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有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和Maimquist指数法,对近11年来河南省各地市旅游效率及其变动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平均综合效率水平较低,仅有少数城市综合效率达到最优,11年来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率先升后降.2)河南省城市旅游综合效率总体上呈现出郑州、洛阳和开封3市最高,豫北地区较高,而豫东南地区较低的分布特征,旅游技术效率在空间上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格局,陇海线沿线及其北部城市技术效率较高而南部普遍较低,而旅游规模效率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升后降,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降后升,全省旅游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规模效率的影响更大.4)河南省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法来提高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2.
明晰河南省乡村地域专业村产业专业化发展规律,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通过对专业村主导产业分类,采用区位熵模型测度乡村产业专业化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及发展阶段特征.结果显示:(1)2008和2017年河南省总体产业类型基本保持不变、数量变化特征显著,水果种植呈明显上升趋势,养殖业下降最为明显.(2)各地区产业发展演化特征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专业村产业类型呈中南部减少、豫东和豫西增加和豫北基本保持不变的特征;其优势产业类型数量特征变化差异较小,各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差距逐渐减小,专业化水平提升速率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豫东和豫南地区属于扩张阶段,豫西和豫北区域属于优化调整阶段,豫中地区处于成熟阶段.在未来,河南省乡村产业布局应结合地区资源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突出特色为原则,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促进专业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资金、资本、人力和技术投入作为环保输入要素,以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作用产出和环保管理系统自身成长作为关键输出项,构建环保效率测度体系,并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31个地区的环保效率及其时空变化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环保效率普遍较高,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且除技术效率外地区间差距较大;2)总体上环保效率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东部低于中西部,技术效率西部>东部>中部;3)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环保效率变化研究反映,2001-2006年和2001-2009年各效率变化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环保效率及其分解均呈下降趋势,技术和生产率变化则呈上升态势,但2006-2009年反之;4)环保效率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为2001-2006年和2001-2009年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态势,但东部强于中西部,技术和生产率显著上升,且中部进步最为明显,东部最慢,2006-2009年反之;5)环保规模效率及其时空变化是影响环保综合效率时空变化及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总之,提高中国环保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环保规模效率,全面、大规模地追加环保投资,优先壮大环保发展规模,并引导环保设施集聚配套和共享共建,是提高环保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及促使环保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3—2020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相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化肥施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对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93—2020年河南省化肥施用量和施用强度均呈先升后降趋势,2015年后开始波动下降,阶段性特征明显;28年来河南省氮、磷、钾肥施用比例由1∶0.44∶0.15逐步调整为2020年的1∶0.67∶0.55,氮肥比例递减,磷肥和钾肥比例稳步增长;2020年河南省化肥施用强度为862.36 kg/hm2,属于高度过量水平,河南省不同地区化肥施用强度差异相对较大,豫北化肥施用强度最高,豫南最低;2020年河南省总肥的环境风险指数值为0.77,属于重度风险等级,豫北的风险指数最高,豫南风险指数最小.2015年后河南省化肥施用开始下降,化肥增长趋势得到扭转,但河南省化肥风险指数仍属重度风险等级,未来仍需采取措施以实现减施增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河南省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测算分析了各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及构成情况,并基于格网尺度,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探索了河南省ESV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3.754×108元,在豫西及豫南地区保持稳定,在人类活动密集的豫中及豫东地区变化显著;(2)生态系统贡献上,耕地生态系统的贡献最大,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保持土壤价值最大;(3)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5 km×5 km的格网尺度下莫兰指数最大,以此尺度分析发现,河南省ESV空间差异明显,受水系影响,呈现出自豫西、豫南林地区向豫东耕地区递减的条带状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豫西大部分地区、豫南部分地区及豫北沿省界呈条带状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2011-2017年河南省及各地市工业发展数据为样本,选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测算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时序变化差异明显,可分为稳定型、持续增长型和不稳定型三类,郑州、许昌、漯河和开封属于持续增长型,周口、三门峡和濮阳属于不稳定型,其余11个地市为稳定型.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的持续增长型和不稳定型地市主要分布于豫中、豫东地区和最西部的三门峡,整体水平较低的稳定型地市大部分分布于豫北和豫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有明显的正向驱动,而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耗则与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选取河南省所辖地级市的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个横截面统计数据,在SPSS14.0软件的帮助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将河南省各地级市的耕地资源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间河南省各地级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逐渐增大;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等级上,各年份呈现出总体上升的发展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各年份豫北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而豫南和豫东则相对落后;各年份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8年统计数据,综合运用DEA-BBC模型、DEA-Malmquist指数和聚类分析,对广东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域综合技术效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间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差异;大部分城市全要素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只有汕头市因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下降,导致全要素生产效率下降;经济发达地区创新效率不一定高于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河南省18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2016年河南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南省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利用耦合动态度模型探索耕地各功能之间耦合关系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河南省耕地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均呈现下降趋势,社会和生态功能下降幅度显著.②河南省耕地各功能空间变化差异性显著.耕地经济功能增强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三门峡的经济功能增强最快;河南省各市耕地社会功能变化率以负增长为主,增强区位于豫西的济源、焦作、三门峡和豫中的许昌和漯河;2004-2016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功能持续减弱,生态功能增强快速地区基本处于豫西地区,豫北和豫东地区生态功能持续弱化.③河南省各市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耦合度大部分位于磨合和成熟阶段,郑州、济源和商丘耕地功能耦合度呈下降趋势;耕地功能协调度全省呈现低值集聚,基本处于过渡协调阶段,各地市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发展协调性差.  相似文献   

10.
在GIS的支持下,构建河南省贫困人口空间数据库,对河南省贫困地区的分布特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贫困区域划分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河南省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南、东南多而中部少的特点;(2)河南省贫困人口在周口市、南阳市分布最为集中,新乡市分布最为分散;(3)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并且在总体上趋向集中;(4)豫中、豫西、豫北、豫南、豫东五大地理区域的贫困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豫南和豫东地区贫困程度最为深刻;(5)根据各地市的贫困程度状况,可以利用Jenks自然断裂法将河南省划分成4个贫困类型区:基本脱贫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高度贫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