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确定恒星自诞生之日起究竟存在了多长时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天文学中又有许多基本的问题直接和恒星的年龄紧密相关。例如,天文学家很想探究太阳系外行星上的生命迹象,那么知道拥有行星的恒星年龄就成了解释他们所观测到的天文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林丽 《科学》2006,58(6):25-25
据美国Science,2006,313:936报道,天文学家找到了恒星物理学中与恒星年龄有关的两个基本转变,这也许对更准确地确定银河系的年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谢懿 《世界科学》2010,(7):23-25
在恒星物理学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年轻的恒星会发出明亮的X射线,但是没有人知道原因。在把人造卫星送上天捕捉天体X射线辐射的数十年之后,尽管天文学家们知道恒星形成和X射线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然而,它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走"到一起的?X射线又能告诉我们有关恒星形成的一些什么信息?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未知。  相似文献   

4.
晓喻 《科学之友》2005,(5):23-23
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天文学理论指出,宇宙中的行星,是“恒星”诞生之后的宇宙尘埃所组成的。不过,小小的“宇宙尘埃”,是怎么集结成一个大行星的却一直都没有定论。最近有科学家主张,行星是宇宙尘埃用“滚雪球”的方式,越滚越大,所凝结而成的。美国能源部辖下一个国家实验室的科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最近研发了一种用于估计行星年龄的新技术。地球本身暗示,如果—颗恒星及其行星的年龄大约为10亿年,那么行星上只可能存在最原始的生命。想要找到外星人,—个关键策略是:值得关注的行星在地点、大小和年龄上都要与地球相似。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11,(9):4-4
俄罗斯科学院应用天文学研究所所长安德烈近日声称,银河系内已知环绕着类太阳恒星的行星中多达10%都像地球,如果这些行星上存在水,那么也就存在生命,未来20年以内地球人就会与外星文明相遇。  相似文献   

7.
恒星、行星与地球在这种情况下,贝特(Bethe)首先计算了热核能源.值得注意的是,极大量的研究工作都是在此后的10年左右内迅速完成的.使恒星模型建立在客观的和定量的基础上。建立恒星模型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焦弗雷(Geoffrey)和马伽若特·伯比车(M...  相似文献   

8.
王建民 《科学通报》1992,37(6):506-506
一、前言 恒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样的开放系统其结构和演化有许多有趣的特征。恒星振荡是其中重要特征之一。Zhevakin等人(1953)指出,恒星振荡可能受激于氦的电离区(He~+),Baker和Kippenhahn(1962)等人的线性非绝热计算证实了Zhevakin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正>满天的恒星中,很多都是双星。它们相互围绕着对方运转,或者围绕着相互的引力中心运转。当一颗恒星运行到另外一颗恒星前面的时候,就会带来光度的变化。这早已经成为天文学上的常识。这种恒星相互遮掩造成的天文现象称为"掩星"。科技进入新时代后,天文学家开始寻找日外行星。为了找到一个新  相似文献   

10.
张坚 《科学通报》1994,39(8):720-720
自1965年首次探测到羟基(OH)脉泽源以来,天体脉泽源的观测与研究已成为研究恒星早期活动及晚期演化的有力手段.在目前已知的各种天体脉泽源中,OH脉泽源由于分布广、辐射强,并且与恒星早期形成和晚期演化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习惯上将OH脉泽源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恒星形成区,称为星际OH脉泽源.另一类产生于晚期恒星包层,称为恒星OH脉泽源.  相似文献   

11.
天文历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的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少成语就是从中演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一位19岁的男孩,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初步计算出恒星演化的一个极限,天体物理学界后来才慢慢地弄清楚这一结果。从此,天堂也不再会被视为一个完美而宁静的地方。而一个世纪以前,天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一个平静、不变的天文事件。然而,今天的天文学则是要观测并解释宇宙中所发生的一些狂暴事件,天文学的这种根本性变革恐怕要追溯到这位19岁男孩的那次航行。  相似文献   

13.
H.Janka  谢懿 《世界科学》2002,(10):22-22,34
在宇宙的某个地方每一秒钟都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即使它们的距离极为遥远,这一恒星灾变现象仍能为我们提供有关恒星形成的重要信息——其抛射出几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碎片丰富了星际空间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 尽管超新星非常的明亮,但是超新星爆发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红外天文学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是天王星的发现者.也是恒星天文学的开创者,1800年,他用温度计测量太阳光谱的各部分温度时,发现光谱的红端之外亦有温度上升,且升得更快,于是发现了红外辐射。红外辐射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电磁波的认识,也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它使人们可以在红外波段上观测神秘的宇宙.探测用可见光无法看清的天体。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探测到许多不同的银河系内外甚高能γ射线源--超新星遗迹、脉冲星风星云、巨分子云、恒星形成区、致密双星系统和活动星系核,甚高能γ射线天文学已经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门观测科学.  相似文献   

16.
超新星是某些类型的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的一种源自星体核心的整体灾难性爆发现象。一颗单独的恒星的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它诞生时的质量和化学成分决定的。大质量单星走向死亡的历程,以其初始质量的不同,有若干不同的路径。随着更多的超新星前身星得到确切证认,对大质量恒星演化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将会获得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正>探索早期宇宙中的恒星形成是当前天文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南京大学施勇研究团队通过研究2颗"化石"星系来探索贫金属条件下的恒星形成,研究成果表明宇宙原初气体可能无法有效地形成恒星.该研究工作于2014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4/n7522/full/nature13820.html).大约130亿年前,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开始形成.这些恒星和星系诞生于宇宙原初气体,由氢和氦两种元素组成,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21,66(11):1307-1314
迄今为止,银河系内发现的约20颗恒星级黑洞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物质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若黑洞的X射线辐射低于望远镜探测极限,人们仍可以通过监测伴星的视向运动来发现黑洞.我们利用LAMOST望远镜对银河系的一颗B型恒星进行速度测量,发现它在围绕一颗不可见天体——大质量恒星级黑洞做周期性运动.这是国际上利用视向速度监测发现黑洞的一次成功实践.尽管引力波探测实验已经发现相似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但在富金属环境中形成如此大质量的黑洞对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恒星级黑洞的几种探测方法,并对近些年国内外搜寻黑洞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未来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寻找黑洞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威廉·赫歇尔是十八世纪末叶的英国大天文学家。他在恒星天文学领域中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享有“恒星天文学之父”的声誉。然而,赫歇尔在行星天文学方面也同样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应当享有同样崇高的声誉。自从伽利略时代以后,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望远镜的制造技术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突破,致使  相似文献   

20.
傅承启 《自然杂志》2005,27(3):130-134
低质量恒星的观测和研究是近十年来恒星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褐矮星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族,它们不属于恒星,也不属于行星,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天体.褐矮星的研究使我们对恒星与行星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发现了延伸到主序下部更冷的L型和T型.褐矮星在银河系里数量可与主序星相比,但不是宇宙暗物质的主要成分.褐矮星的形成可能既不同于恒星也不同于行星,对它们形成的研究可以更透彻地理解恒星及行星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