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的面食之根在山西.晋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里,炎鞭百草,稷教稼穑,上古时期出现了华夏第一饼-尧王饼,自此顺流而下,有汉之"煮饼"、晋之"烫饼"、唐之"冷淘"……凡此种种,无不由三晋而生,由三晋而兴,由三晋而演绎流传,惠及四海,泽被五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面食文化.稷是周王朝的祖先后稷,他教给百姓种植粮食的方法,把人类带入了农耕文明,于是人们把当时的粮食作物黍叫做"稷",后稷也被奉为谷神.传说今天的晋南稷山县就是后稷生长和教民稼穑之地.如今,山西人在节日或嫁娶时,仍用黍(糕米)来做油糕.很多人不知道,历朝历代的黄钟大吕,就是用黍来定音的.现在晋南流行的尧王饼(石头饼),也常把人们带回到远古的石烹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  相似文献   

4.
正"天下美食,尽在三晋"。如果说,到山西而没吃过山西的面条、没尝过山西老陈醋等于没来过的话,那么到了山西,不品尝闻喜煮饼,同样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早在300多年前,闻喜煮饼就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贵族。如今,它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山西"饼点之王"和"国式糕点的绝产"的美誉,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本期传承,我们跟随非遗传承人胡文玲一起走进闻喜煮饼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山西永祥和闻喜煮饼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聊历史,话  相似文献   

5.
方方 《科学之友》2013,(11):18-19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神农"后稷稼穑之地。其地理位置因三面环山,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所产小麦粒饱质优,粉质纯白而有筋丝,再加上特有的蒸制工艺,所蒸之馍松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千百年来,人们三餐以馍为主食。在历史发展的悠悠岁月里,勤劳、智慧的劳动者,把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感悟,对已故亲人的追念,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种种殷殷之情通过灵巧的双手,赋蒸馍以灵气,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精美的面塑艺术。由于蒸馍花式各样,从而被命名为闻喜花馍。  相似文献   

6.
<正>山西太原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太原面食就以其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太原面食创始于东汉,而兴盛于唐宋,元代见于古籍中的面食有"春盘面"、"山药面"和"秃秃麻食"等20多种。到了明清,以太原面食为主的饭店已风行全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饭了没有?"但是饭是什么?南方人说的"饭"就是大米,而北方人说的"饭"就是面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吃饭就是吃面。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饭了没有?"但是饭是什么?南方人说的"饭"就是大米,而北方人说的"饭"就是面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吃饭就是吃面.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友》2020,(9):24-25
正很多人乍听到闻喜煮饼的名字,大多会猜想它是饭食一类的东西,但当你打开包装,完全在意料之外: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同时,煮饼也不是"煮"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晋南民间常把"炸"叫做"煮",才有了"煮饼"这一称呼。千百年来,闻喜煮饼的制作均是凭借制作师傅的经验,没有严格的制作标准和成品标准,制作时一袋面、几瓢油、几碗水,经常出现一批与一批有差别的情况,且成品也比较随意,要想做好,必须有严谨的制作标准和成品标准。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太原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太原面食就以其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太原面食创始于东汉,而兴盛于唐宋,元代见于古籍中的面食有"春盘面"、"山药面"和"秃秃麻食"等20多种.到了明清,以太原面食为主的饭店已风行全国.因特殊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山西有着丰富的粮食作物资源.小麦、谷子、玉米、高梁、荞麦、莜麦和豆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大面积种植,为各种各样太原面食的产生与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相似文献   

11.
山西面食作为饮食中的一门大类,首要功能必定是满足人们的生存之需,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面食为人们提供了维系生命所需的元素,也为人们提供了提高生命质量的营养成分。自中国古代形成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养生理念与方法,经过了几千年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五谷是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2.
张扬 《科学之友》2007,(11A):44-44
在中国,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饭了没有?”但是饭是什么?南方人说的“饭”就是大米,而北方人说的“饭”就是面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吃饭就是吃面。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  相似文献   

13.
晋韵楼主楼迎着太阳的方向面西朝东,南北长约100 m,酒店共设5层,建筑面积近1万m~2,餐位1500余个,豪华包间50余个,拥有两个可容纳300~500人同时就餐的大宴会厅,同时设有可举办舞会及小型会议的多功能厅。晋韵楼紧扣“晋韵”二字,在内部装饰上以三晋文化为切入点,将山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晋商文化与山西地方特色、山西面食等传统饮食文化结合起来,整体构造古色古香,体现了三晋文化的真实面。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发轫于饮食,无论从文字记载来说,还是从考古发现的人类早期活动遗迹来看,都印证了这一点。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大观园中别有韵味的一道风景线,而山西面食文化,就是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世界面食在华夏,华夏面食在山西",这句广泛流行的话一语中的,点出了山西面食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饱含着人们对山西面食的倾心和赞誉。  相似文献   

15.
武宿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外观设计运用了三角翼飞行器的形象,将各功能空间的屋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象地突出了"起飞·三晋"的主题. 体现山西和太原文脉的建筑造型理念 设计独特的三角形构型,是对山西历史文化的浓缩和提炼:从文字角度看,它是"山西"的"山"字,为古代象形文字,由三个三角形构成;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原市本身就是三面环山;在历史文化方面,"三晋"的称谓不仅是建城史的开端,也代表了太原和山西独特的文化;除此之外,太原晋祠中的"三泉汇聚"、"三宝"和"三绝"使太原与"三"也密切相关;而且设计中,3个三角形内院象征了山西著名的三所大宅院: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曹家大院.  相似文献   

16.
<正>山西有几种面食让我难忘。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山西的面食确实首屈一指,其中让我大开眼界的莫过于刀削面。那是我在太原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单位的食堂里有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傅,他每周三都要做一次刀削面来改善伙食(因为刀削面必须用全白面粉,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难经常做到)。于是,我中午放学后就早早排队等候买一碗刀削面。厨师用一把形状独特的瓦形刀(像铁皮),在一块筒状的面团上削着,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削起来条条相连,如银鱼翻浪,又似柳叶飘飞,煮熟了再佐以浇头、菜码,吃来光滑筋道。  相似文献   

17.
武宿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外观设计运用了三角翼飞行器的形象,将各功能空间的屋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象地突出了"起飞·三晋"的主题。体现山西和太原文脉的建筑造型理念设计独特的三角形构型,是对山西历史文化的浓缩和提炼:从文字角度看,它是"山西"的"山"字,为古代象形文字,由三个三角形构成;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原市本身就是三面环山;在历  相似文献   

18.
"济世灵丹千秋重,活人妙术万古传。"作为中医界妇科翘楚,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薪传近千年,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于2011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三晋大地上济世为民的"生生之学"。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中医学肇自岐黄,贵为杏林一木的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近千年来,一直以医德仁术载誉中医妇科界,为百姓驱疾苦、谋健康,并在传、帮、带的有序承传体系中不断发扬壮大,继前人之艺,续后世千秋。本期传承,我们将随三晋王氏妇科流派工作室负责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第二十八代代表性传承人王金权一道,领略磅礴医海中的活人妙术,探寻妇科中医学之精粹。  相似文献   

19.
山西有几种面食让我难忘. 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山西的面食确实首屈一指,其中让我大开眼界的莫过于刀削面.那是我在太原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单位的食堂里有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傅,他每周三都要做一次刀削面来改善伙食(因为刀削面必须用全白面粉,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难经常做到).于是,我中午放学后就早早排队等候买一碗刀削面.厨师用一把形状独特的瓦形刀(像铁皮),在一块筒状的面团上削着,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削起来条条相连,如银鱼翻浪,又似柳叶飘飞,煮熟了再佐以浇头、菜码,吃来光滑筋道.  相似文献   

20.
老字号面食绝活传承之路 为了展示“郭杜林”国饼的魅力,4位老人支起摊子,戴着清朝小帽,现场为消费者上演了独家绝活.从和面、配料、制皮,再到码盘、装饰、烤制,十余道月饼制作工序以及先辈口传心授的工艺绝技在观众面前展露无疑. 看着满脸皱褶的老人,再看看他们精湛的技艺,我们在惊叹之余陷入沉思:太原像这样曾让我们骄傲的传统面食技艺还有多少?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这样的技艺又会剩下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