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北区主要粮豆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实现率及其提高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计算机东北各地主要粮豆作物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产占各级资源生产斩比较,分析了各地主要作物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实现率及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2.
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和杂交晚稻关键生育期的光合有机物质对形成籽粒产量的贡献比率,建立了杂交晚稻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兴师动众力数学模型,并根据浙江省东南部各地气象站的气候资料,计算和分析了该作物的各级生产潜力及其在境内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湖北作物气候生产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台站1960~2005年逐年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应用Miami模型、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湖北省气温气候生产力(TSPt)、降水气候生产力(TSPn)和蒸散量气候生产力(TSPv)进行了估算,并采用EOF、RE.OF、EEOF、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北省TSPv的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降水是大部分地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TSPv在时间上波动明显,在空间上受地形、降水、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西部山地区震荡特征明显,东部平原丘陵区具有稳定的上升趋势,西北山地区是震荡的敏感区;未来“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长最有利,“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长最不利,北部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图4,表2,参11。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6-2008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和实际冬小麦单产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江淮地区冬小麦的逐级生产潜力;通过GIS叠加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增产区域与幅度。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冬小麦的2006-2008年光合生产潜力介于15 672 kg.hm-2~21 001 kg.hm-2之间,变化趋势是从北向南逐级递减。光温生产潜力介于8 311 kg.hm-2~11 072kg.hm-2之间,大体从江淮北部向南部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生产潜力为9 78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介于5 876kg.hm-2~8 988 kg.hm-2,空间变化趋势为从江淮中部向周边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值为7 657 kg.hm-2。2006-2008年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实际产量为2 537 kg.hm-2~5 954 kg.hm-2,区域平均值为4 871 kg.hm-2,由此看出,实际的产量与潜在气候产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江淮区域冬小麦存在一定增产空间。最后,针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情况,提出提高冬小麦生产的具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宁南旱区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南旱区农业气候资源为基础,对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降水年型主要作物的热量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的热量生产潜力依次为:苜蓿>春小麦>马铃薯>冬小麦>谷糜>胡麻>豌豆;降水生产潜力依次为:苜蓿>马铃薯>谷糜>小麦>胡麻>豌豆。农田的总体生产潜力开发度为33 6%~42 7%,全区平均为36 8%,即尚有63 2%的生产潜力未得到发挥。此外,提出了开发和增进农田生产潜力的主要技术策略。表3,参9。  相似文献   

6.
关中平原近50年来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及对植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3个观测站近50a气温和降水的连续数据,运用TharnthwaiteMemo-riai模型,对关中平原地区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序列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气候生产力50a来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长3.7kg·hm-2,而21世纪以来,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特征,但暖春化、暖冬化,春旱、秋旱愈来愈严重;降水是气候生产力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暖湿型"气候对植被的生长最为有利,未来若气温升高1℃~2℃,降水量增加10%~20%,则关中植被气候生产力将可能增加7%~14%,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则会导致植被气候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应用DEA方法对我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测评.主要结论有:1998~2005年,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显现出增长的态势,但期间也有所波动;2000年后,东部创新效率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较低所致;相对于规模效率,全国及各地区纯技术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提高纯技术效率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全国范围内,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显著收敛的趋势,落后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层次递减法,对敢上小流域农作物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建立了光、温、水和土壤肥力等因素对农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光温潜力有效发挥的首要限制因子是土壤肥力,其次是水分条件.表3,参7.  相似文献   

9.
应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R&D活动对TFP等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企业R&D投入对TFP作用的效果最大,且对于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交易带来的TFP效应居其次,且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而政府R&D投入的TFP弹性在三个地区均为负值.这些差异给区域科技政策的制定提...  相似文献   

10.
利用西安市1951—200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和1992~2006年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西安市大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未来5a旱涝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56a来西安市大降水频数呈减少趋势;其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要集中在7-9月,7月最多,1月和12月无大降水事件发生;旬际变化峰谷波动较多,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上旬,7月上旬最多。而极端降水频数则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6—8月,7月最多;从日变化看,主要发生在7:00,其次为17:00;晚上偏多,且由多到少的时间排序为:后半夜→下午→前半夜→上午。该市2007年降水量“偏涝”的概率较大,2008~2011年处于“正常值”的概率较大。图3。表5.参17。  相似文献   

11.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云 《系统工程》2007,25(5):95-99
风云二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连续对我国及其周边地区天气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对准确进行中长期天气预报及灾害预报具有重要作用.风云二号D星发射成功,意味着两颗静止气象卫星定点在我国东、西部上空同时进行对地观测业务,复合观测模式不仅对我国天气预报、减灾防灾和地球变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整个东南亚地区、甚至澳大利亚和非洲部分地区将获益于我国的卫星云图资料,使我国成为全球气象卫星的重要国家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行管理技术日趋成熟,卫星的可靠性在增加、性能在提高、使用寿命在逐渐延长,应用系统拟用不同控制策略和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在轨卫星,使之更有效地为气象业务和国民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2.
2000-2006年松嫩平原农田生产力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17A3数据集2000-2006年年均NPP(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对松嫩平原农田生产力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松嫩平原旱田空间分布梯度特征明显,由西向东生产力呈递增趋势。旱田占农田总面积的90.17%,低、中、高产旱田面积分别为93170km2、23963km2和18866km2,占旱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68.51%、17.62%和13.87%。低、中、高产水田面积分别为1567km2、12171km2和1091km2,占水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10.57%、82.08%和7.35%。②2000-2006年,松嫩平原旱田和水田NP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2000-2003年和2004-2006年为两个相似的NPP增加阶段。③气温与旱田和水田均呈极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对旱田和水田生长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降水与旱田和水田平均NPP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和0.285,对旱田和水田生长的影响比气温明显,是影响松嫩平原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1960—2008年生长季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东北地区107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变异系数、Morlet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60—2008年东北地区生长季(5—9月)内日照时数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①生长季全区平均日照时数的多年平均值为1183.28h,最大值(1299.07h)出现在1969年,最小值(1062.26h)出现在2003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可以通过P〈0.1的显著性检验;②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经向与纬向变异性,东部、北部为低日照区,西部、西南部为高日照区;③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区域的生长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107个站点中有81个站点的Mann—Kendall趋势系数为负值,其中43个站点的下降趋势可以通过P〈0.1的显著性检验;④东北地区生长季日照时数的空间异常结构既表现出一致性的一方面,又存在南一北、东一西、西北一东南方向的空间差异性.图7,表2,参19。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江地区宝清县近20a来观测记录,利用3种方法检验了三江地区季节性积雪、冷季(11月.次年3月)降水量和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季节性积雪表现为弱的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005%),冷季降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0.317%,同期冷季平均气温上升1.32℃。通过相关分析表明,积雪与冷季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呈负相关。冷季降水量的增加促进了积雪的增加,但由于冷季气温升高趋势大于降水量增加趋势,冷季气温升高导致初雪日延迟而终雪日提前,缩短了积雪时间。因此,在全球和区域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三江地区积雪量有可能减少。图5,表3,参19。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三阶段DEA模型忽略了投入-产出之间统计噪声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这一不足,将环境因素细分为员工工作环境和管理环境两类,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技术的四阶段模型. 通过对比剔除管理环境因素前后的技术效率,得到动态经营管理效率(management efficiency). 进一步,利用四阶段SFA模型对2002-2010 年间我国省际技术效率和政府管理绩效进行了测算. 研究发现:(1) 我国整体、三大地区及各省区综合技术效率均呈现“U型”波动趋势,且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而实际技术效率呈现单调递增的变动趋势,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 (2) 政策扶持对于地区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贡献率高达71.4%;政府管理绩效呈现“U型”波动趋势(江西,湖北,海南除外),且东部地区高出中西部约8.9% 和3.2%. 作为技术效率和经营管理绩效实证研究的技术基础,四阶段SFA 模型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很好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城市化、知识化和现代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本文以各省区为对象 ,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各地区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知识化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东、中、西三大地带各项指标都是由东到西逐渐降低 ,但南北方之间却不协调 :北方社会指标较高 ,南方经济指标相对超前 ;城市化、知识化、现代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生长曲线提高 ,但它们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以乡镇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再工业化所蕴涵的社会发展动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数据统计口径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利用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保险福利费、金融价格指数、居民活期存款利率及制度环境对中国保费收入的影响,得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函数,再用各地区的面板数据来分析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研究发现: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之间没有相互替代关系;政府对保险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三大地区保险业发展呈不同类型,东部地区呈均衡发展型,中部地区呈收入拉动型,西部地区呈储蓄拉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