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林 《科学通报》1983,28(20):1270-1270
内脏牵拉反应是针麻手术中极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查明牵拉内脏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递途径和针刺对这种冲动传递的影响,有助于解决内脏牵拉反应问题。对内脏牵拉反应和针刺对其影响的形态学研究,以往多采用神经纤维溃变、辣根过氧化物酶等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不能显示跨越神经元的变化,因而迄今尚未得到系统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刘磊 《科学通报》1978,23(2):122-122
腹部针麻手术时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病人产生难以描述的复合感觉,并伴随出现肌肉紧张、屏气、恶心、呕吐等反应,习惯上称为内脏牵拉反应。为了认识内脏牵拉反应的原因,前段工作巳注意到交感神经所起的作用,关于交感传入纤维与痛觉有关的问题,曾有报道。本实验目的。着重观察交感传入冲动诱发躯体性痛反应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克服内脏痛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磊 《科学通报》1978,23(3):190-190
针麻条件下的腹部手术,仍存在内脏牵拉反应、腹肌紧张及镇痛不全等问题。腹部手术在探查、牵拉内脏吋,易出现程度不同的恶心、呕吐、上腹绞痛、腹肌紧张、呼吸紊乱等现象,造成手术困难,影响针麻效果,是一亟待克服的难题。本文着重研究牵拉内脏对喉头肌及腹壁肌肌电变化规律及电针某些穴位时有否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通报》1973,18(2):90-90
一、目的在针麻实践中,针刺有无感应以及其痠、胀、重等感应强度与临床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为了阐明针感的本质,进一步提高针麻的疗效,我们在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针感进行了一些观察,以求回答针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以及其传入途经与哪部分神经结构有关.在观察针感的过程中还同时观察了穴位肌电,以探索穴位肌电是否可以作为针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张人骥 《科学通报》1979,24(11):525-525
本工作将实验针麻的定量效果与肾上腺中儿茶酚胺囊泡的计数研究结合起来,试图在同体、相同针麻条件下分析其机能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京红  滕国玺 《科学通报》1998,43(14):1467-1472
为了从神经元水平探讨大脑皮层内脏伤害性感受的特性及机制,应用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研究猫皮层体感区中内脏大神经皮层代表区的851个神经元膜电生理特性,将所记录的神经元分为内脏伤害性感受和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刘世堉 《科学通报》1979,24(20):954-954
针麻临床实践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镇痛不全。研究针刺镇痛原理,设法提高针刺镇痛效应,可为提高临床针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的动物实验资料反复证明,针刺镇痛与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原系统功能密切有关。用生理学或药理学方法降低这个系统的功能(电介毁  相似文献   

8.
杜焕基 《科学通报》1980,25(20):955-955
我们过去的研究证实,延脑中缝大核及其邻近的腹内侧网状结构对内脏痛信号的脊髓传递有下行抑制作用,并积极参与针刺的镇痛效应。已有资料表明,中脑中央被盖束中央灰质以及丘脑中央中核亦参与对躯体伤害性感受的抑制。本实验旨在查明这些结构对内脏伤害性感受是否也有抑制效应,并了解它们同延脑中缝-脊髓下行抑制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杜焕基 《科学通报》1978,23(7):442-442
为了解决针刺麻醉手术中的内脏牵拉反应,临床中采用过针刺远节段的经络穴或近节段的背俞与夹脊穴、督脉穴深刺电针及同神经电刺激等方法,据认为皆有一定的效果。动物实验已证明,电针面部、耳廓、前后肢(远节段)及背俞(近节段)等穴位或神经干,对内脏刺激所引起的各种痛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进一步证实督脉穴深刺电针和同神经电刺激在动物也可产生抑制内脏痛反应的效果。上述这四种不同的选穴方法的作用机理如何,各有哪些异同?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它们的中枢机制提供了一些实验性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李文范 《科学通报》1965,10(9):846-846
本书自第一版出版以来,心电图学在很多方面有着迅速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心电图的发生机制提出了更科学、更正确的理论。心电向量图学无论在理论基础或临床应用上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这就使临床心电图学者一方面感到“单极”观念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初步将心电向量图的资料用来阐明正常及不正常的心电图图形。为了阐明临床心电图学与心电向量图都是心电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并在诊断学上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次再版中,作者试图以向量的观念重新解释及讨论了心电图图形。这样,使本版的第二至第十章的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动。此外,近年来对预激症候群的研究也更加广泛深入,因而在  相似文献   

11.
马青平 《科学通报》1992,37(2):170-170
许多资料表明,中缝背核是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大量存在的部位,同时也是阿片受体比较密集的区域,由此处发出的5-HT能纤维上行到达间脑和端脑的若干核团。中缝背核在脑内镇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刺激中缝背核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注入微量吗啡引起的镇痛很可能是通过激活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元而发挥作用的。由于5-HT能神经元和阿片受体的形态定位关系尚不清楚,吗啡激活5-HT能神经元的形态机制一直没有阐明。本工作应用免疫细胞化学与阿片受体放射自显影双重显示技术,对中缝5-HT能神经元与阿片受体的形态定位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梦是人类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极为普通的生理现象。当人们睡熟以后,大脑皮层某些部位仍有一定的兴奋活动能力。一旦来自身体内外的条件信息输入大脑皮层,与皮层中贮存的信息发生某  相似文献   

13.
临床实验证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专门研究音乐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家认为,音乐对这些神经结构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物理上和生理心理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长林 《科学通报》1990,35(19):1497-1497
谷氨酸(Glutamate,L-Glutamic acid,简称Glu)在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分布,并且其浓度高于任何一种公认的递质。丰富的生物化学和电生理实验资料表明Glu或者与Glu类似的物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重要的兴奋性递质,在视皮层中它可能用作锥体神经元的递质。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大脑皮层的化学解剖学有了很大进展,例如对胆碱  相似文献   

15.
韩济生 《科学通报》1979,24(7):331-331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作者在针麻原理研究中观察了针刺(或电针)对动物脑内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有的报告认为针刺引起脑内5-HT含量增高,但也有报道不变或降低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半部近五百年旱涝变化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玉琼 《科学通报》1983,28(11):678-678
在探索地震长期、中期和临震预报因子时,气象条件的突变、气候的变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曾引起人们的注意。已有的研究对气候寒暖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看法较为一致,但是对气候干湿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看法则有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在未弄清降水与地震相互关系的物理机制之前,通过一些资料分析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所取资料多  相似文献   

17.
陈汝筑 《科学通报》1987,32(20):1591-1591
临床上常用眼镜蛇毒缓解恶性肿瘤引起的内脏痛。一般认为,内脏痛是属于慢痛。内脏大神经中大多数C类纤维主要与传导腹腔内脏痛有关。我们曾报道在猫引出内脏大神经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SplC-CAEP)。此外,又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出神经毒,并在小鼠、大鼠上证实有镇痛作用。本文用猫内脏大神经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作为内脏痛指标,观察肌注眼镜蛇神经毒对猫SplC-CAE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肌注神经毒能选择地抑制SplCCAEP,提示眼镜蛇神经毒可能具有缓解内脏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08,53(4):416-416
神经系统由规则的细胞群落和精细的神经回路组成,这些精巧的构造对于脑的各项高级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大脑皮层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脑结构发育机理的重要模式系统.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排列成典型的板层结构,这种板层结构是通过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实现的,即新生神经元在脑室壁产生之后,沿着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城市的特点。为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区位关系的资料。作者在本文中从生态学的角度,阐明了城市布局的四种基本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育楠 《科学通报》1998,43(14):1481-1481
内脏痛的历史与人类同样久远,与其他痛觉感受相比,内脏痛的感受更为复杂,但有关的机制研究进展却十分缓慢,这与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并非相称.关于大脑皮质是否参与内脏痛的感受和调制曾有过争议,因内脏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其伤害性反应必然上升到皮层进入意识领域,但迄今支持这种推断的实验证据却十分有限.早在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内脏冲动传入到皮层体感区域,即内脏大神经代表区.陈京红、滕国玺等人的研究(见本期第1467页)认为,该区存在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VNNs).由于在体实验的皮层细胞内记录方法较难,电极在细胞内稳定时间易受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