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被称为"偏侧优势"的现象存在于动物王国的所有动物中,其表现是,在它们的各种活动中更倾向于或者说更喜欢使用某一侧的爪子、眼睛或触须。在危急关头,这种偏侧性倾向甚至会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2.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毁灭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地球上几乎所有个头较大的动物。然而,短吻鳄的祖先却奇迹般地躲过了那场浩劫,成功地活了下来,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4,(12):76-76
美国洛基山山洞中的古代啮齿类动物遗骸表明,全球变暖会影响生物的进化。在过去至少3000年里,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东北部的拉玛山洞一直是小型动物的庇护所。科学家在对此洞中的啮齿类动物骨骸进行长达20年的研究后,看出了气候变迁对这些动物的影响。从公元850年至1350年,  相似文献   

4.
过去几十年来,载人火星之旅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梦想。但是,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个梦想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前往火星的长途旅行中,宇航员的健康将受到零重力和高辐射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张瑜 《科学之友》2011,(1):48-49
大自然中,生存并非易事,猎物和猎手之间不光是力量、速度上的对抗,在形态和体色等"软件系统"上,它们也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斗争.无论是强大的猎手,还是柔弱的被捕食者,它们都在想尽办法让自己"隐身"到环境之中,从而为躲避天敌或进攻猎物提供先发制人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发明了声纳和雷达等先进探测装置,进入20世纪后,人类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电子武器,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可是,近来科学家发现,远在人类出现之前,许多鱼类早已开始利用天然声纳和雷达来发现、跟踪以及定位猎物了。鱼类在使用“电武器”方面堪称人类的“老师”。  相似文献   

7.
充斥于西方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要追溯到几百年前人们对尸体腐烂过程的无知。而了解事实真相,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减少恐惧。  相似文献   

8.
正植物是自养生物,它们能够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碳水化合物,获得生长发育必须的养分。这些生长要素并不难获取,所以植物能在非常严苛的条件下存活。不过,还有一种植物竟然发展出了"吃肉"的习惯。这些植物就是食肉植物,已知的全世界食肉植物有600种以上,在它们的食谱上,既有小昆虫,也有像老鼠这样较大个的哺乳动物,一旦诱捕上,肉食植物就会分泌恐怖的消化液,将动物们慢慢溶解掉。比起其他"食素"植物,手段异常残忍。那  相似文献   

9.
正动物也会收养别人的孩子,为什么动物会收养别人的孩子呢?科学家们揭示了惊人的秘密。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布莱恩·威斯登正在进行一个令人羡慕的研究项目,他可以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森林中蹚过齐膝的浅溪,观察鱼宝宝们在清澈的溪水中快速游动。他仔细地记录着这些鱼宝宝的数量和成长状态,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它们被捕食的风险。就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威斯登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在很多鱼群中,鱼宝宝的数量不但没有因被捕食而减  相似文献   

10.
黑暗的深海里生活着许多会发光的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发光?又是用什么方式发光的呢?经过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已经揭开了深海动物发光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地球工程"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但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科学家指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黑暗的深海里生活着许多会发光的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发光?又是用什么方式发光的呢?经过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已经揭开了深海动物发光的秘密。  相似文献   

13.
科技资讯     
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实验鼠体内能分化成精子的精原干细胞培养成精子,并用这种精子培育出了幼鼠。这项研究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负责完成。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对成年动物而言,精原干细胞是能将自身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的惟一一种干细胞。此前科学家培育转基因动物的主要办法是在动物早期胚胎中植入所设计的基因。但是,通过在实验室里用精原干细胞培育精子,对其基因进行改造,再用这些精子使卵细胞受精,将会更容易培育出携带设定基因的动物。科学家评论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的上述成…  相似文献   

14.
正拨浪鼓只有在你晃动它时才会响,这就是一种因果关系。最近,科学家调查了14只狗和12头狼(它们愿意与人交往)的因果推理能力。在研究中,这些动物必须在两个物体间做选择。其中一个物体包含食物,另一个则是空的。首先,科学家测试这些动物是否会利用交流  相似文献   

15.
行为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和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什么不同生境中红松鼠的贮食行为不一样,为什么森林鸟类会在清晨齐声鸣唱,为什么动物有不同的繁殖策略,这些都属于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范畴。行为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和行为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早期的行为生态学来源于动物行为、生态学和生物进化的研究。效率最优原理和进化稳定原理是行为生态学的两条基本公理,本世纪70一80年代,对动物生存策略的研究达到高潮。进入90年代,对繁殖策略的研究是行为生态学的第二次研究高潮。当前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特点:(1)探讨行为生态学机理;(2)寻找理论模式;(3)发展综合理论;(4)应用高新技术,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和高新技术为行为生态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行为生态学研究将为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作出贡献,还将对水产养殖业、动物养殖业、远洋捕捞业和野生动物驯化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史以来,纷繁浩渺、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生物就令人心驰神往,驻足求索。随着地球步入中年,地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从而引起众多动物求生行为的改变和发展,以适应变化中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多年来,各国科学家对这些神奇的动物行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美国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颇引人注目。据悉这些研究成果,在不远的将来通过生物学中某些分支如遗传学、生物工程学、仿生学和相关科学与渠道转化为生产力将赐福于人类。为此,笔者摘译其中几则,通过本刊奉献给读者,或许人们读后会有所启迪和收益。  相似文献   

17.
前往宇宙中最热之地的旅程,一定得首先经过太阳。身为太阳系的烈焰中心,太阳表面温度高达5800K(K表示开氏度单位,开氏度K与摄氏度C之间的换算公式是K=273+C)。  相似文献   

18.
正区分动物和植物通常并不难,但有一种生物模糊了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界限,它就是蝘蜓中缢虫。当它与藻类接触时,其细胞膜将藻类包裹起来形成一个食物泡,食物泡与细胞膜相连且在其内部消化被包裹的食物。通常,酶进入食物泡内消化分解食物为机体供能,但藻类在食物泡内不会被消化,而是会继续存活。就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将阳光转化成能量,藻类将有机体分解,为蝘蜓中缢虫供能。这两者既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也是合作伙伴,但这种介于两种关系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会变色的动物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利用与生存环境协调一致的体色来保护自己,而随环境变化而变色就更加“聪明”。除大家知道的变色龙可在90秒钟内变出淡绿、红、黄、桔橙、粉红和淡紫色外,下面这些动物也会变色。 变色鸟 在日本的高寒山区,栖息着一种会变色的雷鸟。它们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能依高山气候的变化而变换身上的  相似文献   

20.
植物是如何感觉低氧水平,从而采取“自救”措施从洪灾中存活下来的?这种分子机制是否可调控?最新研究发现,植物的这种耐洪能力分子机制是可以调控的.这个发现可能会使科学家们研制出产量更高、更耐洪灾的农作物. 这种名为“感氧蛋白转换”的分子机制能够控制关键调节蛋白(即转录因子,能打开和关闭其他基因):氧气水平正常时,这些蛋白会变得不稳定,遭到破坏;氧气水平降低时,这些蛋白会变得稳定.这种稳定性会导致植物的基因表达和新陈代谢机制出现变异,提高其在洪水导致的低氧环境下的存活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