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汪永进,男,1959年4月生,1987年从南京大学地质系硕士毕业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任教,2000年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被选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所领导的“东亚季风区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变过程与现代环境生态效应”团队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在最近揭晓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  相似文献   

2.
印度(西南)季风降水对我国西南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与东亚季风相比较,总的来说对印度季风的研究十分薄弱,并且其认识主要来自于海洋沉积物。那么西南季风演化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西南季风与东亚季风、西风环流在时空上的演化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演化存在着怎样的动力学联系?西南季风气候变迁与南北半球气候所驱动的海陆气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通过云南鹤庆深钻湖泊沉积物的深入分析,结合不同盆地周边的地层、火山岩及地貌特征,建立区域构造-沉积旋回演化的年代框架,分析其记录的季风气候演化历史及其与青藏高原、南半球气候变化的联系。同时拟在南部的云南腾冲青海钻取沉积物岩心,建立MIS3以来沉积序列高分辨率年代框架,分析各环境代用指标,结合现代湖泊环境定量转换函数研究,加强湖泊生物指标定量研究,获取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的西南季风演化过程。在构造尺度上,揭示西南季风强度、变率及季节性变迁的动力学机制,及其与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内在联系、对区域剥蚀-风化过程的制约;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研究植物种群和湖泊生物多样性的演替阶段与过程,开展海洋和陆地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对比研究,从机理上探讨南北半球气候与西南季风周期、季节性的内在联系。云南鹤庆盆地获得的666 m高质量湖泊岩心,提供了更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印度夏季风陆地记录,揭示了更新世过去260万年印度季风变迁的历史,通过印度夏季风指标序列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内的精细结构,揭示了南北半球间跨赤道气压梯度的变化及印度季风变化影响的动力学机制。在间冰期内,印度夏季风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印度低压的强度,间冰期气温增高所引起的北半球热力牵引也是导致印度季风增强的重要因素;而在盛冰期中,印度季风极小值发生在南极温度几乎达到最低值时,印度夏季风强度却往往提前于全球冰量最大值约1.4至3.5万年出现,此后开始增强,这是南半球气温变化通过马斯克林高压而产生的气压推动的结果。云南腾冲青海沉积记录了末次冰盛期的古气候特征,总体主要受控于印度季风强弱的变化。该记录与亚洲季风区石笋、阿拉伯海等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一致,表明18Ka以来印度夏季风受北半球太阳和ITCZ平均位置移动的影响。该记录同时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高度相关,证实印度季风与高纬气候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项目,河海大学6项科技成果分获一、二等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5项科技成果获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为河海大学历史最好成绩,获一等奖的成果数在江苏高校中名列前茅。此次河海大学获奖的6项科技成果分别是:朱跃龙教授牵头完成的"水文大数据驱动的洪水预报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和刘汉龙教授牵头完成的"大面积超软地基复式负压快速固结技术开发与应用"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任立良教授牵头完成的"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庆市丰都水鸣洞石笋NSM03精确定年数据和δ~(18)O数据建立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结合其他已经发表的亚洲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探讨洞穴石笋δ~(18)O值过去1 000 a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结果显示:亚洲季风区石笋δ~(18)O值过去1 000 a在空间上呈现出与大气降水δ~(18)O值相似的纬度效应和海陆效应,石笋δ~(18)O值沿水汽输送路径不断衰减,逐渐变轻,表明印度洋是中国季风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区;水鸣洞NSM03石笋记录与南亚季风区瓦什卡洞的WBS石笋记录以及中国藏南波密-林芝地区的树轮记录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也进一步地表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亚洲季风区石笋δ~(18)O记录在过去1 000 a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这表明季风区石笋δ~(18)O记录不一定都能指示当地降水量的变化;因此,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记录主要指示是东亚季风环流的信息,当东亚季风环流强的时候,季风区石笋氧同倍数偏轻;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国万象洞中发现的一根石笋让研究人员得以重新构建出一段长达1 810年的"历史记录",其中关于亚洲季风的线索为人们了解季风强度如何与我国历史朝代的兴衰联系起来提供了独特的一瞥.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  相似文献   

6.
李华     
<正>李华,女,1968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共党员,文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校教学督导。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鲁迅研究。李华教授是牡丹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负责人,黑龙江省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承担并完成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个案研究》,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骨干教师创新能力资助项目《"旗帜的尴尬"——鲁迅与左翼文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获得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的田径奖牌的数量变化特征、区域分布特征、获奖项目特征、运动员性别及年龄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获得国际田径大赛的奖牌数量呈"N"型分布;奖牌主要分布在辽宁、上海、浙江、黑龙江、江西、云南等区域;获奖运动员"阴盛阳衰"现象较为严重;获奖年龄整体偏小,24岁最为集中;获奖项目主要有竞走、中长跑、投掷和短跨等.  相似文献   

8.
王朝兴衰的原因何在?中国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张平中教授和同事,通过研究一棵石笋得出了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最起码在唐朝、元朝乃至明朝走向衰亡的过程中,变化的亚洲季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给了已处于困境中的王朝以致命一击。相关论文2008年11月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9.
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与亚洲季风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相关分析和EOF方法,研究了云南5月大雨、暴雨日数与亚洲季风这一大尺度气候环流背景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与南亚季风强度指数相关较好,其中同期5月,相关系数为0.493,前期4月,相关系数为0.447,均超过了99%的显著性水平;其次是前期1月,相关系数为0.312,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而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仅与前期4月南海季风强度指数相关较好,相关系数为0.415,通过了98%的显著性检验,与其他月份相关不显著.同时11a滑动相关系数也清楚地反映了南亚季风对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的影响大于南海季风.另外,利用EOF方法,获得了云南5月大雨、暴雨日数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全省一致型(除昭通市)、西部和东部、南部相反型以及东部和西部、南部相反型.第1类型与亚洲季风强度指数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与南亚季风;第2类型主要与南海季风相关较好,第3类型受亚洲季风强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加剧,与其关系密切的第四纪科学研究与教育普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第四纪科学学科进展、新的研究突破点、基本科学问题、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和教育普及等方面对中国第四纪科学学科进展与教育普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再分析的 1982~ 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 ;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 ,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 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 .结果表明 ,在 1982~ 1996年期间 ,平均而言 ,东亚热带季风 5月第 4候建立 ,维持到 10月第 2候 ;印度季风 6月第 2候建立 ,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 4候 ,持续至 9月第 1候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风成地貌类型与晚全新世古风况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遥感图像的风成地貌形态和高分辨率古季风指标, 恢复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的古风况, 揭示青藏高原抬升时期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盛行西北风, 同时有少量西风和北风, 主要由亚洲冬季风控制, 夏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甚微。盆地东部沙丘和雅丹地貌记录了末次盛冰期西风环流的风向, 中西部地区的风成地貌指示晚全新世以来盆地发育西北向的亚洲冬季风。青藏高原的抬升阻挡西风环流进入柴达木盆地, 并加强亚洲冬季风, 造成盆地内古风向的改变, 大气环流模式的转变发生在4000 aBP左右, 此时是柴达木盆地气候从暖湿转向冷干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3.
依据对江苏省启东市和海门市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结合两个钻孔83个有机碳含量样品、28个渗透率样品的测试值和钻孔周边18个静力触探孔试气效果统计,讨论了晚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特征及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研究表明,晚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LG海侵旋回只保留了底部的河流相沉积,PG海侵旋回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流相、浅海相、三角洲相和河流相、强潮河口湾相两套不同的沉积组合。亚间冰期(LG)海侵旋回只保留了底部侵蚀面,冰后期(PG)海侵旋回发育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底部侵蚀面为该层序的底界面,最大海泛面则发育在浅海相中沉积物最细、海相性最强的淤泥质黏土层中。研究区生物气的生储盖条件优越、试气效果好,为后期的生物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1中国管理思想源流的研究历程(2002年~2015年)针对高校统编"管理学"教材西化严重、忽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倾向,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2年,王忠伟教授发起成立中国管理思想源流研究团队,从历史的角度,把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向历史的两端延展。主要内容包括: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的萌芽;夏商周时期管理思  相似文献   

15.
1982~1996年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迟早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NCEP再分析的1982~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负区和印度季风区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结果表明,在1982~1996年期间,平均而言,东来热带季风5月第4侯建立,维持到10月第2侯;印度季风6月第2侯建立,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4侯,持续至9月第1候。  相似文献   

16.
<正>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洪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项目编号2015CB953800)日前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该项目针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年重要支持方向"全球变化研究"之"极端气候变化特征、机制、趋势及适应研究",选择在气候环境变化和农业起源演化两方面均最典型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时期及其幅度,论述了古季风气候形成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咒的特征。晚更新世束,青藏高原上升到3000米脚上,高原季风开始形成。根据第四系地层和古生物特点,认为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古季风特点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国52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奖励,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恕行等36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劲松等14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从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水平来看,国际领先水平占84.6%,其余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今年有7位女性获奖科学家,占总人数13.5%,是  相似文献   

19.
可信软件理论科研团队以4名教师为核心成员,包括崔梦天教授、周绪川教授、谢琪博士、陈曦博士,其中崔梦天教授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团队致力于计算机软件尤其是可信软件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可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可信软件、网络软件、移动应用、web服务、软件定义网、云计算等。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  相似文献   

20.
<正>四川省高校"凝聚态物理"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于2011年,2012年获得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编号:12TD008)。团队骨干成员为四川师范大学14名教授和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小尺度物质的磁学和光学性质,覆盖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和原子分子物理等多个领域。团队负责人赵国平教授为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近年来,团队获得各类项目资助40余项,经费6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发表论文被SCI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