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评孔融诗     
孔融《杂诗》二首较有成就,为东汉诗坛增添光彩。《离舍诗》和《六言诗》仅以“首创”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临终诗》则逼真地反映出他临难之时的思想情感。总体上看,孔融诗思想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诗句“餐餐秋之落英”中的“餐落英”是一种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而不是吃了菊花可以长寿的意思,诗人报取“菊花~”入诗,看重的是它的象征价值,而不是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何旦 《镇江高专学报》1998,(2):27-31,66
74.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一册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课本无注.按:“寻常”一词,现代汉语中为平常、普通的意思.此处“寻常”与“几度”对文相应,“经常、常常” 的意思.“寻常见”犹云“时常见”,而与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的“寻常”义有不同.“寻常” 的““经常”义多见于唐代诗文.如:崔峒《送王侍御佐婺  相似文献   

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写的一首春日送别的诗。这首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渭城”二字作《渭城曲》。刘禹锡《与歌者何勘》诗云:“旧人惟有何勘(kan)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就是指此。诗题一作《赠别》《阳关曲》或《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又《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在《赠歌妓》诗中,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由此可见,这首诗一经谱成乐章以后,就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也是别席离筵的绝唱。由于乐曲的广泛流传,“阳关三叠”,也就成为人所共知的名作。就诗论诗,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出色作品。  相似文献   

5.
释“静者”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这是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一诗小序中的几句话。关于这段话中的“静者”,郭老在《李白与杜甫》第248页(平装本)中曾作过这样的解释:“静者”的意思,杜甫在别的诗中曾下过界说,即“静者心多妙”(《寄张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最早的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在《礼记·经解》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段很值得玩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在移情,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论语》里也记叙了孔子一再强调诗歌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  相似文献   

7.
今人认为朱熹《诗集传》废《毛诗序》不用,直接从文学角度求之于《诗经》。而《诗集传》对诸诗的题解。有近三分之二沿袭《毛诗序》,故“废《毛诗序》不用”的说法不能成立。朱熹反《毛诗序》的言论主要集中在“淫诗”和《诗经》尤其是“小雅”诸篇的写作时代两点上。“淫诗”说为朱熹承袭《论语》及《礼记·乐记》之说而来。但朱熹的推论犯了逻辑方面的错误,其“淫诗”说缺乏可靠的依据。《诗序》作者离开《诗经》写作时代下限不远、其所说时世较为可信。朱熹反《毛诗序》的主要目的,一是认为《毛诗序》为汉儒或村野妄人所作;二是认为《毛诗序》有害于温柔敦厚之“诗教”。其反《毛诗序》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解《诗》来为其理学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有一首《海上》诗,原诗如下。天边青鸟逝,海上白鸥驯。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身世何时定,挑灯看剑频。诗载《指南后录》卷一。“得官”一作“得当”,“身世何时定”一作“身事盖棺定”.《后录》卷二自序。“予后录诗以广州至金陵为第一(卷).”但《海上》诗与同卷其他诗相较,在内容、感情、格调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如《过零丁洋》(编次在其前)、《赣州》(编次在其后)等诗都透出一种面对国七家破时的悲痛欲绝的心情,而在《海上》中则着不到这种感情,有的只是报国无门的苦闷.我们经过反复推勘…  相似文献   

9.
杜甫《望岳》诗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一句 ,历来注家的解释不一 ,且都没有完全注明白。综合各家及细读此诗 ,该联的意思应该是整个齐鲁大地的青色没有完毕 ,即除泰山呈青色外齐鲁大地所有的颜色都已经枯黄了。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代《诗》学滥觞之作。欧公一反汉唐以来“疏不破注”墨守章句训话的解经模式,首开“疑”经“惑”传之风,对于《诗》之大义,主张“以人情求之”,反对悖情逆理之迂说;对于《诗》之文辞,则主张舍迂从简,舍曲从直,批评增字改经强合己意之臆解;对于诗旨则主张本诸文学探诗意,自出议论立新说,还提出诗辨本末,篇别时世之论。总之,于《诗经》作品、毛郑旧注及有关经学问题皆有辨析,创见颇多,凡其所云,盖属空谷足音之论。自此之后,宋人解说《诗经》开始摆脱毛“传”郑“笺”束缚走上自出议论的新途,“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宋学”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11.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写雨的诗有50多首。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雨”命题的诗(38首);(二)写“雨”却不以“雨”命题的有《白帝》等;(三)诗中带有“雨”的句子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纵观杜甫写“雨”诗,有三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让学生结合挂图及工具书理解诗意。一生指出:“工具书上的‘蓬头’意思是‘头发蓬乱’,为什么课本插图上的小男孩头发却一丝不乱呢?”我定睛一瞧,可不是嘛。于是我称赞道:“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像他一样,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坚持真理。”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的眼睛似乎更亮了。  相似文献   

13.
高适《燕歌行》一诗的主题历来颇有争议。明唐汝询《唐诗歌》和《唐诗鉴赏辞典》通过对高适《燕歌行》诗中的“横行”、“东北”、“岂顾勋”等词句的解释,认为该诗主旨是指责当朝统治者热衷边事,好大喜功。但其立论缺少可说服人的依据,观点也不正确,本文就此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16.
梅尧臣作《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古代文学批评界通常认为诗中称赞欧阳修诗歌能继承《春秋》褒贬精神,表达了梅尧臣的诗歌创作思想。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梅尧臣是在诗中称赞欧阳修能以“《春秋》笔法”撰写《新五代史》。误解的原因应是未考虑此诗的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17.
流汗蒙头愧黑辛,挞家熏腐解亡秦。江湖满地呜呼派,祗逐山膏善骂人。这是一九四一年柳亚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章太炎的一首诗。当时郭沫若读到这首诗后,觉得诗中“似乎很称赞赵高”,受了这暗示,即“在《高渐离》剧本里把赵高写成了一个好人,说他是存心替赵国报仇而谋秦国的内部的破坏的”,但剧本写成后,太炎先生的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9.
我在《学术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题为《关于李白〈望天门山〉一诗的几个问题》一文,对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一书选录的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末句的注解,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诗选》对末句的注解是:“末句意思是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一词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学家束《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动外悠。”考察它的含义,前者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后者是与“武功”相对应的词汇,包含着“文治”的意义。古代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均与现代文化学所运用的“文化”一词有区别。在现代科学上,“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学上,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术语。在欧洲,1420年时“文化”一词尚系指“农耕”。1865年,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E·B·泰勒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