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的科学家首次成功实现保真采样与深海微生物高压培养。“大洋一号”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抓取到了珍贵的烟囱体样品、生物样品以及大量的块状硫化物,并在取得的样品上发现了附着的生物个体。目前,已在“大洋一号”上建立了深海环境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2.
叶清 《厦门科技》2007,(5):60-60
2006年8月5日-7日。刚刚完成第十八次科考任务,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航行四万三干多海里完成多学科环球海洋考察的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作客厦门.并且对公众开放。代表着我国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科考船“大洋一号”.自投入使用至今总航程已达26万多海里,相当绕地球赤道12圈。不仅采集了不少5000米以下海底岩矿样品.还发现大洋中脊喷着黑烟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且获得富含铜、锌、金、银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热液硫化物样品和极端环境下的生物样品。  相似文献   

3.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成矿作用。海底热液系统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弧后盆地、板内火山活动中心等张裂性环境中 ,不同的环境具有类似的成矿模式。海底大洋中脊热液作用的主要产物为黑烟囱、白烟囱。现代海底硫化物堆积过程是烟囱生长、倒塌和热液流体在其开放空间充填与交代的过程 ,硫化物的形成首先是通过硫化物烟囱来完成。提出了运用成矿系统理论来研究海底热液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海底热液活动与海洋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历史,以及目前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指出海底热液活动是海洋中永远存在的自然现象。热液区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弧后盆地和热点区。在这些区域由于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造成冷海水通过隙缝下渗,并在岩浆房作用下形成高温热水。热水在上升通道中与围岩作用,并发生复杂的岩-水反应,从而改变了海水的化学成分。流出的热液可以形成多种矿物沉积,其中最有价值的是Zn,Cu,Fe,Pb的硫化物。岩-水反应可以产生可观的元素通量,因此,对海水元素恒定性的解释需要重新审视。利用^13H/e热比值可以计算海洋的热通量。热液活动为耐温生物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热液活动的产物 ,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海隆、西太平洋构造活动带、西南太平洋以及大西洋中脊 ,其产出构造背景为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及地幔热点处。该文系统地总结了现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特点 ,对各地质环境中矿化的规律进行了对比 ,并对其形成机制等热点问题作了概述 ,详细介绍了矿床成因方面的新进展 ,着重阐述了海底多金属矿床的双扩散对流模式。  相似文献   

6.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12-21至2014-12-31)1蛟龙号首潜海底热液区[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1/30]2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下潜,这是我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到海底热液区下潜作业。海底热液区是蛟龙号从未去过的特殊海底地形。这次下潜深度预计在2700—3000 m,计划水下作业时间6小时。主要任务是复核潜水器各系统功能,熟悉作业环境,开展近底观察,拍摄高清照片和高清录像。蛟龙号22日在印度洋首次下潜时,发现潜水器入水后出现电路故障。在潜水器回收后,工程技术人员排除了故障。  相似文献   

7.
国内新闻     
脑出血治疗新途径——积极降压,汉族人群Ⅱ型糖尿病遗传学研究获进展,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研究领域获得进展,揭开磁重联核心区域神秘“面纱”,鱼化石为古气候变迁提供新证据(图),首次在东太平洋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8.
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发现是20世纪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已成为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热点。自1977年10月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海洋深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5,(5)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起航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该次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计划,“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此间将分别在6个作业区进行作业,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洛阳科技人员克隆牡丹4月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国家牡…  相似文献   

10.
新测得TAG热液区中6件海底表层热液沉积物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其变化不大,具有均一性的特征。在Pb-Pb图解上,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数据大多落在MARB的铅同位素组成范围内,与大西洋沉积物和Fe-Mn结核相比明显具较少的放射成因铅,反映其上部洋壳岩石为该区热液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铅。对比研究表明,因不同地质-构造环境中的海底热液区为热液沉积物形成提供物源的情况不同,是导致有沉积物覆盖洋中脊中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与无沉积物覆盖洋中脊不同的主要原因。海底扩张中心的扩张速率与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与无沉积物中脊不同的主要原因。海底扩张中心的扩张速率与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并不是热液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的唯一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3月10日返回海南省三亚市。"深海勇士"号在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的热液区海底,多次完成原位监测设备的水下布放与回收,成功实现海底丢失潜标的追踪;完成一款国产深海成像声呐和两款万米机械手的海底试验,验证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于今年1月22日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归航了。我作为深海微生物资源调查队的一员,有幸参加了我国首次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的考察。100多天的考察,使我获益匪浅。我们取得了深海热液口附近的生物样品和大量的环境样品,为  相似文献   

13.
假定地壳为刚体,在旋转的地球上,水圈主体是世界大洋,考虑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以及海底摩擦和海水紊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大洋潮波的运动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潜艇、深海潜水器、潜水钻机,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用来了解大洋深处所隐藏的秘密的工具。在海底,他们发现了山脉、温暖的水流、各种奇特的生物,了解到了海底地震形成的原因以及数不清的宝藏。  相似文献   

15.
自发现海底热泉以来,科学家对深海热泉的地质结构、化学成分、生物群落、生物代谢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海底热液周围呈现了和地球表面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在暗无阳光的深海区域,嗜热细菌完全依靠化学能量生存繁殖,而热液中其他生物则以嗜热细菌为食,形成了繁茂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地表常压环境相比,在高压热液条件下,更容易聚合生成有机大分子,且有机大分子更稳定、化学反应活性更强,形成更多样化的生命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推测原始的生命大分子可能起源于海底热液系统.本文在综述了有关"超高压热液生命"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高压生物系统,研究在高压状态下生物发育生长的适宜条件,探索生物可能出现的新化学反应和新生物性状,进一步揭示新的生命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琰  王志超 《科技资讯》2010,(25):59-60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资源效应是近30年来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调查研究表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热液活动的产物,有200多个现代海底热液块状硫化物矿床分布于现代海底的各种构造环境中。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硫化物矿床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古洋底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汪品先 《科技潮》2005,(1):24-27
深海大洋到底有何奥秘?人类面临能源危机,为何要走向深海大洋?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2004科协年会上做了题为《走向深海大洋》的报告,初步揭开了深海大洋的神秘面纱。汪品先院士从地球演变历史及海洋板块说切入,探究深海大洋神奇海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方式以及与现代海底生物群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湘西北下寒武统含石煤的黑色岩系中赋存多种有益矿产,对它们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一直是使地质界感兴趣的热门课题.作者发现分布于该岩系中的含磷块岩角砾白云岩特征异常.通过对其产状、分布、成分及结构、构造等特征的研究,结合镜下鉴定认为该白云岩的物质来源于海底热液,属海底喷气——沉积成因。最后以对比方式概括了该白云岩的成因类型特征。图4,表1,参4。  相似文献   

20.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东地区断裂发育,早期发育的断裂与晚期断裂之间存在相互改造、叠加、复合的过程,深大断裂沟通多套地层,断裂活动期形成的挤压破碎带和断裂裂缝带作为岩浆热液上升通道,为热液溶蚀作用改造储层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识别出热液期次对塔东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钻井岩芯、岩屑及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分析,在区内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识别和发现了钠长石化作用和自生羽毛状伊利石沉淀,也是塔里木盆地内的首次发现,并通过对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同位素等地化特征研究,揭示其成岩流体源于岩浆热液,丰富了区内热液作用的矿物学标志,进一步识别出区内存在3期热液作用,通过对3期热液作用的机制及其储渗空间意义的研究,总结出第I期热液作用对于储层形成意义不大,第Ⅱ期热液作用主要发育在局限的沉积环境,第Ⅲ期热液溶蚀形成溶蚀缝孔洞,与天然气运移聚集匹配良好,构成了区内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储渗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