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准确分析影响边坡倾倒变形的各因素贡献率,对于防控滑坡灾害意义重大.通过对收集的32处实际倾倒变形样本案例分析,将所处不同地貌类型的边坡倾倒变形数量、面积、体积及厚度等因素贡献率定量化并计算综合贡献率,为不同地貌类型下的边坡灾害防治提供辅助决策参考.研究表明:32处实际边坡样本所处地貌类型主要有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和平原.从不同地貌的边坡倾倒变形数量贡献率来看,山地边坡数量最多,平原边坡数量最少;从不同地貌的边坡倾倒变形面积、体积贡献率来看,高原边坡面积贡献率最大,平原面积贡献率最小;从不同地貌的边坡倾倒变形厚度贡献率来看,高原边坡厚度贡献率最大,盆地边坡厚度贡献率最小.从4个要素综合贡献率分析,得出高原与山地的边坡对其倾倒变形的贡献率最高,数量约占总体的69%;地貌类型为平原的边坡对其倾倒变形贡献率最低,数量约占总体的3%.该研究为防止边坡灾害发生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膨胀土对土木工程的危害,降低工程的经济损失。对粉砂土改良膨胀土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粉砂土掺量为0%、10%、20%、30%、40%的膨胀土进行压汞试验,测得进汞压力同累计进汞量关系、孔径同累计孔隙体积关系、孔径同进汞增量关系;并选取热力学模型表征改良膨胀土孔隙结构特征,获取改良膨胀土孔隙分形维数。结果表明:掺加粉砂土会使得土体孔隙有所增加,孔隙类型发生了变化,随着粉砂土掺量的增加,孔径在100nm~104nm比例降低,在104nm~106nm比例升高;基于热力学模型分析改良膨胀土孔隙分形特征时,分形维数2.41083~2.58032之间变化,线性相关系数在0.98495~0.9977之间,表明热力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粉砂土改良膨胀土孔隙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探讨中陡倾角顺层岩质斜坡发生倾倒变形的特征、发育条件及形成机制。白龙江干流受区域构造环境条件的影响,纵向河谷发育,河谷两岸志留系白龙江群的砂质板岩、千枚岩等较发育,尤其在甘肃的舟曲、武都一带以软质、薄层状的绢英、碳质千枚岩为主。这些干流段岸坡稳定性较差,尤其是顺层岸坡段滑坡较发育,且多以滑移-弯曲(溃曲)、滑移-拉裂模式为特征。通过对白龙江干流水泊峡水电站的Ⅶ#滑坡、碧口水电站库区的青崖岭滑坡与孟家干沟滑坡的现场调查、分析,揭示了在陡顺倾层状岩质斜坡中还发育一种特殊的倾倒变形破坏模式,即滑移-倾倒模式。该类变形多发育在临空条件好、坡度40°以上由软硬相间或软硬互层状、岩层倾角一般在65°以上的高陡层状岩质斜坡中,是在斜坡应力场或遭受水、地震等作用下,坡脚首先发生初始倾倒变形,同时上部岩体发生滑移-倾倒,最终岩层发生连续弯曲变形、根部折断,折断面贯通而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4.
平坦沙地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变化及其物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风温廓线法测定了不同大气稳定度下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以跃移传感器(saltiphone)记录的瞬时最小跃移通量观测瞬时起动摩阻风速.观测数据表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着大气稳定度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变化,近中性层结下其平均值在(1.2—4.5)×10-5m之间,不稳定层结的平均值在(0.5—1.1)×10-4m之间,稳定层结的平均值在3×10-6—2×10-5m之间,不稳定层结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高,稳定层结的低,近中性层结介于两者之间;3种大气稳定度下跃移过程的平均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高于无跃移过程,近中性层结无跃移过程的平均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在1—3×10-5m之间;野外测定的每日平均起动摩阻风速在0.19—0.26m·s-1之间变化.观测与模拟结果表明近中性层结地表无跃移过程下测定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起动摩阻风速是有效的,而非中性层结下测定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起动摩阻风速对起动摩阻风速的作用不显著,这能够从物理机制上得到说明.大气稳定度虽然对起动摩阻风速影响不大,但是否影响到风蚀强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经形态鉴定和18srRNA基因组序列分析,编号Ym31794菌株的分类学地位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科曲霉族青霉属丝状真菌,种名爪哇正青霉(Eupenicillium javanicum).该菌发酵液经离心弃菌体,除脂类及乙醇分级提取,分离、纯化的胞外多糖相对分子量为2.6×104,糖的质量分数为89%.真菌胞外多糖经红外光谱(IR),簿层层析(TLC),色质联用(GC-MS),核磁共振(13C-NMR,1H-NMR)等分析可知爪哇正青霉菌胞外多糖为1-6连接的葡萄糖和1-2连接半乳糖构成主干,侧链由1-3连接的甘露糖和1-2连接的葡萄糖构成,结构应为吡喃糖.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西部浅埋工作面沿倾向方向开采时隔离煤柱对覆岩运移的控制作用,以大柳塔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法,分析工作面开采中隔离煤柱对覆岩垮落、移动变形的控制作用及其应力变化特征,并确定煤柱的合理留设。研究结果表明,采区倾向方向上,由于工作面间存在隔离煤柱,各工作面开采会形成彼此独立的垮落带,隔离煤柱有效地分隔了相邻工作面垮落空间的横向贯通和纵向扩展,隔开了相邻工作面上覆岩层沉降曲线;覆岩垮落高度与工作面倾向开采长度密切关系,非充分采动较充分采动时覆岩垮落高度明显降低。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留设30 m宽的1#~4#煤柱处于稳定状态,但3#、4#煤柱安全性较低。理论计算出了2-2煤和5-2煤合理煤柱宽度分别为18.6 m、24.5 m,得出了避开煤柱集中应力与控制地表均匀沉降的上下煤层煤柱最佳错距为95.5 m。  相似文献   

7.
龙泉山东翼五家坟“8.8”滑坡是长历时、强降雨诱发的中型滑坡,规模达5.0×105m3。滑坡直接威胁到下方丹景镇张家沟村安置小区45户195人,并造成在建丹景乡一期安置小区停工。该滑坡为缓倾角-中厚层-岩质-顺层滑坡,边界清晰。根据滑坡变形破坏方式、运动速度、破坏强度及滑坡结构差异,将滑坡从上至下划分为三个区域:后缘拉裂沉陷变形区、中部拉裂破坏变形区、前缘滑动解体及滑覆变形区。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龙泉山背斜地层构造、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和降雨激发等条件控制,各因素共同导致老滑坡复活。前期降雨是本次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原因,滑坡剧烈滑动时间与最大日降雨发生时间滞后约2天,滑坡的发生与最大降雨在时序上具有明显滞后性。滑坡的形成演化模式为老滑坡后缘拉陷槽内充水后形成静水压力,并在底面扬压力、滑坡自重及滑带土泥岩泥化软弱夹层膨胀力共同作用下,作用于滑面(带)的有效应力降低,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整个滑坡体复活发生失稳滑动,产生平推式滑移-弯曲破坏模式。此类滑坡在四川红层地区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该类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治理此类滑坡灾害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对具备相似地貌和地质环境条件的斜坡应引起相当重视,注意加强古(老)滑坡的判识。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深宽比柔性微米纤维阵列的制造难点,提出了一种利用氟树脂降低纤维表面能结合超声波辅助的方法,以实现高深宽比柔性微米纤维阵列的大面积和低成本制造。利用数学模型研究了纤维贴地倾倒和侧向倾倒的发生条件,在不稳定的情况下,相比于侧向倾倒,高深宽比柔性纤维更易于贴地倾倒,并结合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具有更低表面能的氟树脂对已成型的高深宽比柔性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可有效降低纤维表面能;对于倾倒的高深宽比纤维进行氟树脂表面处理,并辅之以超声振动,能够使得倾倒的纤维恢复到直立状态,当纤维直径为10μm时,其临界稳定深宽比为15.91,提高了纤维的稳定性,实现了直径为10μm、深宽比为10的柔性微米纤维阵列的制造,且制造出的高深宽比柔性纤维具有高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李晓乐  王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6):14854-14861
粉质黏土是一种对温度极其敏感的土,在季节性冻土区通常会产生较大的融沉变形,给道路、铁路等建构筑物造成严重破坏。长春地区土层以粉质黏土最为普遍,由于纬度、海拔、气候等原因,这里的粉质黏土融沉性与其它地区的有所不同,其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以长春地区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状土样进行融沉压缩试验、冻胀试验和导热系数试验,分析了融沉系数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融沉系数经验公式,并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融沉系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融沉系数随含水率、超塑含水率增大而增大,随干密度、烧失量增大而减小,其中可塑性影响最大;②融沉性与冻胀性呈显著正相关,冻胀率和冻胀压力越大,融沉系数越大;③粉质黏土融沉系数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值出现在9~12m区间内;④长春地区粉质黏土的最优干密度为1.625g/cm3;⑤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长春地区粉质黏土各影响因素对融沉性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塑性指数、干密度、含水率、超塑含水率、导热系数、冻胀率和冻胀压力。在实际工程中可采取控制最优干密度或调整级配的方法来提高地基土或回填土的密实性,研究结果可为长春地区进行公路、铁路、地铁深基坑、建筑基础施工等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冀东G5区块特低渗偏致密油藏的地质特点,注CO2吞吐开发是一种很有效的开发方式,其中压裂裂缝参数是其中的关键问题。而考虑到特低渗的非线性渗流特点,本文中首次考虑了CO2吞吐过程的启动压力梯度问题以及注采中地层压力交替变化引起的渗透率时变的耦合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水平井裂缝级数、分布方式、长度、导流能力等参数对CO2扩散以及吞吐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穷压力梯度和渗透率都会减弱CO2吞吐的效果,其中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大于渗透率时变,同时在考虑启动压力和渗透率时变情况下,交错布缝效果更佳,最优裂缝条数8条,裂缝长度150m,裂缝导流能力20μm2.cm。  相似文献   

11.
木崖公园滑坡滑体主要为粉质黏土,滑床和滑带分别由强风化泥岩与含角砾粉质黏土构成,系典型蜀南红层残坡积类滑坡。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雨水入渗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斜坡经历蠕变—拉裂—剪断变形阶段之后,最终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持续的强降雨极大的加速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二道坪在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同时,受到强降雨影响,导致二道坪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为了对二道坪滑坡的成因及稳定性分析,在对现场进行详细勘察后,结合无人机、工程地质学以及土力学等手段,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道坪主滑方向为100°,纵向长约174 m,横向宽约92 m,滑坡体面积约1.50万m~2,滑体平均厚度约4.5 m,体积约6.75万m~3,属小型滑坡;滑坡体为浅地表为第四系松散体及含角砾粉质黏土层,滑带为易溶于水的含角砾粉质黏土层,为滑坡的启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定量分析结果,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饱和状态),稳定系数为1.05,在地震和暴雨共同作用下稳定性系数为0.85,滑坡启动。  相似文献   

13.
2017年6月24日在四川茂县新磨村发生高位巨型滑坡,是汶川地震后所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岩质滑坡,滑坡体积巨大,破坏性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和搜集的相关资料,描述了茂县滑坡的几何形态特征和沉积物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降雨条件、历史地震、活动断裂等特征及其对滑坡发生的影响,提出了茂县滑坡的滑动机制和动力学机制。主要成果包括:(1)茂县滑坡所在的富贵山处于松坪沟断裂和岷江断裂交汇和夹持的区域,显示为挤压型高陡(微)地貌,并具有"X"形平面断裂组合样式和"背冲式"剖面组合样式。(2)该区经历了多次强烈历史地震的影响,反复强烈的震动及叠加、累积变形破坏了岩体结构、坡面结构,降低了岩石的内聚力、摩擦强度和斜坡岩体的稳定性,并导致该区滑坡降雨阈值的降低,表明活动断裂及其历史地震是驱动茂县滑坡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而降雨仅为诱发因素。(3)茂县滑坡的滑动模式为顺层拉裂-顺坡滑脱型模式,滑动过程可分为山体裂解阶段、高速溃滑阶段、碎屑流堆积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茂县滑坡的成因机制,主要表现在:高陡的单面山斜坡(顺层、顺坡)的临空条件是滑坡产生的势能条件;贯通性好的变质砂岩与板岩之间的滑动面(层面)是滑坡形成顺层拉裂-顺坡滑脱的滑动条件;富贵山两侧活动断裂对该山体的挤压抬升以及多次高强度历史地震的震动、变形的积累及其对岩体结构的长期破坏,是导致滑坡产生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18年7月甘肃省舟曲县武坪乡发生的河那滑坡,结合地质资料、卫星遥感影像以及现场调查资料等多源手段,为了探明滑坡滑动范围、发生特征以及赋存环境;通过钻探和井探结合取样的方式,在室内和现场开展相关试验,厘定滑坡区的地层特性、滑带及滑体的岩土力学性质及特征,并对滑坡孕灾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河那滑坡为堆积层推移式滑坡,具有多级、多层、长距离的变形特点;(2)滑坡滑面(带)主要为土质滑带,该滑带是现状滑动变形的主导;(3)滑坡堆积层孕灾机理归结为:首先,受频繁地震的影响,滑坡堆积体中上部变形产生较多裂缝,岩土体强度劣化,坡体开始产生蠕动。其次,在短期强降雨作用下,水岩作用使得裂缝进一步扩张,造成内部岩土体加速软化,形成软弱夹层,蠕动变形加剧。最终,坡体滑动;(4)河那滑坡具有明显应力-渗流-损伤共同作用的特点,是典型的震后降雨致灾滑坡。可见,河那滑坡的复活是多重因素在特定时空顺序作用下发生的具有复杂变形特征的多级滑坡。  相似文献   

15.
中印边界附近帕里河上的滑坡灾害遥感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6月22日中印界河-西藏帕里河右岸发生滑坡,滑坡堵塞帕里河形成堰塞湖,随后堰塞湖坝体溃决,下泄洪水对下游的中国境内和境外印度村庄造成一定损失。“西藏帕里河滑坡遥感调查”项目组采用高中分辨率相结合的6种类型共13个时相的卫星数据,以滑坡地学原理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定位技术集成的数字滑坡技术对帕里河滑坡灾害进行调查与监测。查明灾害性质为中型快速滑坡,遥感监测表明滑坡整体已滑入河中,该部分斜坡暂时稳定,仅右上侧有少量滑落。查明堰塞湖所在湖盆原为帕里河流经的、逐渐萎缩的高原湖盆,遥感监测了其形成堰塞湖直至溃决的过程。分析表明帕里河如再次堵江溃决,可能受灾的是下游我国境内的卡拉村及楚鲁松杰村,也会在印度造成一定危害。下游村民防灾应以避让为主。  相似文献   

16.
泻流坡滑坡位于武都区白龙江右岸滑坡聚集区,属典型滑坡-碎屑流灾害,2020年8—10月高位滑源区发生持续变形破坏,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综合运用位移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手段,详细阐述了滑坡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过程,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滑源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碎石土+千枚岩"的二元结构、逆冲断裂的影响是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多次地震为滑坡变形提供了结构基础,降雨入渗造成滑带软化、滑体自重增大等导致滑坡变形破坏。变形区主要为滑源区左侧中下部和右侧次级滑坡,经历两次加速变形过程,位移监测曲线呈阶跃型,属蠕滑-拉裂型推移式滑坡。滑坡处于蠕滑状态,亟须开展综合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17.
滑带土抗剪强度特性的环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土坡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剪仪研究了天然含水率的滑带土在不同法向应力与剪切速率下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滑带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均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并呈现出较强的线性关系;0.1~10mm/min范围内的剪切速率对滑带土的残余剪切强度影响不明显,变化幅度在±6%以内;但剪切速率越大,滑带土需要更多的变形以达到残余强度;随着剪切速率地增大残余黏聚力不断地减小,残余内摩擦角逐渐地增大,峰值强度及峰值黏聚力、内摩擦角均增大;剪切速率对滑带土的软化特性影响明显,并且较大的剪切速率使得剪切过程中从剪切盒侧壁流失的黏粒与孔隙水增多,因此在进行滑带土排水环剪时,宜采用较小的剪切速率。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库区淹锅沙坝滑坡体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淹锅沙坝滑坡位于长江南岸,跨三峡工程坝51.30km,滑坡体上部为土夹碎块石松散堆积体,下部为基岩滑动形成的块裂体,经对滑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计算表明,滑坡体目前状态是基本稳定的,在三峡水库蓄水后,滑坡体前部可能失稳,进而影响滑坡体后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区域孕灾地质环境背景,是分析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完成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评价,提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基于实地调查和GIS技术,分析了六盘山镇幅内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断裂构造、河流与公路7个因素与滑坡分布的关系,应用滑坡点分布频数这一指标来衡量每个因素中各个级别对滑坡的影响程度;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触发滑坡控制参数的权重大小。在GIS环境下对这些参数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将研究区按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区,占12.43%;中易发区,占20.14%;低易发区,占42.98%;非易发区,占24.46%。此外,结果还表明:(1)大的地貌单元和格局较明显地控制着滑坡的分布,不同地貌单元内的滑坡类型、发育程度和分布特征等都有差异性,滑坡一般沿地貌边界带密集分布发育,尤其是沿断裂呈线状展布;(2)工程地质岩组对滑坡的影响作用最大,尤其在软弱的泥岩岩组易滑地层区域内,在不同工程地质岩组区间内滑坡面积的多寡与滑坡分布密度相关性不大;(3)区域地质构造不仅控制着区域地层的展布,也控制着区域滑坡的发育,不同断裂也凸显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2020年6月17日凌晨3点20分左右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阻断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造成S303烂水湾段道路中断和阿娘寨村山体滑坡。通过现场勘查、无人机航拍和模型计算等方法,基于该区域地质环境和气象条件分析,揭示了阿娘寨滑坡体变形特征和成因,在此基础上预测滑坡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阿娘寨滑坡为土质滑坡,老滑坡体的复活与演变是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频繁的地质构造活动破坏了岩土体稳定性,降雨和渗流降低了土体强度,泥石流冲刷淘蚀坡脚直接导致滑坡体启动。根据滑坡体变形特征,推测无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和降水条件下,滑坡体会逐渐变形后渐趋于平衡。故汛期时应持续监测,及时预警,加强该地区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