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海金茂大厦的玻璃幕墙由国外公司设计制作,其铝合金框架的最小壁百耿2.5mm小于我国玻璃幕墙规范最小壁厚为3mm的规定,为了评定这种壁厚的铝合金型材是否能够承受上海地区风荷载的作用,对两种曲型断面的型材进行了足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型材的强度和变形能够满足规范的设计规范,受压的翼缘和腹板地能保持局部稳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工程实例,阐述铝合金玻璃幕墙立柱安装的施工方法,使铝合金玻璃幕墙立柱的安装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3.
杜丽华 《科技资讯》2006,(20):77-78
玻璃幕墙在当今世界上最新的是铝合金隐框幕墙,是在世界上有争议的一种新技术,该铝合金表面无框架,整个幕墙成大玻璃镜面型,观感效果好。近年来玻璃幕墙工程发展迅速,铝合金幕墙越来越热,但铝合金隐框幕墙的设计和制作难度大,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幕墙质量,尤其渗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不采取有力的预防及纠正措施,将会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已完工的内装修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铝合金金玻璃幕墙材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幕墙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建筑玻璃幕墙受到由主体结构传来的楼层加速度、层间位移变形等地震作用机理,提出了应用模拟地震振动台再现多维地震作用的多模式加载试验方法.针对某吊挂式玻璃幕墙支承结构特点,设计和制作了安装在振动台上的多模式加载装置,实现对该玻璃幕墙的多维加速度动力加载、平面内相对位移及吊杆内力的多模式加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对应用混合模拟方法研究建筑玻璃幕墙抗震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春  卢永祺 《广东科技》2008,(22):64-65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结合玻璃幕墙的特性及质量检验标准,提出铝合金玻璃幕墙的雷电危害及防雷措施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阐述玻璃幕墙防雷及接地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单层平面索网点支式玻璃幕墙设计实例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展陶 《广东科技》2006,(6):112-114
点支式玻璃幕墙具有施工简捷、通透性好的特性,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享受阳光的需求,所以.点支式幕墙在.我国使用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发展相当迅猛,单层平面预应力索网支撑支式玻璃幕墙以其刚柔并济的特性,简单明确的受力体系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王瑞  冯亦农 《科技信息》2009,(12):62-63
铝合金隐框玻璃幕墙足一种综合性技术,是安装在建筑主体结构外侧的围护结构,幕墙自身质量荷载和风倚载均传给铝合金框架上,具备了一般幕墙垂直和水平承力构件,同时陔幕墙又是完全依靠结构胶把热反射镀膜玻璃粘结在铝框上,大多数情况下不再加金属连接件,把铝合金框体全部隐蔽在玻璃的后面形成连续的大面积玻璃墙面。由于镀膜玻璃无法看到里面,且大部分具有热反射功能,映射周围环境。如蓝天、白云、街景等自然景象。由于玻璃在外,主承力的铝金框体在里侧,所以称为铝合金隐框玻璃幕墙。这种幕墙的设计、制作、安装施工和材料要求非常高、复杂、风险程度大。  相似文献   

9.
铝合金冷态流动应力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平面应变压缩试验装置,对生产现场采集的5种铝合金进行了压缩试验,测定了冷变形条件下的流动应力,分析了各种变形条件对流动应力的影响.通过对8种结构形式流动应力数学模型的回归和分析比较,获得了结构简单、计算精度高、适合于现场计算机在线控制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薄壁平面件刚性差、装夹易变形、装夹困难等问题,基于圆周简支平板变形理论,提出了薄壁平面件在切削状态下吸附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及其真空平面多孔吸具优化设计方法,分析了吸附装夹的吸具吸孔设计布局与真空度对薄壁平面件加工中的变形耦合影响规律。理论分析表明,加工确定尺寸薄壁件吸孔的数量越少,孔径越小,则所需真空度越大;对于优化确定的吸孔设计布局,真空度越大则薄壁平面件装夹及切削过程变形越大。通过有限元仿真和6061铝合金薄壁平面件装夹试验,验证了多孔吸具优化设计的有效性。优化设计的有限元分析表明,工件静态装夹变形能够控制在纳米量级。吸具样件加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吸具装夹,可使加工后的薄壁件平面度公差控制在500 nm以内。此设计方法可为薄壁类零部件的吸具设计与装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汽车偏心加载条件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横隔板开裂对腹板面外形变效应的影响,以交通部2008年桥梁通用图中30 m混凝土T梁为工程背景,利用实体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裂缝长度改变情况下腹板最大拉应力、腹板两侧最大绝对应力差、T梁横向变形和中性轴最大应力。通过分析发现:汽车荷载作用下装配式混凝土T梁桥腹板在发生面内竖向弯曲的同时,还存在着面外横向弯曲变形,T梁腹板面外横向变形会产生横向弯矩、减小T梁受压区高度,远离偏载一侧的T梁面外形变效应更为显著;横隔板的开裂会在一定程度生同时增大T梁面内、面外变形和腹板拉应力幅值,但当裂缝长度超过30 cm后梁体面外变形效应变化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结合Z-9机后摇臂模锻件等温成型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实验机和XJG-05型金相显微镜对2618铝合金模锻件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应变速率对晶粒尺寸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工艺参数,解决了目前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粗晶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交通洞的绿片岩单轴压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了轴向荷载方向与层理之间的不同关系对瞬时应变、应力应变关系、轴向应变速率、衰减蠕变持续时间和蠕变破坏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低应力水平下,垂直于层理时的瞬时应变增量大于平行于层理时的瞬时应变增量,而在相同较高应力水平下垂直于层理时的瞬时应变增量小于平行于层理时的瞬时应变增量;同等应力水平条件下,垂直于层理时的轴向应变速率和衰减蠕变持续时间均小于平行于层理时的轴向应变速率和衰减蠕变持续时间.同时,当轴向荷载垂直或者平行于层理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出现了压密、弹性变形、裂纹扩展和峰后破坏阶段,且蠕变破坏类型均属于脆性破坏.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平面变形的特点,为尽可能精确地保证平面变形的条件,对测定平面变形抗力的装置进行了改进。该装置对测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不利于精度的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实际测定证明,该装置的测定结果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用于测定钢、铜、铝等各种金属的平面变形抗力  相似文献   

15.
井眼轨迹参数对钻头侧向力的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井眼轨迹参数对钻头侧向力的影响规律对现场井眼轨迹的有效控制 ,利用专用软件SABHA探讨了已钻井眼轨迹参数对钻头侧向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井斜角的影响表现为在不同的井斜角条件下 ,所研究的 BHA具有不同的造斜能力 ,而且这种造斜能力随井斜角的增加在相应提高 .弯曲平面倾角和井眼曲率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的描述井眼轨迹空间形状对钻头侧向力的影响 .当弯曲平面倾角为 0°时 ,钻头上的方位力近似为零 ,而当弯曲平面倾角为 90°或 2 70°时 ,钻头上的方位力很大 .表明当不考虑地层因素的影响时 ,井眼的弯曲平面倾角及弯曲程度是产生钻头方位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现场井眼轨迹控制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蜂窝材料面内变形的极性本构方程和贮能机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等效偶应力和不对称的等效应力描写蜂窝材料面内变形的等效本构方程。这种本构方程相应的平面场分析说明,这类材料具有优异的储能性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加速器物理的要求,分析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加速器储存环的平面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网的区别,应用测量平差理论,推导出新建立的储存环平面变形监测网的平差计算步骤,解决了基准变化后的平差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计算全息(CGH)光栅产生的涡旋光束拉盖尔-高斯(LG)光束进行离面位移测量。基于二元叉形光栅产生LG光束的理论,将产生的LG光束作为参考光,加入一束平面光作为物光,设计了离面变形测量实验方案。利用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进行物体变形测量,推导出物体变形前和变形后的干涉光强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利用LG光束进行变形测量的原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CGH叉形光栅产生的高纯度的LG光束可以进行物体变形测量。  相似文献   

19.
以研究不连续面的变形特性为目的,采用双曲线函数作为描迷不连续面剪切位移曲线的本构式,讨论了表征剪切位移曲线形态的关键因素,即:公式中的系数A,B.根据系数A,B的物理意义,分析了它们与垂直应力比、不连续面的起伏角i以及不连续面的剪切面积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将双曲线函数的模拟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了比较.由于模拟曲线能较为正确地描述初始剪切刚度以及峰值剪应力,使它能较为理想地表现剪切位移曲线,进而使该定量的评价方法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能充分考虑桩承式路堤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变形特性的理论方法,基于柔性桩-桩承式路堤的变形机理,提出了路堤-桩-土协调变形的双等沉面荷载传递模型.首先,该模型基于路堤中的等沉面以及桩承式路堤的变形特点,在桩底以下一定深度处,引入一个与路堤中相似的等沉面.其次,考虑到现有土柱模型的不足,引入能考虑内外土柱间相对位移对摩擦因数的影响的土柱模型.介于上、下等沉面之间的路堤、桩、土,通过彼此的协调变形影响等沉面处的应力,从而影响路堤的总体沉降和桩土应力比.最后,将本文计算结果和复合模量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实测值相比,复合模量法计算沉降值的相对误差为19.4%,本文计算沉降值的相对误差为9.6%,本文计算的桩土应力比相对误差为9.91%,证明了本文理论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