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固的呐喊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施点肥。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养料,让这些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在生命深处累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发芽、长叶、抽枝、开花,在另一个季节,收获另一个自己。“种自己”,近乎愚昧,却十分可爱。许多人想到,或因听到、看到而想到“种自己”。仅止于想到,无法做到。人不是植物,与泥土有隔阂,有距离。是个人都知道。在南京,在大屠杀纪念馆,一个巨大的头颅,一张巨大的嘴,在呐喊。呐喊声,在无涯的时间和空间,凝固。一个被日本兵活埋的中国人,一个人,喊出了一个民族的痛。被埋在泥土下的躯体,在反抗,在挣…  相似文献   

2.
言论     
正1,让你妈相信你不冷,说服她,你不用穿秋裤。2,在大学里,找个体育系的女生做你的女朋友。3,领导在开会的时候,讲话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并且不说空话假话。4,丈母娘不要车不要房,就把闺女嫁给你。5,让医院里的大夫,不乱开药。6,把借给朋友的钱要回来。7,找一个没有广告的频道。8,在地铁、公交站、火车站,找一个真正的乞丐。9,找一个不藏私房钱的男人  相似文献   

3.
又是江南烟花时,绿树新芽,流水人家,悠悠船行,青瓦白墙。在人间的烟火熏陶中,水乡的青石板巷,简单的旧居平房,沉淀出了岁月的味道。窄窄长长的街,窄窄长长的河。江南的水,如树上的枝,枝上的杈,杈上的叶,叶上的脉,那么静谧,那么缠绵,那么多情,与这千年的古镇不离不弃。站在岸上,看绿水悠然流过,不时有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穿行,木橹吱吱,吴语软哝,岸上屋舍,倒映其中。船移景移,船上人抬头观瞻,岸上人俯首低看。两样的风景,一样的心情,相看两不厌。水边房舍,站在高高的驳岸上,那岸都是石头砌成的,长着经年的苔藓,更衬托出水乡的古老。…  相似文献   

4.
术语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术语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出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一类是词组型术语。词组型术语都是由单词组合而成的。要理解词组型术语的结构,首先必须了解单词型术语的结构。1.语素语素(morpheme)是构成术语的最小语言单位。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汉语的语素从语音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其中,以单音节语素占优势。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单音节语素例如:图,天,人,造,走,鲜,优,安,老,子,且,者,然。——双音节语素汉语的双音节语素有两类:一类是从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另一类是音译的外来语素、双音节语素中的每一个单独的音节不能表达独立的意思,只有两个音节结合起来才能作为一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表达独立的意思。汉语的语素从功能上看,又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和黏附语素两类。——自由语素:这一类语素活动能力很强,不仅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而且,还可以单独成词使用,成为语言中最小的造句单位。例如:地,跑,红。所有的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都可以单独成词,它们都是自由语素。——黏附语素:这一类语素都是单音节语素,它们的活动能力不强,不能单独成词,它们要与其他的语素相组合而成词。如“机,劳,老,小,子,者,然”。有的黏附语素只能黏附在其他语素之前,叫做前缀。例如,老:老板,老师,老鼠,老虎,老鹰。小:小吃,小丑,小费,小工,小结。汉语术语中常见的前缀如下:“反”:表示相反、反向或对立。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反函数,反对数,反正切,反粒子,反作用,反时针,反散射,反三角函数,反弹道导弹”。“超”:表示超过、超出。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超声波,超高压,超低温,超音速,超导体,超巨星,超固态,超氧化物,超几何级数,超精细结构”。“非”:表示不属于某类事物或某种范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非导体,非溶液,非零解,非金属,非极性键,非静电力,非偏振光,非电解质,非理想气体,非弹性碰撞”。“子”:表示某一事物的一部分。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子程序,子系统,子公司”。“相”:表示彼此相关。它构成的术语多为动词,少数为形容词。例如,“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相差,相斥,相邻,相等,相交,相切,相似”。“单”:表示简单纯一。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单质,单根,单相,单体,单色,单晶,单原子,单名数,单细胞”。“被”:表示受动。它构成的术语多数为名词。例如,“被加数,被减数,被乘数,被除数,被积式,被溶质,被诱物,被覆线,被吸附物,被开方数”。“多”:表示数量大。它构成的术语多数为名词。例如,“多相,多极,多细胞,多环路,多元酸,多面体,多边形,多项式,多极矩,多重线”。“总”:表示全部。它构成的术语大多数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总焓,总温,总压,总面积,总位移,总效率,总电导率,总信息量,总溶解热,总吸收系数”。“类”:表示类似。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类星体,类金属,类蛋白,类新星,类矿物,类地行星,类氢离子,类空矢量,类正弦函数,类辐射物质”。“准”: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当作某种事物、过程、状态或理论看待。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准直线,准光波,准卫星,准元素,准原子,准导电体,准电介质,准线性理论,准稳定状态,准静态过程”。“半”:表示不完全,或者表示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半群,半影,半导体,半胶体,半透膜,半微量,半变态,半抗体,半透明,半流体,半自动,半衰期”。“自”:表示自身。它构成的术语为动词、名词、形容词。例如,“自乘,自激,自转,自旋,自感,自调制,自变量,自同步,自同态,自共轭,自相关函数”。“过”:表示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过乙酸,过电流,过电压,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硫化钾,过硫化钠,过耦合,过扫描,过饱和,过稳定,过冷”。无机化学中的“过氧化某”和“过硫化某”指的是含有过氧基—O—O—和过硫基—S—S—的二元化合物。“分”:表示分支、部分。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分点,分力,分路,分米,分克,分音,分相,分对数,分压力,分矢量”。“第”:表示序数、次第。它构成的术语为序数词或由序数词和名词结合而成的名词词组。例如,“第一,第一项,第二层,第三列,第四维,第三纪,第二代”。“逆”:表示反向或对立。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逆定理,逆元素,逆矩阵,逆算子,逆时针,逆反应,逆运算,逆平行,逆卡诺循环,逆康普顿效应”。“不”:表示否定。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形容词。例如,“不等号,不等式,不变量,不变点,不尽根,不锈钢,不定积分,不同类项,不规则,不科学”。“无”:表示没有。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无理数,无机物,无线电,无旋场,无影灯,无穷大,无核区,无条件,无定型碳,无坐力炮”。有的黏附语素只能黏附在其他语素之后,叫做后缀。汉语术语中常见的后缀主要有:“性”: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它构成的术语为具有抽象意义的名词。例如,“惯性,弹性,塑性,酸性,碱性,反射性,腐蚀性,挥发性,对偶性,有界性,模糊性,概率性,离散性,层次性,任意性”。“度”:表示事物的性质所达到的程度。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角度,弧度,散度,梯度,速度,密度,自由度,电离度,溶解度,灵敏度,离散度,可懂度”。“率”:表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曲率,斜率,几率,频率,功率,圆周率,离心率,折射率,放大率,电阻率”。“化”: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它构成的术语多为动词,也可以构成名词。例如,“液化,汽化,氧化,风化,熔化,溶化,硬化,老化,蜕化,极化,量子化,机械化,电气化,名词化”。“体”:表示物质存在的状态。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气体,液体,固体,流体,刚体,导体,磁体,晶体,天体,绝缘体,类星体”。“子”:表示某种自成一体的单元。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原子,粒子,分子,量子,光子,电子,中子,质子,胶子,核子,黑子”。“质”:表示构成物体的材料。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媒质,介质,胶质,杂质,电解质,顺磁质,抗磁质,电介质,蛋白质”。“剂”:表示有某种化学作用的物质。它构成的术语是名词。例如,“试剂,氧化剂,还原剂,引发剂,干燥剂,防腐剂,催化剂,腐蚀剂,抑制剂,激活剂”。“物”:表示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化合物,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氧化物,聚合物,参照物,媒介物,生成物”。“法”:表示某种方法。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合成法,图象法,速算法,变分法,优选法,焙烧法,数学归纳法,量子统计法,逐点测定法,历史比较法”。“式”:表示有某种规律或关系的符号的组合,或者表示某种方式。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等式,分式,因式,根式,代数式,行列式,方程式,分子式,化学反应式,质能关系式;串行式,并行式,模拟式,喷墨式”。“学”:表示有系统的知识学科。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声学,神学,光学,热学,力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生物学,地质学,历史学,热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微波波谱学,数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太阳物理学,天体光谱学,天文年代学,宇宙纪年学,天文地球物理学”。“系”:表示彼此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晶系,星系,力系,参照系,坐标系,均相系,太阳系,银河系,光谱线系,元素周期系,直角坐标系”。“量”:表示事物的数量。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矢量,变量,重量,质量,能量,动量,热量,电量,流量,原子量,信息量,光通量,弹性模量,裂断模量”。“论”:表示某种学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数论,场论,函数论,概率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对论,量子论,天演论,潜在歧义论,气体分子运动论”。“炎”:表示某种炎症。它构成的术语均为医学名词。例如,“肺炎,肝炎,皮炎,发炎,脑膜炎,肠胃炎,腮腺炎,静脉炎,气管炎”。“素”:表示具有某种基本性质的物质。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元素,核素,卤素,色素,同位素,纤维素,抗菌素,叶绿素,胰岛素,维生素”。“计”:表示测量的装置。例如,“比重计,电流计,电压计,磁强计,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雨量计”。“仪”:表示观测、演示或检验的仪器。例如,“光谱仪,陀螺仪,地球仪,质谱仪,经纬仪,天象仪,三球仪,月地运行仪”。“器”:表示某种仪器或器官。例如,“计算器,示波器,整流器,加法器,喷雾器,吹干器,听诊器,生殖器”。前缀和后缀可以结合起来同时附加在某个语素的前后,构成单词或词组。例如,“超星系,总效率,半自动化,非弹性体,非周期性,反铁氧体,准自由电子论”。在现代汉语术语中,语缀比在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中要丰富得多,这是现代汉语术语的特点之一。这些语缀多数是由具有实在意义的单词或词根逐渐虚化而来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的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例如,前缀“第”、后缀“子”等。有的正在虚化,现在仍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这些意义一般是比较抽象、概括的。例如,上面所述的大多数语缀,特别是附加前缀(如“反、超、非、单、被、多、总、准”等),都还处于虚化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单词。目前,这类语缀还在不断增加。这是现代汉语术语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汉语的语缀不仅可以附加在词根或单词上,还可以附加在词组上。例如,“反双曲函数,非线形规划,波粒二象性,同素异形体”等术语中的附加前缀“反、非”和附加后缀“性、体”。而在印欧语言中,语缀一般是不能附加在词组上的。这是汉语术语的又一个特点。加在词组之前的语缀,为了结构分析的方便,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当作单词来处理。汉语的语素从意义的虚实来看,可分为实语素和虚语素。此外还有少数语素是处于实语素与虚语素之间的,可以称为半实素。——实语素实语素包括名素、动素、形素等。名素表示实体事物、数量、时间、方位等。例如:事物名素:天,地,石,木。数量名素:一,十,尺,斤。时间名素:年,月,日,晨。方位名素:上,下,左,右。动素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等。例如,行为动素:走,飞,见,闻。心理活动:想,忘,盼,思。变化动素:增,减,扩,缩。形素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例如,性质形素:高,大,美,红。状态形素:谦,恭,愉,速。实素中的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例如,“天,地,年,月,上,下,左,右”等可以单独成为名词,“一,十”等可以单独成为数词,“尺,斤”等可以单独成为量词,“走,飞,见,想”等可以单独成为动词,“高,大,美,红”等可以单独成为形容词。但是,实素中的黏附语素要与其他语素结合才能组成一个词。例如,名素“晨”要与语素“早”结合才能组成名词“早晨”,动素“思”要与语素“念”结合才能组成动词“思念”,形素“谦”要与语素“虚”结合才能组成形容词“谦虚”。——虚语素虚语素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只是表示某种语法关系。例如,“和,的,着,了”。——半实素半实素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像实素那样实在,大多数前缀和后缀都是半实素。例如,“第、员、反、超、非、单、被、多、总、准”。2.单词型术语的结构单词型术语是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研究汉语中词的结构,就可以了解单词型术语的结构。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可以单独使用。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多个语素构成。根据词的构成情况,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2.1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于单纯词只由一个语素构成,所以,这个构成单纯词的语素必定是自由语素。绝大部分单纯词是由单音节语素构成的。例如,计算机术语“零,与,或,反,门,位,串,块,组,字,项,层,级,库,域,段,表,数,阶,序,道,带,区,行,帧,轴,芯,熵”等,都是单音节的单纯词。根据音节的多少,单纯词又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两种。单纯词中的单音词,有些值得加以特别的注意:“氢,氧,氮;碳,硅,磷;溴;铁,铜,银”等单纯词代表化学元素的名称。从汉字的字形上可以看出,每一个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都有明显的标志,它们带有表义的偏旁。非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带有“气”字头(“气”)、“石”字旁(“石”)、三点水儿(“氵”),分别表示元素在通常情况下处于气体、固体、液体等不同的状态,除“汞”之外,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烃,烯,炔;醇,酚,醚;胼,腙;苯”等单音节单纯词代表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它们分别带有“火”字旁、“酉”字旁、“月”字旁、“草”字头表示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类属。“数,和,差,积,点,线,面,角,圆,场,力,功,热,波,光,电,磁,酸,碱,盐”等单音节单纯词代表自然科学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长期使用,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不断地派生出新的合成词或词组来。例如,由“电”构成的物理学术语有“电场,电子,电荷,电量,电势,电视,电路,电阻,电压,电解,电磁波,电动势,发电机,无线电”等等。单纯词中还有一些联绵词,它们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声母相同的双音节单纯词叫做“双声联绵词”,韵母相同的双音节单纯词叫做“叠韵联绵词”。双声联绵词:例如:蜘蛛,枇杷,琉璃,伶俐,仓促,慷慨,吩咐,参差,拮据,坎坷,崎岖,惆怅。叠韵联绵字:例如:葫芦,蜻蜓,玫瑰,喇叭,霹雳,苗条,逍遥,汹涌,怂恿,伶仃,朦胧,荡漾。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从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了一些词语,形成了音译外来词。这些词模仿外语的读音,并将其译写为汉字,不能进一步分解,它们也都是单纯词。例如,“比特(来自英语bit),山农(来自英语人名Shannon),哈特莱(来自英语人名Hartley),摩托(来自英语motor),锆(来自英语zirconium或德语Zirkon),马达(来自英语motor),雷达(来自英语radar),拓扑(来自英语topology)”等等。其中,“比特,山农,哈特莱”表示单位,是一种特殊的名词术语,为了突出它们的地位,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叫做单位词。单音节的音译外来词的例子:锆、氦、氖、氩、氪、氙、氡。双音节的音译外来词的例子:马达,逻辑,加仑,摩登,坦克,幽默,扑克,瓦特,欧姆,柠檬。多音节的音译外来词的例子:白兰地,巧克力,凡士林,托拉斯,奥林匹克,歇斯底里,阿司匹林。2.2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这种词绝大部分是双音节的。此外,还有一部分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多音节合成词。汉语术语中由语素和语素组成的合成词,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8种:①并列式:两个语素并列在一起组成合成词,形成一种并列关系。例如,“信息,语言,误差,偏倚,差错,空白,宇宙,机械,阻抗,疏密”(以上为名词);“合并,寻找,整理,监督,引导,捕足,覆盖,调试,修补,交叉,调度,涨落,燃烧,膨胀,编排,模拟,变换,包含,舍入,运算,比较,询问,取代,记录,传送,翻译,转换,搜索,结合,编辑,调整,指示,汇编,编译,填充,调用,连接,循环,转移,传送,开关,浮动,处理,执行,保护,存储,扭斜,维修,计算,碰撞,摩擦,起伏,伸缩”(以上为动词);“准确”(以上为形容词)。有时,两个并列的语素的意义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例如,“结合,摩擦,帮助,松散,舒畅”。有时,并列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对的或相反的。例如,“东西,开关,矛盾,疏密,伸缩”。②偏正式:合成词中的两个语素有主有从,后一个语素为主体,前一个语素修饰或限制后一个语素,形成一种偏正关系。例如,“硬件,主机,软件,算法,变元,火车,工业,参数,标量,向量,首数,尾数,整数,实数,字长,字节,字段,底数,基数,矩阵,终端,限幅器,数据基,字符基,字符集,连接符,试探法,二进制,有效值,受限名”(以上为名词);“复写,复制,直译,紧缩,左调,右调,遥控,隐含,蕴含,否定,下溢,预存,对换”(以上为动词)。③支配式:合成词中的两个语素,前一个表示动作,后一个表示动作涉及的事物,形成一种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结果,分时,作业,比热,积分,领队,司机,主席”(以上为名词);“编码,进位,移位,换页,退格,回车,换行,转义,告警,作废,排序,分类,分枝,编址,失效,置址,还原,通讯,守恒,失真,签名,悦耳,求反,采样,译码,解码,填零,消零,置零,置值,分段,仿真,编码,置位,复位,整卡,通分,移项,检波,调谐”(以上为动词)。④补充式:合成词中的两个语素,前一个表示动作,后一个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形成一种补充关系。例如,“返回,迁出,迁进,抹除,扩散,吸附,稀释,合成,化简,击穿,浓缩,导出,提高,说明,扩大,缩小,改善,排除,移入,删除,移出,输入,输出,说明,展开,存入,证明,溶解,凝固,沸腾”(以上为动词)。在名词性术语中,前一个语素表示事物,后一个语素表示这一事物的计量单位,以补充该事物的含义。这是名词性术语的一种特殊的补充式,与一般的补充式不尽相同。这样构成的名词性术语通常表示事物的通称。例如,“星座,土方,钢锭,光束,壳层”。⑤陈述式:合成词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陈述的对象,后一个是陈述的内容,形成一种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例如,“位置,语用,电流,像差,脉搏,血沉,地震,日食,祖传,法定,雪崩”(以上为动词)。⑥附加式:合成词中的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表示实在的意义,另一个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成分,附加在表示实在意义的语素之前或之后,形成前缀或后缀。可参看1中说明前缀和后缀的例子。⑦重叠式:合成词是由单音节语素重叠而构成的。例如,星星,茫茫,纷纷,巍巍,翩翩。⑧音译意译式:其中一个语素按音译,另一个语素按意译。例如,“蒙特卡罗法(Monte Carlo method),斐波那契搜索(Fibonacci search),布尔运算(Boolean operation),伦琴射线(Rontgen ray),本生灯(Bunsen burner),居里点(Curie point),夫琅和费谱线(Fraunhofer lines),伏打效应(Volta effect),伏打电池(Voltaic cell),安培计(Anpere meter),莱顿瓶(Leyden jar),马赫数(Mach number),巴黎绿(Paris green),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等。其中的音译部分多是代表发明者或发现者的名字,有时也代表地域。只有名词性术语使用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其他各类术语一般不使用。关于词组型术语,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我们将另文讨论。* 冯志伟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5.
麝牛抗敌记     
一片苔原。一群麝牛。这一群是牛的堂兄弟。模样儿跟牛差不多,不过是身体小些,毛很长,又柔软,又松散,黄褐色。头上有一对大角,角基部向下弯,上部尖,向上曲,像菱的角。牛群散布在苔原上,有老的,有小的,有公的,有母的。有的卧在地上休息;有的在吃草;有的在游荡。夜来了。黑暗的夜幕笼罩着大地。东山上挂起了一钩新月,放出淡淡的光。麝牛们都躺下来睡觉了。将近夜半的时光,远处传来了几声野兽的叫声。那只雄壮的公牛,全群的首领,醒了,竖起耳朵细听。啊,是狼叫呢。得小心提防着这些凶横的野心家。叫声听来更高大了一些。全群牛都惊醒了。大家都…  相似文献   

6.
言论     
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知道看人背后的,是君子;知道背后看人的,是小人。善良的谎言不是谎言,而是更接近善良。没有破绽的成功,恰恰是最大的破绽。沉默只有在不语时才是金。但沉默有时表现出来的是无知,有时表现出来的是怯懦;在罪恶面前,它往往扮演帮凶的角色。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破旧,反而能崭新,少取,反而会多得,贪多,反而会落空。幸福不只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幸福也是一种心情。一个人感到满足,感到快乐,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柔和是一种品格和风度。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  相似文献   

7.
国际计量单位(如米、克等等)的统一采用是科技发展的大势,它含义明确,克服了多种旧制并行所造成的混乱,优点是很多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大家都采用国际计量单位,可以减少误解,便于交流。原则上讲,不符合国际计量单位的旧制,应该予以废除。但废除旧制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彻底”,要有一个限度,不宜于一刀切。有些涉及人民大众生活习惯的计量单位即需要慎重从事。我国现行的度量衡旧制是尺、斤、升,与公制的米、千克、升是简单的3、2、1的关系,其实是很容易换算,大可不必予以改变的。日常生活中的尺、斤旧制,完全可以与公制并行。它不像1米=3.28英尺那样麻烦。因此,废除旧制应该有一个限度。在化学方面,废除“当量”浓度是有道理的,但“当量”一词不应全面取消。例如法拉第定律,96500库伦的电流涉及一个摩尔的电子转移,作为一个“当量”,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似不应谈虎色变,连名词委员会的“化学名词”一书中也不敢提“当量”二字。全面废除当量的概念,打击面未免太宽了一些。以下想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有一些“封闭”体系,是不应该强求一致的。例如,旧制热量单位“卡”按规定应改为“焦耳”,但在食品的热量方面就没有改的必要。食品热量的“卡”的表示法,既是习惯用法,又不会引起交流上的误解,改起来毫无好处。这种封闭体系和宝石的“克拉”一样,是不该急于改动的。另外举一个例子。血压历来用毫米(汞柱)表示,90毫米、150毫米,一目了然。现在改用“千帕”表示,上面两个数字就成了11.8与19.7千帕。这样一来,数值范围变窄了,很不方便。新的血压计上虽然毫米与千帕并行,但前者是“非法定”单位。最近一个有关献血的公告,所规定献血人的血压,只有千帕值,可见推行力度之大。必须指出,在这里千帕表示法不仅仅是不方便而已,而且是不科学的。“毫米”数值表示的是“表压”,即用“表”量出的超出大气压力之外的附加压力。真正的血压还要加上大气压(通常为760毫米左右)。但大气压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与海拨有关),加起来之后的数值(总压)没有用,说明问题的是表压。对于深水作业的潜水员来说更是如此,其血压可以成倍地增长,只有表压基本不变。但千帕没有“表压”的含义,不能用于表示血压。若说某人的舒张压是11.8千帕,甚至5.4千帕(低血压患者),是要闹笑话的,因为这些都属于“减压”状态,快要达到“热血沸腾”的地步了。用千帕表示血压,已取得“法定”的地位。但它不合理,不科学,应予以取消,并恢复毫米表示法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8.
高考结束以后,我困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相似文献   

9.
春的浓彩     
我从露宿里起身,秋也自我心里舒醒。露宿的美在秋。掀开帐篷,涌过来淡淡的清寒,四围含蓄无声,入骨的浸凉抽丝一样拔出嶙峋、清高之气。幽幽的,淡淡的,朦胧、轻盈的雾。浓霜似被,世界蒙着轻纱。风缄口,簇簇的树影无言,鸟儿还未清啭。滚满金的  相似文献   

10.
引言1993年底,海峡两岸的电子显微学者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举办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这个会的特点,就是发表论文和讨论,是以台湾国语、大陆普通话和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我多年来关心中文科技写作(包含口头报告),面对这样的会场,自然格外注意。我在会中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是我新近的电子显微学成果,另一篇讨论海峡两岸科技用语的分歧。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都收在论文集里。由于篇幅的限制,论文集里收的相当简略。会后我把会上口头宣读的材料加进去,又添加了一些材料,写成这一篇。本文不能算学术著作。只是个人多年思考实践之后,凝聚成的一些初浅的意见。在这里提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也请批评指教。汉字的正(繁)体简体问题,是个由来以久的题目。除了字体之外,今天台湾海峡两岸还有学术名词的差异的问题。由于长时间的隔绝和文化政治上的差别,台湾同大陆日常用语有相当大的差异。政治名词的分歧是不能强求统一的。一般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异,如果是由民俗文化的差异而来,正可以丰富中文(汉文,华文)词汇,不是坏事。古往今来,南北各地,夫妻彼此的称呼,以及对第三者称呼自己的配偶,不下百十种:丈夫、妻子、太太、夫人、良人、夫君、贤妻、娘子、老婆、老公、哥、妹、当家的、烧锅的、那口子、头家、牵手的、他爹、某、爱人……。这种分歧,丰富了语言文字,不能简化,不能统一。同样地,在台湾交女朋友,在大陆搞对象;一边儿克难生产,另一边儿土法炼钢;在这头脚踏实地,在那头两条腿走路;在这里的机关里,有了成绩好加薪,在那里的单位上,出了活儿能长工资;台湾人没事儿臭盖,四川人摆龙门阵,广东人煲粥,江北人嚼蛆,北京人侃大山……如果有人要把这样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统一,岂非绝灭固有文化,成为千古罪人?但是,科技上的名词,没有必要这样多姿多彩。一物多名,除了增加困扰,别无好处。不会推进科技发展,只会添加交流时的困难。电子显微镜方面常用的名词,就有很多两边完全不同的,例如:光阑(孔径)、衬度(对比)、衍射(绕射)、倒易点阵(逆格子)等等。同电镜有关的,就更多了,例如:硅(矽)、固体物理(固态物理)、外延生长(磊晶)、离子注入(离子布植)等等。由于使用频繁,这些名词的不统一,造成了交流时的不便。而且,名词的不统一,比字体的不统一还麻烦:第一,字体虽异,读音则同。不妨害口传。而名词不统一时,无论说写都难沟通。第二,中文字(汉字)一个个自成单元。除了极少几个例外,正(繁)体字同简体字是一一对应的。很容易用电脑(计算机)来自动转换。然而,中文词没有通用的记号将其联成一体,因此不容易自动辨认。名词还能因为改变词类而改变形式,又可以化简。例如,“正焦”可以看成“正好聚焦”的简称,但是也不妨自成一词。“透镜”加了形容词,多半可以简化为“镜”,例如:“磁镜”“中间镜”。“分子束外延生长”在句子里可以拆开,写成“用分子束外延法生长出来的晶体”。我们可以将离子布植于晶体,但是不能将液体布植于容器,只能注入容器。所以,自动转换的可能出错的地方就太多了。我在打另一篇论文的时候,用拼音输入法连续输入“晶向与晶格常数”等几个字。我的电脑自动选词,将“向与”选成了“项羽”。要不是发现后作了改正,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这种现象是不是问题呢?我们先要问什么才是问题。一般来说,能立刻解决的麻烦就不成为问题;会自己消失的也不成为问题。会成问题的有两种:一种是严重影响到社会,但是一般人一时察觉不到,只有少数有远见的人忧心。例如,四五十年前中国的人口。还有一种,就是人人痛心疾首,天天受害,却没有人能解决的。例如目前台北的交通。中文科技术语的不统一,应该是属于第一类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如果第一类的问题不拿到台面上来解决,它不会自动消失,反而迟早会转而成为第二类问题。中文科技名词的不统一,主要原因是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只有用中文创造的东西,才不必翻译。文革期间,我们看到洋记者为了翻译“政治挂帅”“蹲点”“打砸抢”“上山下乡”“和尚打伞”“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而伤透脑筋。如今都不谈那一套了,结果不论是民生用品还是高科技,常用的名词几乎都是外来的,科技上用的术语,尤为突出。“金”“银”“铜”“铁”“锡”是极少数的例外。科技的国际语是英语。我们在必须使用中文的时候,将科技术语翻译成中文,有绝对的必要。中文没有字母,不能像日本人那样用假名音译外来语。更不能像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一样,不翻译,直接引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外文字。中国人不可能直接引用外文。不是技术上不能,而是大部分人不会接受。就算接受了,不通洋文的中国人又当如何去念那些洋字呢?照汉语拼音的规则吗?那么silicon这个字就没法念了。顶多求其近似,照silicong念,就成了“斯利从”。这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怕大部分人不能忍受。外国人名地名的音译不统一,也是个伤脑筋的问题。Schrdinger的译名,就有好多种。在科技上,目前很多人采取不译的对策,无论口传笔写,都照抄原文。但是碰到名人,古人,还是用译名的居多,例如牛顿,爱因斯坦。至于谁用原文,谁用译文,又是漫无标准的。Schrdinger够不够有名,够不够古?过去有人建议,选一套汉字,用来翻译外文的发音。例如,凡s音都翻成“斯”,不用“史”“思”“士”,等等。凡t就用“特”,不用“德”“得”“忒”。这个办法类似日本人用假名来拼西方文字,碰到稀奇古怪的洋文发音时,传真度不是很高,但是已经能减少很多麻烦了。可惜,没有通行。翻译一向讲求信达雅。其实,更重要的是用。不在翻得好不好,不在翻得对不对,而在翻好了大家用不用。“可口可乐”是人人同意的绝妙好译。但是不绝妙的如“汉堡”,也照样横行中土。没有人认为把吃的东西叫“汉堡”会没有销路。反之,如果他们不翻译,直接用hamburger来攻城掠地,恐怕是不成的。就我所知,不翻译而能风行的只有半个词:“卡拉OK”。最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上不用翻译词的原因还不是因为译得不好。这一点比较特别:在民生用品上,一种产品没有销路是因为不好,太贵。而翻译的科技名词之不行,却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用原文比较习惯。于是,到了非用不可的时候,就有九流十家出山。何不用原文(多半是英文)?口头上用英文名词的现象,已经是很普遍的了。但是,即使是这些口头上惯于使用“混合语”的人,写文章,写书的时候也不会写成“混合文”。可见用纯中文写的科技文书还是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不让语义太分离。那么,用纯中国话来讲科技,也有存在的价值。只可惜我们写书的人,讲起自己书里的事情,居然不用自己在书里用的中文名词。西化以来,中国文化所剩不多,汉字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用汉字,就要能用它来表达所有要表达的,包括高科技。不能用“反正大家懂英文”来搪塞。挪威只有四百万人口,但是挪威文的书报出版业,极其发达。我曾问过挪威朋友,他们的出版商怎么在这么小的市场里赚钱。朋友说政府有补贴,为的是保存挪威语文,保存固有文化。他还告诉我,冰岛的人口更少,只有挪威的十分之一。因此冰岛政府要花更大比例的经费来保存母语。只要是值得保存,花点钱是必要的。同理,我们要不要用中文来传达科技信息,也全看我们认为这重要不重要。钱,是次要的因子。我们也不能以为科技名词是少数科技专家才用得到的,因此让这些专家去伤脑筋,用原文没什么关系。许多科技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电镜上的“光阑(孔径)”,傻瓜照相机上也有。我们用来做成像(象)模拟的“计算机(电脑)”,同家庭主妇用来写信记帐的,没有两样。所用的名词,毫无二致。“辞达而已矣”是个很好的原则。但并不是说不要讲求文词的美。“混合语”绝少美感。即使“达”也不可取。不一致的科技术语,使得“达”都成问题。翻译科技名词,写科技论文,同写任何文章一样,要讲求美感。美从何来?从作者的人文修养来。从前的科学家也受过相当的人文教育,John Wesley Powell探险大峡谷时,为很多显著的山头取了名字。其中有好几个是用古代圣人的名字命名,科罗拉多河侵蚀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有叫“佛殿”,有叫“所罗亚斯德庙”,也有“孔夫子庙”,“孟夫子庙”。十九世纪耶鲁大学教育出来的地质学家有这般雅兴实属不易。当今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少思古幽情,看到高耸的山头,多半只会想到玛丹娜。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不能全靠科技工作者,要有语文专家的参与。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家多多的用中文名词。这方面大陆占相当的优势:地广,人多,比较“土”。希望在未来的两岸电子显微镜交流会上,我们也许还是正(繁)体简体,各取所好,维持“一国两字”的局面,却不要再有“一国两词”的现象。中国人喜欢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只是今天的中国人,许多已经是穿西装、打领带、吃汉堡、喝可乐、住洋房、坐洋车、唱卡拉OK的人。如果把汉字也扔了,只怕等21世纪姗姗到来,要委身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时,她左顾右盼,却找不到中国人了。  相似文献   

11.
马年夸马     
新世纪头一个马年驰临乾坤,神州欢腾,万象更新,人间谈马夸马。马,草食动物,性敏捷,体强劲,善奔跑。马,有野马与家马之分。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的野马是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捕。家马为人所养,为人所用。在那古战场上,战马雄姿,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当今世界,马队,马车,骑马,赛马,马的用途广矣。马,它们真可谓忠  相似文献   

12.
<正>烟台是有仙气的,面朝大海的壮阔,让她自带飘飘欲仙的神秘气质。烟台又是淳朴的,渔民的市井生活与海洋融为一体。如果说山东是一个大家族,济南就像是家里的长子,内敛而实在。在济南长大的演员靳东,就很有这种气质。青岛,是家中最受宠的小弟,时髦又张扬。青岛小哥黄子韬,周身萦绕着青岛味的初生牛犊的彪气与可爱。而烟台,则是家中的长姐,既有朴实的生活气息,又不乏精致时尚的气质,类似烟台闺女刘敏涛。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名词总是伴随新知识而来,所以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确切地说,是科技名词爆炸的时代。面临名词的爆炸式的产生,作为国家科技名词的审定机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在过去几年中,全国名词委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绝大多数学科的基本名词已经审定完毕。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对今后的任务进行审视。这里我仅就几个问题说几点粗浅的意见。一、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仍是基本名词名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应是基本名词——特别是教课书、科普读物、报刊、影视、生活、词典、百科全书中出现的名词。这些词使用最频繁,一旦混淆则影响深远。尽管新词层出不穷,但新词中只有一部分会成为基本名词,这些词应该是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另外一些词只会在学术刊物和著作中使用,也要注意收集审定。还有一些偏窄词,在学术期刊著作中出现的机会也不多。虽然应加收集,但不急于审定。因为今后学术论文的发表将以英文为主,这些名词的中文定名的必要性不大。有些新词一出现就会立即成为基本名词,例如行星探测器,新发现的古生物,新元素的名称等。哪些词应看作基本名词,也需要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审定名词本身,也要审定名词的基本性。对新的基本名词的出现,定名应该越快越好。否则一个不恰当的词用惯了,再改就难了。对此我建议全国名词委应建立一种快速反应机制,比如,有关学科有个三人小组,或在北京的委员及时磋商出一个意见,迅速提出定名意见供学术界讨论。例如,国外新的航天器,应由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名词委组成一个协调小组,在发射前就提出定名初步意见。专有名词往往也是基本名词。例如,航天器名称,亮星、星云、小行星名称,都是基本名词。我们应首先抓还没有定名的专有名词的定名工作。一些源于中国的词,需要对外传播、对外推介的科技产品器物的名称,如中药名,古天文名词,我国新发现的物种、古生物,如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应尽早审定,并审定其英文词。二、重视名词推广虽然全国名词委的名称中只有审定之意,但我们的工作绝不限于审定。名词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审定而不推广,不规范的词就会继续流传,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只能承认它了,审定成了空谈。过去,全国名词委举行的一些热点新词新闻发布会在推广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搞好推广工作,建议在一些报刊开辟科技名词园地,加强和科技期刊的联系,主动将审定的名词通知新华社、大报、杂志。介入专业学术期刊评奖,设置名词正确性标准,或设科技名词规范奖。因特网也要尽快利用起来。本来我建议名词委建立自己的名词网站,但这样专的网站,查的人未必多,不如在综合性的科技网站上开名词专栏。查别的信息时顺便就知道了名词专栏的存在,就可查规范的名词。我最近在筹建一个科技网站ScienceDr.com,欢迎名词委在这个网上开名词检索专栏,还包括关于名词的讨论。三、加强基础研究全国名词委在基础研究上做过不少工作。在术语学的研究中,特别是术语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如“种”与“属”的关系等,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中文科技名词的基础是中文术语学。术语学在国际上还是比较成熟的。而中文的术语学不同于一般的术语学,是用中文表达科技术语的概念,有其特殊性,带有中文本身的特色。中文术语学理论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例如,借字、造字、缩略词、音译词、多音词的构造准则,新创字的发音规则等等都有待研究,应在中文语言学的高度进行理论研究,这是丰富发展祖国语言的基础性研究。过去开展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个别词的研究,如世纪,太空和空间,光碟与光盘等。也有些涉及到基本理论问题。例如,最近几期《科技术语研究》上登载的关于建立最小汉字小字符集的文章,张碧涌的短文中关于调制解调器和“猫”的叫法问题,都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问题。在名词具体审定工作中,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的讨论也不少,有很多专家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但还比较零星。建议首先总结一下现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中的涉及中文术语学原则的成果和见解,提出一些原则问题,引起争论,不是具体词的争论而是定名原则的争论。召开几次研讨会,推动这项工作。逐步形成中文术语学体系,进而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名词审定的实践。四、抓好交叉学科协调名词审定的目的是名词的统一。涉及交叉学科的名词,几个学科的审定结果会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为统一名词,单一学科就无能为力了。希望全国名词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例如,航天飞行器的名称,涉及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学科,我建议建立一个三学科协调委员会,提出一些分工原则和协商办法,但这件事应由全国名词委出面牵头。其他学科我想也有类似问题。五、建立名词中新字、生僻字的发音规则这本来也属于中文术语学的范围。之所以要单独讲,是因为通常谈名词审定只涉及词义,读音问题比较特殊。主要是化学药物领域,新造字和生僻字较多,就是很有学问的人,见到这些新字也都不知道怎样读。如果有一个发音规则,让人们不必一个一个地去查字典就好了。* 李启斌研究员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六届)。  相似文献   

14.
苏皓 《科学大观园》2005,(16):22-23
十二生肖源于何时,今已难于追寻。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  相似文献   

15.
选择安宁     
打开房门,未及细看,那种因温馨而产生的芬芳气息已在鼻端萦绕。抱起前来迎候的猫儿,我微笑了。这就是我的生活,每天工作之余所最留恋的家。和猫儿同甘共苦地吃过晚饭,开始惟一的体力活动———散步。而这,又是对缓解大脑疲倦和精神紧张的最好方式。在这时头脑中往往很空茫,信步走一些走惯了的小路,信眼看一些不知姓名的熟人的举止,耳听一些无关己事的闲谈。然后回来上上网,可以认真地查资料,可以信口开河地聊聊天,或者到游戏室中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当然,也可能会输。不过没关系,某些时候也该满足一下别人的虚荣心嘛。“你呀,永远那么不…  相似文献   

16.
幕布     
在观众与演员之间,有一块布隔着,这块布就叫幕布。一出戏开幕之前,台上的演员在忙碌着,背台词的背台词,化装的化装,导演还在那里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谁在演戏时露了马脚。台下呢?一双双焦急的眼睛,在等待、在盼望。有知情的人在议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的趣闻,谁的逸事。终于,有一个头从幕布中间探出来,这意味着戏马上就要开始。终于,幕布徐徐地拉开了。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唱得台下观众或哭或笑,恨不得跑上台去,献一束花给英雄;或对那坏蛋挥上几老拳,方才酣畅。好了,正在难解难分之际,幕布又徐徐地拉上了。幕布总是…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天文学常用的和基本的名词术语中,有为数不少以人名命名的天象(例如,蒙德极小、贝利珠)、天体(恩克彗星、阿贝尔星系团)、天文术语(儒略日、第谷体系)、天文仪器(施密特望远镜、米尔斯十字)、天文机构(叶凯士天文台、卡普坦天文实验室)、常数(哈勃常数、奥尔特常数)、图表(博斯星表、沃尔夫图)、方法(哈特曼检验、蒙特卡罗方法)、效应(逆康普顿效应、布拉什科效应)、关系(多普勒关系、艾姆登函数)、定律(勃隆斯定理、哈金斯定则、纽康理论、维恩定律)。还有以地名命名的月面结构、地面陨星坑、天文图表、天文机构,等等。第一批《天文学名词》的汇编和审定是在1984年4月-1986年4月进行的,当时,<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尚未成立。我们就尽可能少地审定含有人名的名词和术语。既便这样,在第一批1949个<天文学名词>中,仍有带有103个人名的142个词条和涉及11个地点的13个名词,总计155个,占总词条数的8%。在这批含有人名和地名的天文学名词的汉文名审定过程中,采用了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遵从规范,适当简化,靠拢主科和避免生僻的六条准则。名从主人 查明人物的国别,尽可能地按照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的发音确定其汉文名。例如,Haro galaxy。Haro是当代墨西哥天文学家。1976年以前多译为哈罗。1986年,按西班牙语将Haro galaxy定名为阿罗星系。Herbig-Haro Object。Herbig是德国姓氏,但天文学家Herbig是1920出生于西维吉尼亚的美国人,遂按美国的习惯发音,定名为赫比格—阿罗天体。Messier Catalogue由于Messier是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定名为梅西叶星云星团表。Argelander method中Argelander是19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汉文名定为阿格兰德法。Maffei 1中Maffei是当代意大利天文学家,按意语发音,汉文名定为马费伊1星系。Wolf-Rayet Star中。Wolf和Rayet都是十九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汉文名定为沃尔夫—拉叶星。Bode’s law中Bode是十八世纪德国天文学家。1934年的<天文学名词>译为波特。从1974年的<英汉天文学词汇>起已按德语发音,定名为波得定则。Kapteyn Selected Area中Kapteyn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荷兰天文学,按国际习惯发音,将之定名为卡普坦选区。约定俗成 有些含有人名的天文名词和术语的定名,由来已久,甚至能上溯到清代末年李善兰时代。例如,Julian Calendar。Julian是古罗马皇帝尤里安。他在公元前颁布的历法称为Julian Calendar。1934年颁布的天文学名词将之定名为儒略历,成为一个有特定含意的天文术语,它出现在天文文献、天文教材和天文年历中,一直沿用。尽管尤里安的读音比儒略更接近于Julian,鉴于已约定俗成,仍定名为儒略。与之类似,Gregorian year的Gregory不作格列高利,而沿用1934年的定名,作格里,如格里年、格里历、等等。还有为数不多的名词,因图简便,采用缩称。这一作法虽不合规范,但因其特定的内涵,与其它学科关系很少,就沿用不变。例如,Cassegrian foc-us,宜定名为卡塞格伦焦点,现取为卡氏焦点。同样,Nasmyth focus,也用其缩称,定名为内氏焦点。还有一些名词,曾有不同的音译,并均被采用,现按简练原则,取其一。例如,Hippachus。此人是公元前二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有的定名为喜帕恰斯,也有的译为伊巴谷。Hippachus除出现在天文学史文献中,还是月面一个环形山的名称,并将做为一个天体测量卫星于80年代末进入太空。今按1934年的译法,定名为伊巴谷。遵从规范 近年已陆续有英汉、德汉、意汉等多种文种的姓名译名手册问世,我们尽量遵从规范,而不另定。例如,Plaskett’s Star,定名为普拉斯基特星。Stephan’s Quin-tet,定名为斯蒂芬五重星系。又,近年的规范,译名中不再区分“尔”和“耳”,即“r”和“l”均用“尔”与之对应。这样,Hale telescope,不作墨耳望远镜,而定名海尔望远镜。Herschel Universe,不作赫歇耳宇宙,改为赫歇尔宇宙。适当简化 有些外国姓氏的名词的音译很长,在容许范围内,适当简化。例如,Schwarzschildindex。Schwarzschild父子两代观天,父辈是本世纪初天文学家,当前民主德国的最大的天文台即以Schwarzschild的姓氏命名。子辈是当代的美国天文学家,恒星的结构和演化的研究领域权威。若按德语音译是史瓦尔茨西尔德,7个汉字,过长。从50年代起,天文界已简化为史瓦西。今沿用,将Schwarzschild index定名为史瓦西指数。又如,Markarian galaxy。Markarian是当代苏联天文学家,我们将旧译马尔卡里扬改为马卡良。这样,Markarian galaxy就定名为马卡良星系。同样,Amb-artsumian criteria中的人名不作阿姆巴尔楚米扬而从简为安巴楚米扬。靠拢主科 在天文学中,有一批含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以及其它非天文学家的姓氏的名词和术语。我们则按靠拢主科的原则,遵照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译名,不再另行定名。例如,Balmer jump、Doppler Shift、Euler angle、Gauss Pattern、Bunsen method。Balmer和Doppler是物理学家,Euler和Gauss主要是数学家,Bunsen是化学家。Fraunhofer line是一天文名词,中国天文学界从1934年起到1959年均定名为方和斐谱线。但Fraunhofer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德国物理学家,我们按照靠拢主科的原则,遵照物理学界的译名,改为夫琅和费谱线。又如,Bessel year也是一天文名词,从1934年到1976年的近半个世纪内,一直定名为白塞耳年或白塞尔年。Bes3el是18-19世纪间的德国天文学家,但带有他的姓氏的数学名词在文献和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多于天文学名词,例如:Bessel function,Besse1's inequality,Bessel’s interpolation formula等等。这样,根据靠拢主科的原则,遵循数学界的审议,将Bessel year定名为贝塞尔年。避免生僻 对外国天文学家的汉音,除少数流传久已约定俗成者外,力求避免采用生僻少用的汉字。例如,Cassini division,早年曾定名为噶西尼缝,今则改定为卡西尼环缝。又如,Ptolemaic system,旧作多禄某体系,今则定名为托勒玫体系。再如,Sumner line,三十年代曾定名为散奈航位线,现在则改称萨姆纳线。在天文学名词术语中,有不少带有人名缩写的,一般就直接采用而不另行定名。例如,RC system,它的全称是Ritchey-Chrétien system。在现在天文学中,缩称比全称更为通行。因此,我们就定名为RC系统。又如,BN object是Becklin-Neugebau-er object的缩称。鉴于缩称已成为通用名词,遂也定为BN天体。但也有人名的全称和缩称同时并存于文献中的名词,一般均分别审定,其中有的则只取其一。例如,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和HR diagram并用,我们二者均定名为赫罗图。关于带有日本姓氏的天文学名词,我们的原则是用该姓氏的汉字,而不用其读音。例如,Hayashi limit,定为林忠四郎极限。又如,Kimura term,定为木村项。最后,说一说涉及地名的天文学名词。其中有天文术语、天文台站、地球表面陨星坑、天体表面结构、小行星等。天文术语——Bonner Durchmusterung(波恩巡星表),Zürich number(苏黎世数)。例举的Bonn和Zürich都是重要的或是著名的地名,早已有规范的或是约定俗成的汉文名,但也有些地名在一般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不易入载。例如,MW Classif-lcation,MW是Mount Wilson的缩写,它指的是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MW Classi-fication定名为威尔逊山分类。天文台站——世界上许多著名天文台是以所在的城堡、村落、山峰、河堤命名的,通常在一般地图上难以标出,这样,往往应用名从主人的原则为其确定汉文名。例如,Babelsberg Observatory。Babelsberg是民主德国波茨坦附近的地方,按德语发音定名为巴贝斯贝格天文台。Fleurs Radio Observatory。Fleurs是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地方,定名为弗勒尔斯射电天文台。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 Observatory。Cerro Tololo是智利的山名,定名为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Kitt Peak National Ob-servatory。Kitt Peak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山名,定名为基特峰国家天文台。地面陨星坑——陨星坑多以所在地命名。例如,Tunguska meteoric crater,Tunguska是苏联西伯利亚的地方,定名为通古斯陨星坑。Reiskessel meteoric crater,Reiskessel是联邦德国的地方,定名为莱斯克塞陨星坑。天体表面结构——月球、火星、水星等太阳系固态表面的天体的“海”、“湾”、“沼”、“岬”、“湖”、和环形山的命名,除神仙、人物、自然现象以外,还有以地球上的山、川、国、城等为名的。例如,月面的Montes Altai(阿尔泰山脉)火星表面的Araxes(阿拉克斯河)。小行星——在已编号的近4000个小行星中,有许多以神仙、人物为名,但也有以地名为名,例如,第1029号小行星以阿根廷天文台Laplata(拉普拉塔)为名。第1548号小行星取名为Palomaa*(帕洛玛)。第2693号小行星的名字是延安。在结束天文学名词中的地名的浅谈之前,再提一下关于Greenwich的译名。Greenwich是英国伦敦东南的小市镇。由于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采用Greenwich天文台的中星仪所在的子午线作为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又称零子午线。这样,Greenwich不仅是英国的一个天文台的名称,而且成为时间和经度的计量零点有关的地点。从而出现了一批与之有关的天文学名词和术语,例如,Greenwich子午线、Greenwich时角,Greenwich平时,Greenwich民用时,Greenwich视时,Greenwich恒星时,等等。那么Greenwich的读音如何?正确的译名为何?作为地名的Greenwich,在世界上不止一个。英国伦敦东南,东经0°02',北纬51°28′的Greenwich,在英国的正确读音只有一种,与之最接近的汉语译音是格林尼一治,词中的w不发音。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等英国出版的辞典均有关于Greenwich的注音。英国广播电台每日每时的正点报时,从来将Greenwich mean time的Greenwich读作格林尼治。美国的播音员的报时,也同样的读音。顺便说一句,在美国纽约附近还有一个Greenwich,它的地理位置是西经73°38′,北纬41°02′。这个Greenwich的读音确是格林威治,但它与天文学名词所涉及的Greenwich无关。基于对本初子午线所在地Greenwich正确音译为格林尼治的理解,在1952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天文学名词中,慎重地将Greenwich的汉语译名审定为格林尼治。1986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进一步确认Greenwich的正确的汉语译名应是格林尼治。 *Paloma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帕洛玛天文台所在地的山名,作为小行星之名则按传统加上阴生词尾而成为Palomaa。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2,(10):1-1
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山无语巍峨,水无声深重。抛开世俗之眼,打开心灵之窗,静观山水,山水皆在心中。静待中,读出山的魅力,品出水的精髓,山水皆人生,人生皆风景。风景皆是过往,过往就要静观慢品,人生才能体味山之精,水之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孩提的眼中,那是多么自然的景观。看山不是山,望水不是水。在成年人的眼中,更有一种深奥与微妙,那是多  相似文献   

19.
一戒漫不经心花卉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需要细心呵护。不少养花者对待这些美丽的生命缺乏应有的细心和勤勉的态度。他们一是脑懒,不爱钻研养花知识,长期甘当门外汉,管理不得法。二是手懒,不愿在花卉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卉进家后,便被冷落一旁, 长期忍饥受渴,受病虫害折磨。这样一来,再好的花儿也会渐渐枯萎。所以, 懒人是养不好花的。  相似文献   

20.
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写道:“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事物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如今全新的互联网领域何尝不是如此?新技术、新产品、新内容挟带着一批批新名词、新术语,向我们的生活涌来,共同构成了IT业新奇而瑰丽的色彩。一个新领域,统一命名如同统一语言一样,易于理解,便于沟通。但变化是如此之快,人们应接不暇。于是专家们出手了。当然,他们出的是“后手”。当然,他们要正本清源,要一呼天下应。这当然需要,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性,无法理喻互联网这股新兴力量的真谛。于是仓促之中,出现了“因特网”这个实在没有互联网精神的名字。于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极有意味的情景发生了。8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互联网推出OSI模型,欲取代原有的TCP/IP协议。TCP/IP简单易用,是一只自由的小灵雀;而OSI复杂庞大,是一大堆委员会中出产的“大骆驼”。虽然欧洲美国都将OSI定为官方标准,IBM、DEC、HP也都采用了OSI。但开放的TCP/IP依靠互联网的民间力量最终战胜了OSI,并成为互联网腾飞的最重要翅膀。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总是不断重演。这就是网络的力量!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开放、自由、共享的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互联网才有辉煌的今天和明天。它是技术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质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因此互联网的初期主要是自己发展,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当然,它也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合理的规范。但是面对这股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只能顺势而行,不能“顶风作案”。“互联网”这个名字就来自于网络自身,有着独特的生命力。没有人知道它是谁起的。因为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个人不起,别人也会起。而“补一手”的“因特网”则完全忽视了这股网络的内在力量。“因特网”的贸然介入不但没能统一名字,反而陡增了混乱和噪音。使“Internet”进入中国,还得陷入旷日持久的正名之战。使它不得不长期绞着于两个名字之间,造成它的事实混乱和“精神分裂”。用“计划经济”的心态强行推广“因特网”,在其他领域也许可行,但在互联网中,实在是有点走错了门。无论从形、声、义的任何一个角度,“互联网”都是网络中最贴切、最合理的术语,它带着天然的成分,是互联网“亲生”出来的名字。而“因特网”半土半洋,带着一半的洋皮,还摆着另一半的架子。缺乏网络术语基本的亲和力。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平民意识。与富有生命力的“互联网”相比,“因特网”明显是一个摆着知识分子姿态搭成的,一个毫无意趣、毫无生机的名字。不论我们上网、看书还是读报,我们最常相遇的就是“互联网”。我们是老朋友了,见了面很自然,很亲切。可碰到“因特网”,怎么看心里都有一种别扭,那感觉就像一个令你厌恶的人非要与你套近乎。我天天置身校园。这里,你几乎听不到“因特网”,“互联网”已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当我每一次回到县城,回到农村,这里只有“互联网”,没有“因特网”。想想看,如果你跟一个普通工人、一位农民,讲文绉绉的“因特网”,能让他们摸得到头脑吗?不纯粹是戏弄他们的知识吗?而“互联网”既浅显又通俗,普通老百姓既可意会,也可言传。几年了,依靠行政力量,“因特网”这个名字顽强地扩大着地盘。它的力量之大超乎我的想像。刚出炉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因特网”这个名字将会永远留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但它将是无数个笑料中的一个,而且会愈久愈可笑。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自由不会受到真正的侵犯。但是,随着“因特网”的地盘越来越大,自己开始担忧起来。自己在各媒体的文章还没有受到强制执行,但是出版社这边却正式遭遇阻力。我们在出版《数字论坛丛书》时,原先大家就一致约定,非“互联网”不用。但是出版社却不能置规定于不顾。他们的处境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处境。原本简简单单的小细节,变成了一个费脑筋的大问题。既然我们从来没有认同过“因特网”,从来用的都是“互联网”,为什么要逼迫我们的思维重新“格式化”。最后,我们别无选择,只得让所有的“互联网”返朴归真回英文“Internet”。如今,我难以预知,我们使用“互联网”的地方会剩下多少,能使用的日子还会有多久。我开始怀疑,“互联网”会不会丢失传统媒体这块领地,进而清除出互联网,最后被“赶尽杀绝”。我们没有“恋名癖”,我们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极为普通、极为贴切的词汇,都难以让它合理地存在。可以说,“互联网”和“因特网”之争不仅仅是两个词汇的较量。而是一场必然的冲突,在这场命名的博斗后面,代表着两种力量和两种思想的正面冲突。这种冲突与意识形态无关,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它将是一面极好的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思想和心态,很多很多。可以想像,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和“因特网”彼此“打劫”,谁死谁活,分晓难见。这场较量将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继续延续下去。最后的谁胜谁负无关紧要。即使最终“因特网”取得胜利,它也享受不到胜利的欢呼和花环。一个词汇的命运,昭示着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词汇可以强行改变,但这种内涵任何人都不可能更改。这是这场争夺的核心所在。本文转载自《计算机世界报》99.7.26 B1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