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单排管空冷散热器的翅片侧流动及换热特性,获得了相对翅片间距和相对翅片高度等参数对单排管空冷散热器的翅片侧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随着单排管空冷散热器相对翅片间距的增大,翅片侧对流换热系数和阻力随之减小;随着相对翅片高度的增大,翅片侧对流换热系数和阻力也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种高黏度的油类介质在6种不同布置交错角度(0°,30°,45°,60°,75°,90°)的扇形内翅片石墨换热管中层流的强化传热和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扇形内翅片的强化换热效果明显.与无翅片的石墨换热管相比,6种布置角度的扇形内翅片对流换热系数分别增大22.69%,42.49%,62.28%,63.44%,65.47%,66.47%.就流动性能而言,扇形内翅片的石墨管6种布置角度下的阻力分别增大了191.88%,252.01%,333.10%,364.33%,385.51%,400.43%.为了明确石墨管内添加扇形内翅片后的强化传热效应,采用了换热性能评价指标(PEC)对6种布置角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45°布置角度时PEC评价准则数的平均值达到最大,为1.265,说明布置角度为45°时强化换热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3.
百叶窗式翅片换热器中的耦合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上常用的百叶窗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翅片内导热与翅片间耦合对流换热的物理数学模型,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该耦合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揭示了百叶窗翅片换热器内部的流场结构和换热状况.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相比,数值计算的百叶窗翅片换热器通道阻力和换热系数显示出与实测值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对普朗特数,Pr=0.71,方腔高长比A=H/L=1,瑞利数Ra=1.58×109的二维封闭方腔自然对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 给出了水平边界层发展阶段和垂直边界层转捩阶段的流场结构以及Nu数分布. 结果表明,压力梯度对方腔的水平速度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Ra数下的自然对流在逆压梯度作用下水平方向形成一系列的涡,这些涡使得水平边界层流动形成分层结构;壁面Nu数与速度梯度?v/?y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过渡流状态下2维不可压缩后向台阶流的非定常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后向台阶的出口高度H对底面时均努塞尔数Num、流道中流场温度场分布和近壁面流动传热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H,主峰附近的Num提高,双峰现象明显;增加H,主峰下游的Num提高,主峰和次峰的间距增大;H越小,流道中正旋涡、负旋涡的相互作用越强烈,冷流体和热流体间的对流换热增强,Num增加,但下游底面的温度梯度减小,Num减小;Num的主峰位置与表面摩擦系数为0的位置不保持重合;法向速度分量、温度随着时间的波动程度影响Num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热壁面位置对矩形腔内自然对流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矩形腔内冷热壁面位于侧壁不同相对位置时的自然对流换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腔体左侧局部壁面维持恒定高温,右侧局部壁面维持恒定低温,左右侧壁的其它部分以及顶部和底部壁面绝热.按照冷热壁面的相对位置是否左右对称,通过改变Rayleigh数的大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矩形腔内温度场、流场和热壁表面平均Nusselt数的变化,得到了Rayleigh数在103~106之间的结果.冷热壁面对称分布时,位于侧壁中部的换热作用最强;不对称分布时,热壁面位于侧壁中部、冷壁面位于侧壁上部的换热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带扰流孔的矩形翅片表面换热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质热比拟技术,对带扰流孔的矩形翅片椭圆管翅片表面的局部和平均传质系数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翅片表面局部传质系数的测定,揭示了翅片表面气流的流动和对流换热机理,以及扰流孔对单排管翅片表面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参数下,增加扰流孔数可使换热强化,但中间位置的扰流孔对换热起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8.
方腔内不同位置块状食品层流冷却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考察冷却器内不同位置食品的冷却行为,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的CFD模块对单侧冷却的方腔进行非稳态共轭传热分析,给出了冷壁面和食品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h);结果表明,食品的放置位置不同,由于腔体内空气流动和对流换热的差异,会导致冷却过程中冷壁面h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食品表面的h在冷却刚开始时变化强烈,且沿着表面呈"M"型变化,在食品拐角处会出现h的突变,除置于方腔上方的食品冷却速率较慢外,其余几种的冷却速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多孔挤压铝扁管构成的新型微小通道热沉的换热特性,建立了三维共轭传热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模拟分析了在0.03 W的泵功消耗下,不同孔道高宽比、宽度比、孔道数目对热沉传热性能的影响,并详细计算导热热阻、对流热阻和热容热阻。讨论了不同内翅片的宽度及高度对强化传热系数 PEC的影响,提出了最佳的翅片宽度。该研究为此类型热沉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板翅式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同时减小流动阻力,提出了一种基于翅片打孔的换热器换热性能提升方式,并通过PIV实验进行了解释验证.研究发现,在板翅式换热器翅片上进行打孔,可以破坏流道内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换热边界层,使局部流动状态由层流转变为紊流,提升换热能力且不明显增加压降.仿真参数分析表明,在两种不同的热流密度下,不同入口...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方法,应用温度逐次更新处理技术对不同扰流孔下的椭圆管矩形翅片的肋效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当量椭圆简化矩形翅片使肋效率偏高,增加扰流孔则导致肋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均用肋效率进行肋壁传热计算。本文提出一个新参数——肋化热阻系数,用以进行肋壁传热计算,可以清楚地显示肋高、肋厚、肋距、肋的导热系数和肋面放热系数等对传热的影响,较传统的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13.
电子器件空气强制对流冷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翅片开缝等设计思想,对电子器件空气冷却平片散热器中的翅片进行改进,并对连续平片、分段平片、分段开缝翅片等散热器进行了层流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相同风扇泵功条件下,分段平片性能优于连续平片,开缝翅片优于分段平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冷却要求更高的新型散热器,相比原散热器,新型散热器翅片间距和翅片厚度更小,翅片开缝且分段.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新型散热器在风扇功率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用于下一代热负荷更高的CPU,并讨论了常规的空气强制对流冷却的极限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强制对流时垂直放置矩形直翅片的最优间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空气流速时翅片间距为0.9 ̄10mm范围内垂直放置矩形直翅片组的稳态传热性能,探讨了翅片间距对翅片组散热性能的影响。以单位传热基面面积上翅片组的散热速率最大为衡量标准,在本实验所用翅片的参数范围内,当雷诺数从1000增大到16800时,最优翅片间距从3.2mm减小到2.0mm。用散热片组的当量直径作定为定性尺寸,得到了计算翅片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的无量纲传热准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15.
大鳍鳠臀鳍和脂鳍均是皮肤特化的产物.臀鳍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和鳍条4部分;脂鳍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和脂肪层.臀鳍和脂鳍的表层均与皮肤的表皮相似,而发达的胶原纤维层与皮肤真皮的致密层相当.臀鳍的胶原下层、脂鳍的脂肪层与皮下层相当,而鳍条则是矿化的结缔组织.从特化程度来看,脂鳍的特化程度不如臀鳍高,表明脂鳍应是奇鳍褶的痕迹器官.  相似文献   

16.
尾鳍形状对摆动尾鳍推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尾鳍形状对摆动尾鳍推进性能的影响. 设计了一套摆尾仿生推进装置,实验分析了仿金枪鱼、仿海豚、仿白鲸3种尾鳍的推进性能. 同时采用数值方法对尾鳍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计算. 实验和数值结果表明,仿金枪鱼尾鳍的平均推力系数和输入功率系数最小,推进效率最高. 对尾涡的分析表明,仿金枪鱼尾鳍尾涡强度最弱,分布范围最小.  相似文献   

17.
开缝翅片压降和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D研究了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的换热和压降特性,分析了开缝翅片厚度对换热器压降、换热特性的影响,并用场协同理论分析了计算结果.得出了翅片开缝能起到强化翅片换热的效果且开缝翅片厚度存在最佳值等结论,为优化新型管翅式换热器提供参考.同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不同管型的油冷却器的性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螺旋隔板花瓣管润滑油冷却器, 当壳程油侧压降为90 kPa时, 其总传热系数可达3200 W/(m2·K), 比螺旋隔板低肋管油冷却器高15%以上, 为普通弓形隔板光滑管油冷却器的5倍左右, 因而它是目前国内外传热效能最高的水冷壳管式油冷却器.  相似文献   

19.
基于鱼类肌肉水动力学的研究,利用鱼类尾鳍与微机器人摆翼运动相似性,对仿生鱼形微机器人摆翼所产生的推进力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鱼形微机器人推进力与流体的粘性系数、摆翼面积和偏移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焓法和控制体积法对圆管内肋片蓄冷器的结冰特性进行分析,引入无量纲参数建立结冰过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随着圆形内肋片管蓄冷器的肋片长度、厚度、数量的增大,蓄冷介质达到给定蓄冰率的凝固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以肋片长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肋片厚度对蓄冰特性的影响最小;肋片间距对该蓄冷器的蓄冰特性也有较大影响,随着肋间距的增大,达到给定蓄冰率的完全凝固时间将急速增大。研究可以为蓄冷器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