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世骏 《科学通报》1957,2(8):241-241
发生于我国的飞蝗有两个亚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enilensis Meyen)和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前者发生在我国东及东南部,后者则发生在西北地区。历史上所记载的媓害主要系指东亚飞蝗。蝗灾自古以来即和“水”“旱”灾并称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并自纪元前  相似文献   

2.
胡光麟 《科学之友》2000,(12):20-20
连续两年,我国蝗灾不断。去年受灾面积达80万公顷,今年则蔓延至373万公顷。蝗虫的种类在全世界约10000余种,我国有300多种,如飞蝗、稻蝗、蔗蝗和棉蝗等。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便是飞蝗。我国飞蝗有三个种类: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蝗虫成虫体长3.8厘米~5.2厘米,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可随性别、羽化后时间的长短及环境不同而变化;触角为丝状,一双红、黑色条纹相间的复眼中各嵌着3个单眼;锐利的黑色锯齿状的嘴巴,内有一对矩形上颚,样子凶恶;3对步足中,后足粗壮,善于跳跃;背部两对修长翅翼,善于飞翔;腹部由11节体节构成,雌虫腹部末端长有一对坚硬的产卵瓣。我国的飞蝗在黄淮流域每年繁殖2代,长江流域可繁殖3代,珠江流域则可繁殖4代。  相似文献   

3.
山西是我国历史上蝗灾的高发区和重灾区之一.从AD129-BC1911年的2040年里,共发生蝗灾186年次,平均每11年就有1次蝗灾发生,明、清两代蝗灾最盛.在时间上,蝗灾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在空间上,蝗灾多发生在河流洪泛区与盆地.蝗、旱灾害关系密切,是引发饥荒、瘟疫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马世骏 《科学通报》1965,10(12):1072-1072
飞蝗具有异地迁飞、集中和选择产卵地的习性,对于此种虫害的根除问题,显然不能单独依靠治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蝗虫工作组在总结蝗虫猖獗规律与各地农、林、水利等建设的关系后,于1954年提出了“改”、“治”结合的根除蝗害理论。“改”是因地制宜改造蝗区的自然面貌,以消灭适合蝗虫发生繁殖的环境条件;“治”是在蝗虫发生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扑灭,以防止为害。根据上述理论,于1954年拟订了根治洪泽湖与微山湖的蝗灾方案,1958—1959年在山东省  相似文献   

5.
一蝗蟲研究工作的方向與方法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從1952年起開始蝗蟲研究工作。在系統的調研工作展開前,首先在全國重要蝗區(新疆除外),進行了一般性的調查瞭解,根據調查瞭解的結果,確定蝗蟲研究工作的方向如下:(1)瞭解飛蝗發生規律,結合蝗區形成和變遷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根治蝗災的辦法。(2)配合當前治蝗工作,解决在治蝗工作中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我們在方向明確後,根據掌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涝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63个点(地区)旱涝等级数据及集成28条代用资料重建的中国温度变化最新序列,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研究了百年尺度寒冷时段(440~540年、780~920年、1390~1460年、1600~1700年、1800~1900年)和温暖时段(650~750年、1000~1100年、1190~1290年、1900~2000年)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每个寒冷、温暖时段的旱涝格局虽各不相同,但在多数温暖时段,长江以北地区总体偏旱、以南地区涝.分析表明:寒冷时段的旱涝格局呈自东向西带状分布,115°E以东涝、以西则旱涝相间;温暖时段则呈自南向北的带状分布,25°N以南地区旱、25°~30°N之间涝、30°N以北地区旱,但黄土高原地区涝.冷、暖时段旱涝格局对比显示,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可能会导致华北地区干旱与湘、赣流域雨涝几率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7.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志伟  李建平  何金海  江志红 《科学通报》2006,51(14):1717-1724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7~2003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进行研究, 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 再结合ERA-40再分析资料及1957~2003年南半球和北半球环状模(SAM和NAM)指数时间序列, 分析了异常年的同期和前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南, 长江流域低层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同时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 涝期西太平洋副高北抬, 该地区低层有正涡度发展并伴随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北抬, 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 涝转旱年涝期北方冷空气活跃, 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低层正涡度发展同时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位于高原南侧上空, 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 旱期低层有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副高异常显著的北跳, 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华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转为东风急流所控制, 干旱少雨. 另外, 长江中下游夏季LDFAI与其前期2月份的SAM和NA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这为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8.
如果卡斯卡迪亚断层曾发生过超级大地震,靠么,它会卷土重来吗? 科学家相信,孕育-个8级以上的板块大地震大约需要400年至500年的时间.如果卡斯卡迪亚断层曾发生过超级大地震,终有一天它还会卷土重来.那么下一次它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威力有多大?会造成多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NCEP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旱、涝年整层水汽输送结构, 揭示了“大三角形”关键区整层水汽输送流入与流出边界总体收支呈同位相年际变化, 提出了高原周边降水异常区水汽输送结构以及夏季南海-青藏高原-长江流域水汽远距离输送模型; 采用整层水汽输送相关矢量场计算方案, 发现了长江流域旱、涝年整层水汽输送流型反位相特征; 提出季风梅雨带整层水汽输送遥相关源-汇结构综合模型及其物理图像, 即长江流域涝年水汽输送“大三角形”关键区来自海洋(印度洋、南海、西太平洋等)水汽流在高原周边“转向”效应构成了遥相关源-汇结构.  相似文献   

10.
赵力 《大自然探索》2003,(12):20-21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蝗灾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魇。从有农耕史以来,人类就开始与它们进行着一场绵延数千年的战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大田》中,我国就有了“去其螟,及其蟊贼。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苏轼在“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的诗句中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用火烧和挖埋方式相结合的治蝗方法。我们人类由先辈们最原始的鞋底打、扫帚扑、火烧等方式,发展到飞机喷洒化学农药灭蝗。曾几何时,“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的恐怖景象看起来似乎已经远去了。然而在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以来,北京减灾协会与市政府顾问团减灾专家组的数以百计的科技专家,在不同灾种上结合2008年“安全奥运”建设的致灾风险源开展了研讨,也提出了经过论证的“安全奥运”风险排序指标。北京灾害形成的原因都有哪些呢?首先,北京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带,有较重的旱、涝、风、雪、雾、雷等气候灾害。其次,北京地处华北地震带北翼,受河北、山西地震带“静中总动”危险之包围,历史上属中国6大古都唯一多震的国都。近3800年的统计北京处在6大地震带包围之中,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80次,其中7级以上大震6次。早在1994年全国地震减…  相似文献   

12.
论地球轨道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第四纪(从距今180万年到现在),在哺乳动物的进化历史上曾发生过一系列的进化事件。它们的标志是某些旧物种的末次出现(或绝灭),或某些新物种的首次出现以代替另一些旧的物种。古生物学家称它们为生物的进化事件,或生物群更替事件,简称生物群事件。据Repenning(1980,1984),Lindsay,ed al(1980),Azzaroli(1983)等研究,在第四纪的北美、欧洲等地至少曾发生过4次生物的进化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距今约185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9,(3):5-5
一项新研究表明,2300年前,美国纽约市所在地区曾遭遇过一次陨星撞击,并引发巨型海啸。一般而言,地震活动最容易引发海啸,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就是南海底地震引发的。不过,陨星撞击地球也能引发杀人巨浪。在美国纽约地区,过去几百万年来都没有发生过猛烈的火山爆发,而最近在取自哈德逊河(连接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沉积物中却发现了陨星撞击过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潘家来 《科学通报》1964,9(9):812-812
在苯乙烯系中,苯乙烯負离子基极易聚合,一般得单峯的波譜,只有快速測定时方得四綫譜。反式-二苯乙烯負离子基的波譜有两种报导。一种为在其所著书中提出的三組多綫譜,而另一种为最近裘祖文等发表的多重线波譜。四苯乙烯曾由Whiffen等用金属鈉制成砖紅色負离子基溶液,但未获得順磁共振信号。当时他們认为四苯乙烯負离子基是双价的,呈反磁性。除苯乙烯和反式-二苯乙烯外,我們用裘祖文的方法(鉀鏡还原法)制成三苯乙烯及四苯乙烯二  相似文献   

15.
古生物大规模绝灭假说种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景春 《世界科学》1990,(2):37-37,64
在地球发展历史中曾发生过6次[寒武纪-奥陶纪、奥陶纪-志留纪、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二迭纪-三迭纪、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Newel(1967)]生物大规模绝灭,对此是由于地内原因引起的还是由于宇宙空间因素造成的,地质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目前尚未统一定论。下面就几种典型的生物绝灭假说做一简述。超新星爆发说德国著名古生物学家Schindewolf(1954)首先注意到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强烈宇宙线有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生物的绝灭,之后Terry(1968)进—步指出超新  相似文献   

16.
朱既明 《科学通报》1957,2(12):373-373
我国于1953年曾发生过流行性感冒较大的流行,当时由北京所分离的病毒经鉴定为“亚甲型”(实际是甲型的一个亚型)。与流感流行的同时,北京、天津地区三岁以下的小儿中,发生一种流行性的小儿肺炎,  相似文献   

17.
孙玉善 《科学通报》1975,20(4):191-191
资料[1—3]曾报道过,在多聚磷酸的作用下,某些1-芳代烷基-3,4-环四次甲基呲唑酮-5,例如(Ⅰ)、(Ⅱ)、(Ⅲ)、(Ⅳ),可发生一种特殊的经过降解的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8.
过去300年雄安新区涝灾年表重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县志和相关期刊中雄县、安新、容城(合称"雄安新区")洪涝灾害记录的摘录整理,并与降水观测数据比对,确定了反映雄安新区1715~2016年洪涝灾害程度的年表,分析了过去300年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为:1715~2016年间雄安新区发生洪涝灾害共计139次,平均2~3 a发生1次;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文中定义为4级)发生在1738,1801,1892和1954年,3级大涝、2级偏涝、1级轻涝发生的年份数分别为14,35和86.1796~1827,1886~1898和1948~1965年3个时期,雄安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灾情严重;空间上,偏涝年份,区域内滨临河湖、地势低洼地段容易被淹没,占全区面积的20%~30%,而特大洪涝年份,除了容城地势较高之处,雄安新区约80%面积被淹没.鉴于历史时期本区水患频发,未来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水灾频率及空间发生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江淮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及异常年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江淮梅雨期降水在多数年份具有一致的空间变率, 然而在有些年份却呈现出南北反相的变化特征, 而此时整个梅雨区的降水量往往接近正常, 这无疑增加了梅雨短期气候预测的难度. 鉴于上述考虑, 对1951~2004年江淮地区15站梅汛期(6~7月份)降水进行了EOF分析, 发现第二特征向量主要反映了梅雨期降水的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 据此将梅雨雨型分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型, 并利用第一套NCEP再分析资料和第二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ERSST)对梅雨降水经向分布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南涝北旱年, 梅雨期低层锋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偏南,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200 hPa南亚高压位置偏南; 前期2月份北半球环状模(NAM)和南半球环状模(SAM)偏强, 北半球冬、春季中国近海海温偏高. 南旱北涝年, 情况基本相反. 此外, 前期北半球冬季ENSO对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Juli.  BR 王永安 《世界科学》1991,13(7):17-17,22
1985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曾预报,在1993年之前,很可能就在1988年1月左右,加利福尼亚Parkfield附近的圣·安德鲁斯断层上将发生一次6级地震.其根据是那儿曾发生过的地震的规律性.在历史上,大型地震曾分别于1857年、1881年、1901年、1922年、1934年和1966年在那儿爆发,而且虽然早期各次地震的规模和地点都是不确定的,但根据最近期地震的完好记录,却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