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燕娣 《科技信息》2007,(13):12-12,28
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研究是深化曹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情境设置可以说是曹禺戏剧剧场性最重要的戏剧结构形式之一,在其特有的人物塑造、丰富深邃的审美视角、氛围构造、人物场境描写中均有体现,它统一于曹禺戏剧内在意蕴的特殊要求,是曹禺观察现实生活的一个有力视角。这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情境设置也是曹禺戏剧异于其他剧作家的重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今天,面对曹禺为我们留下的一系列文本,我们应如何看待和阐释曹禺的意义和价值?曹禺戏剧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今天我们解读曹禺戏剧的关键切入点是什么?应如何从曹禺个体存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去观照和把握曹禺的艺术世界?应如何进行当代性的思考并重新审视曹禺精神成果的创造性转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唯其如此,才能把曹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并带来丰富性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制约下,曹禺后期戏剧的艺术建构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矛盾冲突类型由家庭转向社会,主题取代人物成为戏剧创作的最高目的,艺术风格与技巧也由沉郁丰赡转向明朗简淡。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曹禺后期戏剧的艺术魅力消退。  相似文献   

5.
曹禺和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备受瞩目,所运用的方法、理论和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方法对曹禺和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这一课题和研究如何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戏剧创作广泛而又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这使他的作品内容含蓄而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性;风格热烈而激荡,具有独创性。本文着重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戏剧情节四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曹禺戏剧的象征色彩,并探寻了这种象征所包容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向诤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6):87-88
《北京人》是曹禺"生命三部曲"后的转型之作,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类似契可夫式的戏剧风格,即"生活化的戏剧"。被称为"灵魂的探险者"的曹禺,在《北京人》中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现,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善恶美丑,表现出最亲密人之间"咫尺天涯"的灵魂沟通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为代表的象征性戏剧意象的构思和创造,使得曹禺的四大悲剧在传达深刻理性精神(暴露性与批判性)的同时,又融含着一种超现实的、形而上的追问,即:对于“命运”的体认与思索。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理论分支,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理论近年来受到了重视.文章尝试应用该理论分析曹禺戏剧<日出>中的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人物间的冲突,提供了理解、阐释戏剧的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话剧运动的若干理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话剧运动的若干理论起点钱理群1934年的酷暑,23岁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三年级学生曹禺,坐在校图书馆杂志室一个固定位置上,沉浸在《雷雨》的生命创造里,竟觉不出夏风的吹拂,窗外蝉声的聒噪这时的曹禺,还没有涉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他毋宁...  相似文献   

11.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12.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以戏剧来探索人生的轨迹中,显露出一条基督因素渐行渐远,但始终若隐若现的线索。曹禺对现实人生关注力度的加大及其对现世幸福的执著,决定了其对基督思想的远离趋向,而其童年记忆及其对形而上探索的坚持,却使他难以斩断与圣经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同时代的萨特和曹禺进行相同文学体裁的比较,凭借于程式-结构模式,主题以及人物色色,试图辨别中西戏剧观的鸿沟以及程式的辅就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曹禺戏剧中英雄神话原型的表述呈现着三个特征 ,一是英雄与强力联结 ,并以自然强力来象征和隐喻主体行动力量 ,且以源于体格与精神意志的主体强力为其本质显示 ;二是英雄人物并不是高大完美的 ,大多以悲剧结局 ,且女性较男性多 ,女性形象较男性丰满生动 ,渗透着曹禺独特的个性心理 ;三是英雄人物逐步走向民族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贵族的品评属于一种“泛品评”。虽没有足够的明确性但表达了社会上层对戏剧的评价和观念,其戏剧观往往渗透、影响到戏剧发展本身及其他各阶层的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戏剧的整体风貌。他们的批评主要分为“公众性品评”和“个人性品评”。“公众性品评”关注戏剧的社会公众效应,旨在树立观念范式,以阶级的共同利益为批评最终目的。“个人性品评”则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以个人情趣是否与戏剧契合作为品评切入点,不关心社会公众效应却能表现出个人真心实意。本文以元杂剧为例分析各时代贵族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讽刺是悲剧式、内蕴式的。他总是以舒徐温厚的笔调、不露声色地揭露令人深思、让人叹息和使人愤恨的丑恶,呈现出冷静深刻、绵里藏针的独特风格。这主要接受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鲁迅和契诃夫艺术特点的熏陶、悲剧文体美学取向的牵引以及曹禺的潜沉个性与独特戏剧观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何芳 《科技信息》2011,(20):I0139-I0139
作为非言语符号因素的戏剧舞台说明具有对话性,其翻译与戏剧对话的翻译一样重要。通过分析戏剧舞台说明语言的话语性及探究舞台说明翻译的相关文献,本文作者倡导应将戏剧翻译的戏剧对话和舞台说明两项内容的翻译列为戏剧翻译的两个并列子项来对待,舞台说明翻译应是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曹禺的著名戏剧《北京人》的分析,本文将合作原则、性别差异及修辞格结合在一起,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人物角色会以不同的方式违反合作原则,以达到其不同的目的,而修辞格的运用则是有效手段之一,更有助于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对于小说和戏剧的欣赏及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分析角度整体分析了曹禺戏剧中“家”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征,解剖了这类封建家长形象的性格内涵,获得对人物性格的整体把握,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传统家族文化的奴隶。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戏剧代表作《雷雨》,既充满圣经文化的外在表现,又因人物关系、事件冲突,充分展现了强烈的原罪意识和救赎心态,从而成为了圣经文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