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中唐的元稹是货真价实的才子,皇家御封的那种。《旧唐书》记载,当年穆宗皇帝还在东宫为太子的时候,周围的那些女性就特别崇拜元稹,经常诵读元稹的诗歌,并谱成曲传唱,当时皇宫里的人,把元稹呼为"元才子"。而元稹也具备成为明星的外在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2.
李娜莎 《科技信息》2011,(31):396-396
元稹是一个很丰产的诗人,悼念怀念妻子的诗留下来的就有三十多首,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元稹与妻子韦丛的爱情堪称楷模,史上写夫妻感情的诗人很多,但是很少能象元稹这样情深之至。本文从元稹的诗及文入手,探究他的内心世界,论述元稹与韦丛感人至深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以陶渊明、华兹华斯各自转向自然进行创作的原因为切入点,讨论了他们的诗歌虽时隔千年,却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生活背景、中西文化及哲学思想的不同,他们的诗歌也必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诗歌表意"祛魅"是当今诗歌"祛魅"书写的重要表征之一。当今诗歌表意"祛魅"主要体现为:在表意功能、表意行为体认上"祛魅",在语象和语素的采集与运用上"祛魅",在技艺策略、文体样式上"祛魅"。上述几点"祛魅",既各自有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分别有着缺陷和偏颇。因此,对其加以学理性的辨析、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向婷婷 《科技信息》2010,(23):I0243-I0243,I0318
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其语言高度凝炼且表意丰富、韵律则有音乐之美,也因此难以译好。如何评价译诗优劣,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我们提供参考标准。本文根据"三美论"分析"WhenYouAreOld"两译本各自所长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胡文慧 《科技信息》2010,(28):I0005-I0006
威廉·福克纳在美国南方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奉献出一部又一部饮誉世界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扎根于美国南方,并探索了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一部。本文对《喧哗与骚动》中的三代女性人物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作为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的三代女性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不论她们抗争与否,她们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她们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元稹的一首诗歌《行宫》的不同翻译入手,说明了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学作品翻译方法的不同,并对文学,文学翻译等做出解释,从而得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高度相当而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9.
顾况和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生活年代有异。辈份不同,亦不隶属于同一诗派,然他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有一个共同的旨趣,那就是对于诗歌新奇效果的刻意追求。他们都驰骋惊天骇俗的神奇想象力,注意在字法、句法和修辞上精心锤炼,追求语言的传神性,同时针对不同的诗歌题材,交替使用“化常为奇”和“化奇为常”两种表现手法,营造诗歌“新奇美”。但鉴于顾况和李贺在生活道路、阅历、艺术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追求诗歌新奇效果的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姿。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民》中有一半的诗歌是反映女性生活的,本文即以此类诗歌为依据,分析《诗经》时代女性的客、德、婚姻及悲剧命运,从而窥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杰出的,也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诗作之一。诗歌向读者们展现了两种分裂状态:一是男性"自我"空间和女性"他者"空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是处于边缘化深渊中的女性心理的分裂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只有借助于"第三空间"才能实现身份的重构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3.
诗歌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占尽了"无声的语言"的风光。里尔克以诗歌语言呼唤沉默。沉默由生活中的"不语",化身为诗歌中的负面的、反逻辑的表达。本文试通过对里尔克诗歌的文本分析,探寻其诗歌中沉默的存在,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诗人对于语言的不信任和对言不可言的反讽模式。沉默是被命名的前提,诗歌借由蕴含着言说之根的沉默,实现对无名的召唤和命名,既重拾了对语言的信任,也产生了神秘、朦胧等奇特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的新诗创作当中,女性诗歌写作日益丰富多元,其中对于女性个人主体性的关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女诗人晓雪,将当代女性生命经验和时代生活对应起来,为新诗提供了超越性的文化参照,丰富了女性诗歌书写的新形式,塑造了一系列新的女性诗歌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史上在各个领域都自由者广泛的交流,文学作品也是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创作发展而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两国的文学作品有着相似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性。本文选取了《金鳌神话》中的《李生窥墙传》和元稹的《莺莺传》作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分析在不同社会氛围中创作的作品而探究作品创作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6.
疾病是人生中不可逾越的一部分,其对人的身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元稹曾患有瘴疟、头风、眼疾等疾病,其诗中有为数不少的涉病作品.疾病对元稹诗歌影响主要表现在诗中呈现出来的强烈的时空意识,对故乡、亲情、友人的怀念和浓烈的死亡意识以及对外界更细微的体悟.对南方环境不适应和"敷水驿"事件对其身心的双重打击,以及儒家人格的驱使是其病中心理的主要成因,同时也与中唐衰败下士人心态的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探讨中法两国各自的人文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对不同诗风形成的影响为出发点, 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从中法爱情诗歌各自的源头 《诗经》和骑士抒情诗探究爱情诗歌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中法爱情诗歌的成熟及其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中国爱情诗歌的婉媚幽约和法国爱情诗歌的热烈奔放; 中国爱情诗歌的“怨” 和法国爱情诗歌的“慕”奠定了两国爱情诗歌抒情色彩的基调; 中国爱情诗歌内倾型与法国爱情诗歌外向型的不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李艳 《科技信息》2010,(24):I0153-I0154
中国古代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一直是翻译中的瓶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代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成为诗歌翻译普遍遵循的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春晓"的两种不同英译版本,来进一步阐释"三美"标准。  相似文献   

19.
于晓晶 《科技信息》2011,(13):572-572,575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讲,男性和女性在英语发音、语调、词汇、句法、交流等方面也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和不同。这种不同与文化历史背景,男性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男性和女性各自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刘艳萍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47-49,54
晚唐诗人杜牧曾在文中对元稹和白居易的艳诗大加指责。但杜牧本人也和元、白一样创作了大量的艳诗作品。对于此种现象,前人评价不一。实际上,元、白这些艳诗有将诗歌这种"雅"的文学样式俗化的倾向,而出身于官宦家庭的杜牧身上却具有贵公子的豪逸俊爽气质,其诗歌主张亦具有趋"雅"的特质。同时其艳诗在情感基调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雅"的色彩,与元白的艳诗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