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吉线沙害治理机械沙障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乌吉线沙害治理几种机械沙障设置的研究 ,总结出沙障最长防护年限和最适孔隙度 .结果是 :高立式沙障最长防护年限为 5年 ,最适孔隙度为 30 % ;半隐蔽式沙障最长防护年限为 2年 ,最适规格为 1 m× 1 m ;高立式和半隐蔽式综合沙障模式最长防护年限为 7年 ,最适配置为孔隙度 30 %的高立式沙障与规格 1 m× 1 m的半隐蔽式沙障相组合 .  相似文献   

2.
机械沙障固沙效应及生态效应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沙蔓延极易引发沙埋农田、房屋以及道路等风沙危害,对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威胁,采取各种措施固定流沙是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围绕机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对沙丘形态和移动速率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1)沙障效果评价多为单因素效应研究,相互关联性较差;2)缺乏因地制宜的沙障最优配置统一标准;3)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联系不够紧密.针对问题,提出了今后沙障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为沙障发展完善提供基本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障的阻沙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勤沙井子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尼龙网格沙障、白刺沙障和沙拐枣沙障阻截的沙物质进行采样,运用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方法,以流动沙丘和丘间地沉积物为参照,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所拦截的沙物质的粒度组分及参数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沙障拦截的沙物质粒度特征较为相似,拦截的沙物质均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对容易形成风沙危害的粒径区间(1.32~4Φ)的拦截量均可达90%以上,而尼龙网格沙障拦截的沙物质相对较粗,对1.32~4Φ区间的拦截量为70%.从阻沙粒度特征上看,植物沙障的阻沙效果明显要好于尼龙网格沙障.此外,在2Φ的粒径范围内,两种植物沙障拦截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丘间地,尼龙网格沙障拦截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4.
 按照生态系统组成特征,在流动沙地人工构建了集防风固沙、局部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3 大功能于一体的模块沙障。为掌握模块沙障对局部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程度,测定了土微生物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研究设置了5 年后的模块沙障内部及其对周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块沙障内部土壤3 大微生物总量比对照样地0~10 cm 土层高1.91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分别比对照样地高1.33 倍、1.76 倍和2.83 倍,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样地增加2.47 倍和67.64%;模块沙障覆盖下0~10 cm 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比对照样地0~10 cm 土层高1.22 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分别增加0.83 倍、0.87 倍和2.14 倍,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样地增加2.01 倍和29.41%。此外,模块沙障及其内部填充基质能够通过降雨淋溶、填充基质扩散等作用有效的改善沙障迎风侧或背风侧70 cm 范围内土壤微生物含量和蔗糖酶、脲酶活性,实现了“肥岛作用“改善土壤的生物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沙袋沙障气流场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空气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不同规格沙袋沙障近地表气流、风速廓线和防风效能等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风速廓线在距地表高度h≤0.5m时,变化差异较小;在h=0.5~2.0m高度范围内,风速呈递减趋势.近地表气流出现3个明显分区:加速上升区,低速下沉区和低速回流区,分别位于沙障防护工程的前上方、防护区上方和障格内.在低速回流区形成两个水平轴涡流,涡流中心流速最小.h=0.5m处成为沙袋沙障的风速分界点,h=0~0.5m时,沙障高度是风速主要影响因素;h=0.5~2.0m时,沙障规格是风速主要影响因素,2m×2m规格沙障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民勤县青土湖麦草沙障阻沙聚沙效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积山  马述宏 《甘肃科技》2011,27(11):169-170
通过麦草网格沙障与植物活沙障的观测对比,为实际造林治沙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更好地治理了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芦苇高立式沙障孔隙率间距控制难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芦苇高立式沙障成束装置孔隙推送机构.机构的关键部件设计包括推送弧片的设计与参数确定、采用解析法对缓推凸轮的轮廓线的计算、空隙推杆的设计计算等.建立空隙推送机构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ADAMS环境下,对虚拟样机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研究以缓推凸轮为驱动元件的机构运动规律,并研制出了孔隙距离控制推杆机构进行孔隙率控制试验,试验结果平均孔隙率为50.13%,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可为后续全自动芦苇高立式沙障成束机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民勤-雅布赖风沙口沙害综合治理体系设置的治沙措施,进行了抗风蚀、沙埋能力以及对风速、地表粗糙度影响力的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风沙口防护体系草方格、黏土、土工布沙障可大幅度提高地表粗糙度,分别为2.109,1.768,25.74;风蚀程度降低79%,49%,89%.并且通过综合防沙体系的建立,可使体系内风速降低65%,风蚀面积减小80%以上.总体上,治理1年后沙害程度减少了51.96%,沙害面积减少了88.4%,积沙量减少了87.6%.机械沙障防护下的人工直播灌草成活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年后覆盖度达到16%.初步总结出干旱地区通过采取工程固沙保护下的综合防护体系,固沙及阻沙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
梭梭林与草方格沙障两者结合,梭梭枯落物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风速的作用;同时,也能减缓沙障腐蚀,进而改善沙面结构,增加了沙障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沙障设置技术集成及阻沙效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工程固沙措施主要采取粘土、砾石、作物秸杆等传统治沙材料设置沙障,引进尼龙网、土工编制袋、芨芨草、红泥浆等新型材料、技术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模式的试验示范,透过技术设计、成本概算及阻沙效果分析,筛选并探索总结符合当地实际、固沙效果显著、经济投入低廉、适宜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防沙治沙适用材料、技术、模式,为同类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和样板。  相似文献   

11.
在0.5 hm2废弃钼尾矿库试验区上,采用密植农作物沙障和栽种层埋入田园土技术措施,为耐性植物生长营造了生境小气候,引来了动物微生物改良基质,基本解决了耐性乔灌草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沙障比较好的农作物是玉米、高粱和大豆,生长较好的草本植物依次为狼尾草、芦苇、野古草、万年蒿、紫花苜蓿;存活较好的乔灌木依次为辽胡1号杨、辽育三号杨树、辽育一号杨树、荆条和沙棘.试验证明,这种农作物沙障庇护乔灌草生长植被重建新模式初步取得了成本低建立植被的成功,为类似废弃尾矿库重建植被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布袋沙障对流动沙丘地表风沙和土壤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布袋沙障对风沙流和土壤湿度的影响,通过测定风速和采集地表0~30 cm输沙,同时对地下0~40 cm土壤含水率进行测试,分别研究1 m×1 m、2 m×2 m、3 m×3 m规格布袋沙障防风效能、粗糙度、输沙量和土壤湿度差异。结果表明,布袋沙障能够有效提高0~30 cm高度范围的防风效能,增加地表粗糙度,显著降低0~30 cm地表输沙量和改变风沙流结构。3种布袋沙障的防风效能顺序为1 m×1 m2 m×2 m3 m×3 m,1 m×1 m与其他两种规格布袋沙障的防风效能差异显著(P0.05),2 m×2 m和3 m×3 m规格布袋沙障的防风效能间无显著差异;粗糙度顺序为1 m×1 m2 m×2 m3 m×3 m对照,1 m×1 m、2 m×2 m和3 m×3 m规格沙障粗糙度分别比对照高91.31%、78.88%和76.26%,差异极显著(p0.001);0~30 cm输沙量顺序为对照3 m×3 m2 m×2 m1 m×1 m,对照的0~30 cm输沙量达到了71.43 g(/min·cm2),是布袋沙障的32.98倍,3种规格布袋沙障与对照沙丘2~10 cm和0~1 cm两层沙量的比值λ均大于1,说明在监测期内地表均处于风蚀状态。土壤含水率顺序为对照3 m×3 m2 m×2 m1 m×1 m,在0~20 cm土层此变化趋势明显,对照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比3 m×3 m、2 m×2 m、1 m×1 m规格沙障样地的土壤含水率高55.15%、58.63%和67.45%。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布袋沙障对风沙流和土壤湿度的影响,通过测定风速和采集地表0~30 cm 输沙,同时对地下0~40 cm 土壤含水率进行测试,分别研究1 m×1 m、2 m×2 m、3 m×3 m 规格布袋沙障防风效能、粗糙度、输沙量和土壤湿度差异。结果表明,布袋沙障能够有效提高0~30 cm 高度范围的防风效能,增加地表粗糙度,显著降低0~30 cm 地表输沙量和改变风沙流结构。3 种布袋沙障的防风效能顺序为1 m×1 m>2 m×2 m>3 m×3 m,1 m×1 m 与其他两种规格布袋沙障的防风效能差异显著(P<0.05),2 m×2 m 和3 m×3 m 规格布袋沙障的防风效能间无显著差异;粗糙度顺序为1 m×1 m>2 m×2 m>3 m×3 m>对照,1 m×1 m、2 m×2 m 和3 m×3 m 规格沙障粗糙度分别比对照高91.31%、78.88%和76.26%,差异极显著(p<0.001);0~30 cm 输沙量顺序为对照>3 m×3 m>2 m×2 m>1 m×1 m,对照的0~30 cm 输沙量达到了71.43 g/(min·cm2),是布袋沙障的32.98 倍,3 种规格布袋沙障与对照沙丘2~10 cm 和0~1 cm 两层沙量的比值λ均大于1,说明在监测期内地表均处于风蚀状态。土壤含水率顺序为对照>3 m×3 m>2 m×2 m>1 m×1 m,在0~20 cm 土层此变化趋势明显,对照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比3 m×3 m、2 m×2 m、1 m×1 m 规格沙障样地的土壤含水率高55.15%、58.63%和67.45%。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勤县造林治沙,曾经成为全国治沙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人工植被大面积衰退、死亡,天然植被普遍衰退和稀疏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下降是根本原因。今后的对策,一是保护水资源是关键措施;二是转变过去的以造林治沙为主为以封护保护为主,在干旱荒漠中造林缺乏生态学依据。三是撤销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国营农场、林场,对绿洲以外荒漠区实行统一管护;四是粘土沙障易形成沙面结皮,不宜大面积设置粘土沙障固沙。  相似文献   

15.
沙坡头人工植被防护体系防风固沙功能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防护体系防风固沙功能机制分为枝柴栅栏、草方格沙障和人工植被三部分,评价了该体系防风固沙功能价值.结果表明: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生态系统每年拦截流沙物质量为2.79×10^8m^3,其中枝柴栅栏拦截1.76×103m^3,草方格沙障拦截8.5×10^5m^3,人工固沙植被拦截2.78×10^8m^3.利用机会成本法算出由此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是5.93×10^8元.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准确评估沙坡头防护体系服务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沙荒风口造林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建立防护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省海岸带沙荒风口造林特别困难,营造防护林常遭失败的主要原因很多,深入剖析,其最关键的原因是大风、水分蒸发和飞沙危害.在海岸沙荒风口建立防护林,首选的造林仍以木麻黄科树种为主.采用两年生木麻黄优质大苗深栽、适当修枝、浇定根水、设置风沙障是非常关键的配套技术,这些综合技术在沙质海岸困难立地推广应用,可以提升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大鼠晶体中测试了障复明滴眼液对硒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借助于裂隙灯显微镜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的结果表明,障复明滴眼液能有效地治疗亚硒酸钠诱发的大鼠晶体白内障.研究结果为障复明滴眼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流动沙丘快速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秀 《青海大学学报》2009,27(4):56-59,64
研究了共和盆地流动沙丘的快速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快速固定需要机械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机械沙障可在短期内将流动沙丘完全固定,但是,如果不采取生物措施,沙丘有可能在2~3年内复活,而生物措施固定流沙,初期效果缓慢,有时甚至难以实现。采用机械沙障将沙丘先加以固定,然后实施生物措施。这种生物与机械相结合的流动沙丘治理技术是类似共和盆地立地条件下治理流动沙丘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介绍了智能型的高效多功能铺设沙障机械设备——草方格铺设机器人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酒泉地方铁路因戈壁风沙造成的线路积沙问题严重,单纯地人工清沙已不能满足线路正常运营需要,因铁路辖区严重缺水,植物固沙措施较难实现,而化学固沙措施成本过高,鉴于此,在对戈壁沙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工程建设类防沙措施,包括线路设计措施和运营养护的技术措施,有石格固沙、PLA沙障和一些结构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