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研究》是两本以女性之笔书写新女性文学的著作,不仅视野宏观、分析缜密,而且笔触清新、情愫细腻,理性与激情、学理与辞采相互交织,是新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2.
《从军日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精神联系和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冰莹的《从军日记》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存在历史姻缘关系,两部书亦有诸多精神上的联系。但二者又是截然有别的:《从军日记》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明朗刚健的情感基调和女性解放的特征;《少年维特之烦恼》则有较强的文学艺术性、伤感色彩和女性被动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对以《绿化树》为代表的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的“游戏”与“改写”。正是《绿化树》等文本触发了中国女性作家试图创建女性文化文本的深层思考。《叔叔的故事》之出现 ,意味着男性中心文化视阈唯一局面在文学中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回廊之椅》和《黑骏马》分别是林白和张承志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从不同的女性形象、相异的女性地位、迥异的爱情观念三个方面尝试总结林白和张承志的女性观,并指出两种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林白的小说《致命的飞翔》《瓶中之水》《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等的分析,说明她的小说具有对女性孤独与抗争、生命的悲剧感与生命的激情相交织的复杂的两重体验,即小说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7.
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可以判断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鲁迅《伤逝》的子君、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安宁《试婚》的宝贝的婚恋史,构成了一部女性争取独立的艰难史。在女性争取独立的征途中,既需要女性提高自身素质,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也需要社会做出很多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何鸣《诗浅花浓》的读解,拟设为女性的情韵抒发,是走向中年的女性回首、忆往之韵,配以"藕"喻之,似乎诗人和她的诗都如"藕"般,深里才显灿亮银白,却裹装一层薄薄黄黄的外衣,还有将千孔隐藏,洞穴幽幽。我的读解与诗本身、与诗人、甚至与自己的文字间,都企图点染出"双声"之"促节"、"叠韵"之"荡漾"(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相似文献   

9.
运用女性精神分析法,从精神与实际上的奥德赛之旅、独立自主性、两个黑暗角色的对比三方面对当代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黄金国度》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进行对比,认为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知识女性都应当在求索之路上回归到一种身心放松、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从而达到与另一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袁氏世范》堪称《颜氏家训》之亚,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思想是《袁氏世范》的重心,通过对其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德为本、强调仁爱的处世哲学,量入为出、勤俭为要的持家之道,救难怜贫、博施济众的人道思想,切近实际、使之有业的教子理念及同情女性、提倡女教的女子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1.
杨敏 《科技信息》2009,(20):I0088-I0088
《紫色》是一本容量极其丰富的小说,其内容涉及范围之广与作者所关注的世界之大是成正比的。它包含种族、性别、黑人文化、黑人女性传统、同性恋等各个方面。本文分别从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两方面入手,探讨他们各自的成长,以及如何实现两性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比较《简·爱》、《情与仇》和《吕贝卡》的女性形象,阐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独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飘》与《荆棘鸟》作为当代世界畅销之作的代表,都以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出奇制胜,后者更是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两个魅力非凡的女性先后吸引了万千读者的眼球,并以其独树一帜的人格美荡涤了读者的心灵。本文聚焦于斯嘉丽和梅吉的形象,着重从她们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张扬、家园意识与乡土情结等方面,来比较探析二者的相似性,从而更加深透地解析人物的个性魅力,探寻作家相似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特点,即:她们都把笔力集中放在表现时代女性的命运方面。在看似从容超脱实则深深进入地描写疯狂世界里的女性疯狂这一点上,张爱玲可以说是第一个。作为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媾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文坛。1943年以后的三、四年是她创作的旺盛期,在这期间产生了《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等优秀小说;1949年后发表《十八春》、《小艾》;1952年迁居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定居美国,又有《五四遗事》、《怨女》问世。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冲击、媾合下,一些特定的女性的惘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索,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与狼为伴》是安吉拉·卡特对童话《小红帽》的戏仿之作。文章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策略,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三组二元对立项——男性与女性、天真与经验、感性与理性,揭示作者通过改写小红帽与狼人对立的结局建构了一个独立自主、成熟理性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一位对女性比较关注的作家,他的诸多作品里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女性观。文章以《京华烟云》为例,分析其女性观的内涵就在"自然"二字,并从林语堂所倡导的女性"自然"之德、"自然"之貌以及"自然"之力三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总是由于作者难解的自杀之迷和高度的女性意识而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然而,成长小说视角下的《钟形罩》使人对二战后美国女性的生存困境产生更为深切的关注与同情。在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叙事结构原型及主要人物的原型经验的同时,主人公埃斯特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失与磨难、无奈与无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塑造的白流苏,与雪漠在《白虎关》中塑造的兰兰、莹儿,在情感经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她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作为女性,婚姻的不幸让她们只能在改嫁或守寡之间选择,但两者都是女性永远的梦魇。原因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男权中心的社会结构;经济上的贫困和依赖。三位女性的情感历程,为我们提供了窥见中国女性生存困境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美人隐喻"着重指古典诗文中主体在文化层面对女性的一种精神寄寓。《诗经·桃夭》中"桃夭"的文化隐喻,不仅喻意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夫为妻纲的文化传统,还喻意了"美人"如"君子"需内外兼修,使形貌之美与德行修养一致。从《诗经·桃夭》到《红楼梦·五美吟》,历经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及曹雪芹等人的书写,"美人隐喻"逐渐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品题,并对儒家女性观在当下的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林白的小说《回廊之椅》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里面的边陲女子彼此探访、追寻,形成了一个具备传承特征的"女性谱系"。"女性谱系"充满爱与温暖,抗拒着居于历史文化正统地位的具有暴力特征的"男性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