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孤独情绪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情绪与现代社会的现状紧密相关。在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孤独来自于缺少交流、友谊和真挚的爱情,以及社会大环境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自我与社会的统合”,由社会知觉、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三大维度构成。网络文学,以其有异于传统文学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反映社会,从其作品中较明显地折射出创作主体在统合人格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在社会知觉上,存在有负性情绪引致的社会认知的偏差及归因偏差;在社会交往上,突出地体现出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在社会适应上,其创作动机及创作题材都显示出其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网络创作主体应注重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的健康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艺学、美学、现当代文学等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对象。借助各学科的思想资源,当代网络文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其中,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问题、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问题、网络文学的产业化研究、网络文学的类型和作品研究、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等成为近年来网络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21世纪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格局。为廓清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笔者对我国现有的文学网站、网上作品、网民阅读状况和网络文学的势态与走向等作了一次网上调查,以期了解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总结其经验教训,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看到的只是鲜花和掌声,却很少有人关注莫言内心的情绪---孤独。莫言从童年时就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这种孤独体验对他的人生以及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可以说孤独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成名,正是因为孤独,莫言才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与生活的进行亲密对话,可以说是孤独成就了莫言。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走红 作家态度冷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这两年人们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它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正日益显现。爱好写作的一族更是利用网络任意挥洒、随心所欲地发表作品,满足创作和倾诉的欲望,尝试发表作品的快感。人们给了网上传贴的这些文字一个专门名词:“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如今正在网民中逐渐走红。有人预言,“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主要方式”。它果真会在新的一个世纪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吗? 无论是网上作者还是网下作家,都认为网络文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名叫“小木克”的网民说,他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为了找回一点写作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孤独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主题。结合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例,阐述了卡森·麦卡勒斯在这部作品中对孤独的理解和对孤独情感背后意义的找寻。  相似文献   

8.
赵纲 《科技咨询导报》2013,(22):195-196
当前,网络文学迅速蹿红,高校图书馆因为各种原因,也往往大量购进纸媒化网络文学作品。高校是研究与学习高等学问的炀所,这决定了高校图书馆首先是学术图书馆,应尽量减少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收藏,即使入藏,也要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甄别把关,以免其挤占本来就有限的图书馆资源。面对网络的冲击,图书馆应明确自我定位,保持传统,绝不能将自己与网络相混淆,否则,必然失去优势,导致自我没落。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常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情绪。作为沈从文基本思维模式的“情绪的散步”,既影响他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彰显着他的创作意蕴和文学风格,又制约着他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度,并从心理深层决定着他的孤独情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如今,网络文学已加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精神诉求方面表达了两方面内容:第一,网络文学是当代人本思想的体现,是对功利社会的心理净化。第二,网络文学的内倾叙事折射出社会的深层意蕴。同时网络文学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即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反思:我们该怎样接受与对待文化心灵的虚无?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台湾网络作家蔡智恒在BBS上写下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从而引发了网络文学的热潮,并对大陆的网络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了蔡智恒的网络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对网络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十二年来网络作家风起云涌,网络作品姹紫嫣红、蔚为大观。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却没有同步发展。本文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从文学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方式等方面探求批评缺失的诸多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3):I0207-I0207,I0234
村上春树是最有影响力的日本现代作家之一,近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不仅风靡整个日本,在全世界也是掀起了一阵读村上的热潮。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孤独与无奈,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都市青年人心境的写照,不仅呈现了都市青年人孤独的内面生活.而且暗示了一种对待孤独与无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他呼吁我们回到人类的原点,去寻找自我生存的真谛。孤独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自我”是文学中的重要话题,作家刘恪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里有不同的自我想象和自我形象。他的早期作品展现的是积极的行动的主体;先锋写作时期是孤独的抒情者的自我形象。从外而内的自我的嬗变充满偶然,也有必然原因,既是他的主动选择,也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刘恪的精神肖像在其作品中隐现,也将成为文学史里的界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作品的出现,影视改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本文结合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成功案例,通过总结其追求互动性、强化视听效果、洋溢后现代性等改编特征,分析改编的主要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忠实原著、脱离原著、推陈出新等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逃避孤独——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内在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郁达夫小说漫迷的情绪流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孤独和对孤独的逃避。当旧的文化结构开始解体,个体生命在压抑中觉醒,而现实仍为浓重的黑暗所笼罩时,现代作家大都难免为孤独感所包围——生活上的,文化上的和心理上的,郁达夫所表现的孤独则更多地联系着他个人的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有16个年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一般说来,理论研究往往要滞后于文学的发展。在网络文学繁荣的今天,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迫在眉睫。陈定家的《文之舞》是一部成熟的研究著作,该著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网络文学,抓住了网络文学文本的核心特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对当前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从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现象产生后,文学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也存在不少模糊之处,如对网络文学概念的界定,对网络文学特点的描述,对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关系的探讨,都需要重新思考。本文从网络文学概念的定义和特征等问题入手,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进行了反思,试图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一个缺口。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整体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相互区别:涵义、表现的内容、体现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以及在社会文明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又紧密联系:政治文明依赖于物质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同时又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也反作用于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