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的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父亲拿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  相似文献   

2.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豪杰武夫。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先是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就会懂得。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客不得思索,赶快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的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儿子从上海回家办婚事,带给我一台电脑。安装并办妥入网手续后,我满意地说:“好啦!从今天起,我也有电脑可用了。”儿子在一旁却说:“可别像我,一开始就让电脑给用了。”“让电脑给用了?”我觉得这话里有文章,就追问他:“什么意思?”他接下来说,“初学电脑的人,  相似文献   

4.
我多么想对我的同学说:同学们,请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再叫我的外号了。虽然我的头是大了点,可是每当听到你们叫我“大头”,甚至叫我“大头儿子”时,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感到很烦恼,很伤心。自从电视上播出了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以后,我的外号便在同学们中间叫开了:有的叫“大头儿子”、“大头儿子”;有的喊“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你有大头。”我听了以后感到特别生气,心里觉得受了很大很大的委屈。可是回家后,爸爸、妈妈都劝我:“人家不是嘲笑你,而是羡慕你;不是骂你,而是在夸你呢。你想啊,头大不就脑子多吗,脑子…  相似文献   

5.
多余的知识     
12岁那年,父亲要教我学游泳。隔壁住着一位体育老师,我去串门的时候,发现一本小册子,似乎叫《水上自救法》,便借回家阅读。没翻两页,父亲下班回来了,看见这本书,一把就夺过去,锁进抽屉,说:“儿子,我们游泳去!”约三、四天时间,我就能够“狗刨”了。经过一个暑假,我已能在水上玩得欢。后来的一天,父亲就将《水上自救法》还给我。我满怀兴趣地看了一遍,当夜,就按书中列举的一些险情做了几个惊恐的梦。6年前,我们当地一名富商回故乡投资,想在风景秀丽的山脚下建一所疗养院。他找到当地一位名医,请教此举的可行性。名医经…  相似文献   

6.
同事告诉了我一件事: 昨天,儿子放学回来,红红的脸蛋像熟透了的苹果,跳跃的眼神里闪烁着一丝诡异以及掩饰不住的兴奋。我笑呵呵地问:“大小子,有什么好事要告诉妈吗?”儿子不说话,只是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他异样的表情告诉我,他正竭力抑制着自己内心的喜悦。  相似文献   

7.
??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启发: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启发:我们习惯以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后悔上了大学,是当前的社会现象之一.有一位叫韩培印的父亲,被媒体誉为“勇敢的父亲”,他就不时后悔“也许当年根本不应该让儿子读书.”我今天早上读了这个故事,既受到深深的感动,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这位父亲在潜意识中也许视大学为“挣钱培训班”,或者视上学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这样说是错的,但这毕竟是他的实际生活史.2002年开始,在儿子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在儿子就要毕业的日子里,大学生就业已经十分不顺,2006年即使学的是当年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也不好找工作了.他儿子最后在青海找到了一份工作,试用期每个月拿600元的工资,在野外帮当地的单位铺通信光缆,这收入还没有韩培印自己在西安打工挣得多(本文省略了其中感人的情节).2012年第2期《年轻人》杂志刊登了韩培印的故事.文中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军虎遇到了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并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时长47分钟的纪录片,此片在2009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片奖.  相似文献   

9.
《少儿科技》2013,(3):46
父亲:掩耳盗铃是什么行为?儿子:是最失败的行为。父亲:你能说说具体原因吗?儿子:因为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捂住耳朵要用两只手。人没有第三只手,这时就盗不了铃了。  相似文献   

10.
1831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出世了。 麦克斯韦从小就喜欢思考,一张小嘴总要不停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树木为什么向天上长?”“蚂蚁会不会说话?”“苹果为什么是红的?”“肥皂泡为什么那么美丽?”……父亲见儿子对自然感兴趣,非常高兴,后来就带他去听爱丁堡皇家学会的科学讲座,跟皇家学会的活跃分子来往,使其受到科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大画家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惊讶地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个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20年后,这个孩子伊尔·布拉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他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  相似文献   

12.
王超 《奇闻怪事》2007,(6):29-29
父亲牵着年幼的儿子逛一家大商场。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父亲乐此不疲。儿子则截然相反,跟随父亲才走进商场便不想逛了,而且哭闹不休。父亲连哄带骗,甚至动用武力都无济于事。儿子很是委屈,哭闹得更厉害不说,索性甩掉脚上的鞋以发泄对父亲的不满。面对儿子的“责难”,父亲只得先拾鞋再和儿子“算账”。  相似文献   

13.
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我之间交换苹果,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我之间交换思想,则可以有两种思想。因而我也就敢于忽视前人的类似创意。和你交换并非独创的“思想”,做一回“发明了伞”的意大利人。  相似文献   

14.
烽火家书     
雷伊父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普通法国人。父亲维克多17岁时参加巴黎公社,后来加入过朱阿夫兵团(法国轻步兵)和法国殖民军,做过《正义》杂志的编辑,并参与创办《黑猫》报。1914年8月2日,战争爆发那天,已经62岁的维克多在多尔多涅省米西当自家花园里给惟一的儿子罗贝尔写信:“我的儿子,我亲爱的儿子,今早我给你写信之时,警报大概已经敲响了。如果你去服兵役,我也去,我们一起走,一起回来,就这么说定了。我们在战场上相依为命。全心拥抱你,爸爸维克多·雷伊。”当时,27岁的罗贝尔在巴黎的克吕尼博物馆当秘书,…  相似文献   

15.
<正>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说法】"我这个名字过于方正,且又与我那躁动的性格不符。……我的名字当然是父亲所赐。我有时不免因这样一个‘老气横秋’的名字,在心中对父亲抱了小小的责备。然而,等我有了儿子,轮到我来给儿子命名时,我就忽然觉得,父亲能给我想出这  相似文献   

16.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有个著名的拔河实验:当拔河的人数逐渐增加时,每个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来越少,并没达到力量累加的效果。这一现象称做“林格曼效应”,也叫“社会性逃逸”。就像一群人围观需要某个帮助的人,却很少人真正伸出援手一样。这是因为人一多,责任感就分散了,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么多人在,即使我不帮忙,也会有别人帮忙”的想法。俗话说的“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父亲学的是电气专业,供职于火力发电企业,我研究的是法学理论,两个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父亲在单位的工作叫“安全监察”,父亲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也许是专业的分野,我对企业的安全监察始终没有理性的认识,但我知道,这么多年来,“安全”一直是父亲工作的重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晓勇 《青年科学》2009,(7):39-39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个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相似文献   

19.
1931年秋,我父亲吉鸿昌担任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时候,曾被迫出国作了一次考察。一次,父亲来到了美国纽约,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从属人员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故意问道:“你是日本人吧?”父亲叫翻译回答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又一次,他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送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明  相似文献   

20.
有空吗?     
一位母亲刚读完一本教导人如何养育子女的书……想到自己身为母亲,实在有些疏忽的地方。基于这种自责,她到楼上找她的儿子,走到房门外面,她所听见的是震耳欲聋的鼓声。她心里有话要对儿子说。可是在敲了门之后,她又畏缩起来。“有空吗?”她问。儿子出来开门,“妈妈,你知道我随时有时间给你。”儿子说。“孩子,你知道,我……真的很喜欢你打鼓的样子。”他说:“真的?好,多谢,妈!”说完了话,她开始下楼。走到一半,她才明白自己没有说完想说的话,于是回头上楼,再次敲门,“还是我!你还有些时间吗?”她说。他说:“妈,我早说过了,我总有时间给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