后来在中国本土建立的教会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真正前身是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于1732年7月25日在那不勒斯创建的中国学院。  相似文献   

5.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特色鲜明的一个支系,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在现代社会,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传播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基于百度指数,以“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为检索关键词,对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总体较高,“客家菜”与“客家围屋”网络关注度年度的增长过程变化幅度较大,“客家话”与“客家人”网络关注度的增长过程较平缓,“客家山歌”网络关注度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省(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客家人聚居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的客家文化传播中,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开发有利于客家文化传播的网络应用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晞教授<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1]从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年)这位传教士医生在北京的经历和活动入手,揭示了19世纪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图景.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德贞来到北京和在北京传教行医的动因、工作目标、身份定位以及环境背景;第二部分从医院医学、医学教育、医学知识的传播、公共卫生学研究等角度,分析德贞对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客家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形成及其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移民的进入使闽粤赣边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面貌,带动当地土著从原始部落社会一跃而进入封建社会。客家民系形成后长期存在的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宗法制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其独特的以家庭或家族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促进了血缘家族社会的形成,而随着客家地区人口增殖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又形成半农业半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并直接导致客家人走出山门,走向世界,促进了客家地区对外交流的频繁。客家地区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既是客家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最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8.
汉族移民的进入使闽粤赣边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面貌,带动当地土著从原始部落社会一跃而进入封建社会。客家民系形成后长期存在的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宗法制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其独特的以家庭或家族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促进了血缘家族社会的形成,而随着客家地区人口增殖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又形成半农业半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并直接导致客家人走出山门。走向世界,促进了客家地区对外交流的频繁。客家地区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既是客家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最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9.
阐释了《型世言》树型于世的社会价值取向。《型世言》意欲通过树立忠臣孝子、贞节烈妇、仁义之士等范型,为当时道德失范的社会提供一种家国伦理典范,妇德妇行楷模及社会人际伦理标准的全面道德价值标准。指出作者苦心孤诣以文树型,正是在社会转型期的晚明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深沉关切的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0.
闽西客家武术是闽西客家文化的奇葩,是客家先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迁徙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闽西客家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客家武术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强身健体,娱乐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及传承客家武术的当代价值,对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客家武术的传承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传教士涌入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传教士的侵略本性和湖南人民历史上形成的反外排外心理,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传教士在湖南难以立足的主要原因.传教士重心转向办学校和甲午中日战争后湖南绅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湖南办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20世纪之交,英美等西方列强的基督教会和天主教会在上海乃至中国各地陆续建立了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一方面对中国学生大力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文化,另一方面也以其教育文化有力冲击着当时的封建教育思想、制度、模式及形式,尤其对于上海教育的近代化具有相当的垂范作用。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和走向未来的伟大改革进程中,重新审视教会学校的教育制度、内容、形式和方法,将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从客家文化本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嵌合上来讨论客家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应该以民间为主,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地寻求对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共识;透过客家地区的全体成员参与投入,扩大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力量;在行销客家文化产业活动时,可以规划周边效益;政府可以在资金的提供、人才培养、对外宣传等方面提供协助和服务;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的"原乡意义",提升文化商品上的"符号价值"即"社会意涵",使商品真正意义上蕴含"传统",增强产品的文化体验性;在将物品潜入文化系统的过程中,突出文化的独特性,力图增强自我主体性的感知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客家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先民长时期以来在谋生存和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文化集合体。以闽西客家民俗体育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结合闽西客家地区民俗体育的实际情况,探讨闽西客家民俗体育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急促脚步所带来的包括客家社会传统聚居形式生活模式乃至生活习俗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改变,如何保护、继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已经成为客家人以及客家学研究者急需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应在观念和意识、行动和措施诸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17.
一座客家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规模宏大的土楼建筑、典型的熟人社区、丰富而广泛的公共生活、深厚而独特的客家文化等维系着土楼社区大家庭、小社会的和谐共处。但现代化、城镇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带来新挑战,传统客家土楼居住功能渐渐消失,改变了传统客家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以传统客家土楼治理模式为原点,通过典型调查与个案访谈法相结合,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人际互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积极性等维度,寻求新旧客家社区和谐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现象十分盛行,这是一种替神灵说话或传达神的旨意的宗教活动。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试图分析闽西客家"神媒"现象、特点,以及产生闽西"神媒"原始宗教特性文化源流,从而为客家的形成是中原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的学说提出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9.
客家文献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州市客家文献在客家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等方面具有客家学研究价值。将客家文献中蕴含的静态知识转变成动态的情报信息流,可提高客家文献的利用效果,为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来温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主要有循道会的苏慧廉、苏路熙夫妇和孙光德,以及内地会的曹明道等。在饮食、服饰和婚嫁习俗这三个方面,英国传教士与温州民俗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碰撞和冲突,同时,这些传教士在不放弃基督教文化以及对基督教文化充满优越感的前提下,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温州民俗。这些传教士对温州民俗的妥协和适应主要是出于其生存需要和传播福音的功利性动机,而非对温州本土民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心悦诚服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