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第一清官”石瑛,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宋庆龄、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一起,为推动两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威望,主动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商议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大计,战胜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压力和困难,“建设厅出牌子、出经费,共产党出教官”,创办了享誉中外、被蒋介石称为“红军大学”的“汤池训练班”,培训了700余名抗日军政骨干,为我国鄂豫边区的抗日战争和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乃至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文对研究石瑛和抗日战争专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戴腾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日战争究竟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国民党领导的,或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在抗战史研究中,众说不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研究历史首先要忠实于史实,从史实中引出结论。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出,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得以实现并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抗战初期,国民党对抗日是消极的,之所以能使国民党走上抗日的道路。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早在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上规模空前并且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的历史经验,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在中国革命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的反侵略战争。184D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凌辱和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历史。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争取民族的解放,英勇地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者的‘1.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积极倡导、正确的策略方针、真诚的合作步骤,都是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和学习这些经验,对于推进当前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继拙作《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区域性合作成因初探》一文之后,进一步对国共区域性合作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谈谈个人之浅见。 (一) 众所周所,国共区域性合作,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有着许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特点,对此,已有不少史学家进行过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本文仅就国共区域性合作本身的特点作一慨述。 (一)一部分区域性合作先于国共两党中央合作而形成,从而推动了国民党中央走向联共抗日的道路,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又为区域性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区域性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区域性合作与国共两党中央的合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不仅是区域性合作,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均对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国要统一,民族要振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因此,回顾我党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前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式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从形式上看是一次党外合作,并以军内合作作为连接党外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在政权上的合作形式又是“一国两制”式的。  相似文献   

11.
<正>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共两党都积极支持周边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与反日斗争,周边国家友好人士也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构成东方民族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中始终活跃着来自朝鲜半岛的独立运动志士。他们主要分属三股互不相辖的政治势力:其一是在中国东北抗日联军队伍中活动的以金日成、崔石泉、李红光等为代表的朝籍抗日革命力量;其二是在中共领导的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八路军、新四军、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境内建立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的历史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3.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战场的战略中枢。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作为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一直战斗在晋冀鲁豫边区,和刘伯承一道为创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和发展根据地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山西新军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在统一战线的形式下合作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和抗日武装,是适合当时山西抗日形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山西新军的建立和壮大,促进了山西乃至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地方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配合八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支持和推动着山西以至华北的抗战局面。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前沿,指引着全民族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致使国家政治、经济更加腐败落后.中间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各党派是一次大检阅.它检阅了哪些党派代表人民,代表进步,哪个党派将最终赢得人民,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这其中也包含国民党的一份历史功绩,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正确认识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泰西抗日根据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建意义重大,—一五师在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进驻泰西地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泰西人民的抗战热情,在—一五师的率领下,泰西党、政、军、民积极开展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迅速打开了当地的抗日斗争局面.因此,泰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一五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南地区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虽然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鲁南敌后多有摩擦和冲突,但每逢大敌当前,双方总能捐弃前嫌,共同抗敌。最终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承担起坚持鲁南敌后抗战的历史重任,与根据地人民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成就了抗日大业,淞沪会战正是国民党政府在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采取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抗击日寇的军事行动。在这场会战中,涌现了不少可敬可佩的抗日民族英雄,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它是国民党第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的官兵,实际上仅420人左右),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大军撤退任务之后,又死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了四天四夜,威震敌胆,誉满中外,成为抗战初期的四大名团之一。这些都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在“八百壮士”中湖北人约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在湖北人中又以通城籍士兵为最多,共有一百多人。现己  相似文献   

20.
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陆房之战,在中国现代史甚至抗战史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及,偶有提及,也是一笔带过。实际上,陆房之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为建立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它虽然是与日军的遭遇战,但一一五师在不利的形势下,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胜利的突出重围,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在抗战的困难时期,更加鼓舞了山东人民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对于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全面展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