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崧 《科学之友》2010,(2):70-71
西沙群岛:珊瑚为国土增色 西沙群岛像朵朵睡莲,珍珠般地浮在绿波万顷的中国南海上。它位于海南岛东南约333km处,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组成中国最南端的疆土。西沙群岛从东北向西南方向伸展,在长250km、宽约150km的海域里,由45座岛、洲、礁、沙滩组成。西沙群岛的东面为宜德群岛,由北岛、石岛和永兴岛等7个岛屿组成;西面是永乐群岛,由金银、中建、珊瑚等8个岛屿组成。西沙群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相似文献   

2.
<正>西沙群岛:珊瑚为国土增色西沙群岛像朵朵睡莲,珍珠般地浮在绿波万顷的中国南海上。它位于海南岛东南约333km处,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组成中国最南端的疆土。西沙群岛从东北向西南方向伸展,在长250km、宽约150km的海域里,由45座岛、洲、礁、沙滩组成。西沙群岛的东面为宜德群岛,由北  相似文献   

3.
黄磊  李芊  徐向荣  袁晓婕  林朗  李恒翔 《科学通报》2020,65(24):2627-2635
西沙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珊瑚礁区,目前对于微塑料这类新型海洋污染物的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西沙群岛海域30个表层海水中采集的微塑料为样本,对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组成及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微塑料广泛存在于西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中,丰度在10~130个/m3,长度多在1~3 mm之间(64.8%),形态主要为纤维和薄膜,颜色多属透明(56.8%)和蓝色(40.2%),化学组分主要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6.2%)和聚丙烯(20.3%).(2)微塑料在西沙群岛海域表层水体中空间分布不均,其分布主要受海水运动、人类活动以及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西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整体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3)对微塑料形态特征和化学组成的分析表明,西沙海域高强度的渔业活动以及岛上人类活动释放的塑料垃圾可能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近15年西沙群岛长棘海星暴发周期及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19年对西沙群岛主要岛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长棘海星暴发周期大约为15年.这15年又可分为两部分,其中长棘海星破坏期为5年左右,珊瑚恢复期为10年左右. 2006~2010年是长棘海星的破坏期,珊瑚覆盖率从60%多降低到不足5%. 2011~2019年是珊瑚的恢复期,珊瑚覆盖率逐步增多到15%左右,同时珊瑚补充量和珊瑚礁鱼类都有所增多.进一步分析表明,西沙群岛海域长棘海星的暴发主要与台风天气、珊瑚礁鱼类减少、全球升温、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台风过境带来大量的营养盐,致使浮游生物增多,从而导致长棘海星的幼虫成活率提高.全球升温和珊瑚礁鱼类的减少会使长棘海星的精卵细胞更大比例地孵化和存活.通过对15年的监控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西沙群岛海域正进入下一个长棘海星暴发周期,为了避免珊瑚礁生态系统再一次遭受灭顶之灾,现在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有机会到珊瑚礁去观赏,就会发现活着的珊瑚绚丽多彩,婀娜多姿.封底照片摄自我国西沙群岛珊瑚礁的一角,水下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俏丽繁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研究组对南海西沙群岛八个岛屿进行了为期四个半月的野外考察,最终认定在1024年前后,发生过强烈影响南海西沙群岛的海啸事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的Scientific Reprrts,2013,3:1655。  相似文献   

7.
1951年4月出版的以连续国界线画法绘制的我国南海U形海疆国界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是佐证中国南海疆界线的重要史料.研究发现,该图用明确的连续国界线地图符号(·——·——·)(当时国界线画法)绘制标明了我国南海U形疆界线;并用表示行政区划线的红色实线叠加描绘连续U形线,将中国南海划在中南行政区管辖范围内;该地图的U形海疆国界线内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台湾岛、北部湾和曾母暗沙等.该地图由光华与地学社编制、三联书店出版.研究提出,U形海疆线是中国南海的海疆国界线,主权归属中国;"连续U形线"和"断续U形线"两种方法都是国际认可的中国海疆国界线的描绘方式;提议用"南海U形海疆线"更形象、准确、完整、科学地表征中国南海的海疆线.  相似文献   

8.
西沙群岛生态环境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2003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沙科考队在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和海军的支持下,对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琛航岛、广金岛、中建岛、珊瑚岛、金银岛、东岛共8个岛屿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野外考察和采样.考察队员们从空中从海上欣赏了祖国南海的明珠,近距离探访了宝岛的生态环境,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采集了水、岩、土、气和生物样品.考察的目的在于调查西沙群岛若干鸟岛的鸟类种群和生态,并以此为背景,应用地球化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鸟粪沉积层的生态环境记录;在历史对比的基础上探讨几千年来鸟类聚散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拓宽鸟类生态学家对红脚鲣鸟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保护该种群;为研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生态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海北部的现代沉积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面积达360多万平方公里,是西太平洋最大的一个边缘海,约占我国海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均深度是一千米,最大深度是五千五百五十九米。在南海分布着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总计包括了二百多个岛屿,礁,滩,沙。其中岛屿(包括沙洲)约有47个,即西沙群岛29  相似文献   

10.
正海洋蓝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洞",它虽然缺少水循环而无法支持海洋生命存在,但却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科学家曾在海洋蓝洞底部发现过许多远古化石残骸。7月24日,经过专家的现场探查确认,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海洋蓝洞为"三沙永乐龙洞",其被证实为世界已知的最深海洋蓝洞,深达300.89米。"三沙永乐龙洞"位于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晋卿岛与石屿  相似文献   

11.
西沙珊瑚礁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执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锶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赵焕庭等和于津生等报道了南沙群岛“南永一井”的34个样品的锶同位素数据,并对珊瑚礁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本义将研究西沙群岛“西琛一井”(16°27′N,111°42′E)第四纪珊瑚礁地层的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西墅后沙湾全新世海滩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庆安 《科学通报》1993,38(12):1106-1106
我国现代和全新世海滩岩常见于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它们现多处于潮间带或潮上带,其产状与现滩面一致,层理平整,缓缓向海倾斜,其胶结物主要是在海水条件下形成的文石,有的是柱状高镁方解石或高镁方解石泥.有些已处于潮上带或陆上的海滩沉积现已被淡水条件形成的粒状方解石胶结固化,尽管有的可能早先曾在海底发生胶结,但已被改造而失去先前  相似文献   

13.
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在中国大陆海岸线上未发现遭受海啸破坏的地质遗迹和可靠的历史文献记录.2013年,在西沙群岛的东岛发现了距今一千年前后南海古海啸存在的地质证据.模拟研究表明,海啸的地震震源位于马尼拉海沟,其影响的范围可能波及广东、海南和越南海岸带.本研究选择广东省南澳岛作为海啸波及区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南澳岛东南沿岸受到了海啸袭击,海啸沉积层内陆源动物骨骼样品的~(14)C校正年代范围是公元894~1011年;在海啸层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宋代陶瓷器残片.这次海啸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以至于在海啸后的500年间,南澳岛的文化出现了衰退.位于不同地形的海啸剖面展示了海啸撞击海岸的结果,它们从地质学的角度证明了南海古海啸对南澳岛海岸的影响.本文表明要高度重视南海发生海啸的危险,这对于正确评估中国南海海啸风险、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海上交通以及沿海核电站等工程的安全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同时它将推动南澳宋城的考古发掘,从而为南海沿岸的古海啸及其影响的研究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立广研究小组在南海研究中获得新进展,研究表明:肆虐我国东部的沙尘暴南界可到达南海西沙群岛,并确定了其特殊的传送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1日出版的《科学报告》上。研究小组对南海西沙东岛湖泊沉积物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含鸟粪珊瑚砂沉积柱中的含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乘船驶向祖国南端的海面上,挥别了琼州海峡的浩浩绿波,就迎来了蔚蓝色的滔滔骇浪,而穿过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再航行几百海里,湛蓝色的海水又由浅而深,变成一片接天的巨幅黛蓝色绸缎,起伏不定,浩瀚无边,其上镶嵌着100余个星星点点的岛礁,这就是南沙群岛。  相似文献   

16.
西沙海域的米辛尼亚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书 《科学通报》1989,34(22):1729-1729
米辛尼亚(Messinian)是意大利西西里中新世地层名称,一般也用来代表中新世与上新世之间的一次重大的古海洋学事件。这一事件最早为莱伊尔发现,1833年他根据意大利新第三纪砂岩和泥灰岩里的化石记录,确定了中新世与上新世之间,是一个新的生物变革界面。其后,在欧洲、非洲、环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地质记录中,都有所反映。 西沙群岛生物礁区西琛一井和西永二井两个全取蕊钻井中,中新世与上新世间的间断面  相似文献   

17.
IPCC第四次报告中利用长尺度综合法获得的全球平均温度表明北半球20世纪后半叶的温度很可能是过去1300年来最高的50年,并且20世纪最后10年很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温暖的10年.但是,此结论仍然存在争议,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最近半个世纪的温度是否高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MCA,AD 800~1300)和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RWP,BC 200~AD 400)这两个距今最近的晚全新世自然温暖期.本研究从南海北部西沙群岛采集了两个库式砗磲,定年结果显示这两个砗磲的存活时代分别位于MCA期间(AD990±40)和RWP期间(AD 50±40).对这两个砗磲进行高分辨率?18O和Sr/Ca比值测试,结合前期现代砗磲的研究结果,定量重建了MCA期间(AD 990±40)和RWP期间(AD 50±40)两个时间段的高分辨率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结果表明AD 990±40和AD 50±40附近的平均SST分别为28.1和28.7℃,比AD 1994~2005的平均SST分别高出了0.8和1.4℃.根据本研究中砗磲的高分辨率高精度定量重建结果,结合中国东部和西北地区其他树轮、湖泊沉积物、文献记录等重建结果,认为在中国西北到南海北部的广大区域,最近几十年的温度很可能并没有超过MCA时期的自然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8.
以一名摄影记者的身分,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并不多,车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曾6次穿越大小兴安岭、8次闯入青藏高原、10次登上西沙群岛。参加过珍宝岛、中越自卫反击作战、老山战地采访,执行过“’96首次对红军长征路实施航拍”、“’97香港回归”、”’99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大阅兵、全军科技大练兵等重大事件采访。并在航拍方面独树一帜,空中航拍达1000多小时,出版了个人大型航空摄影画册《壮丽中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19.
2022年2月1日,虎年春节如期而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忆过往,希冀未来. 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回顾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点赞无数平凡英雄.他指出:"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世界眼中的中国>大型调查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世界眼中的中国>主题调查由北京数字一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执行,以奥运期间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认知、奥运感受以及中国经济印象等内容做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拦截访问与网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访问对象涉及欧洲、北美、亚非拉以及澳洲等20多个国家.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此次北京奥运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更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期望. "万里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