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泛指吉林省西部蒙古族聚居地所产生和流传的蒙古族民歌。悲剧性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是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中的一个类别。悲剧性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具有创作时间集中、题材内容集中、人物对象集中等特点。对悲剧性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欣赏不仅会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还能够启发我们对人生幸福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抽查方法,2016年8—9月对杜尔伯特蒙古族239例、阜新蒙古族404例、郭尔罗斯蒙古族401例、喀左蒙古族408例的成人的9项身体围度(头围HDC、胸围CC、腹围AC、臀围HPC、大腿围TC、小腿围CFC、上臂围UAC、前臂围FC、上臂最大围BC)值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其他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男性的TC、CFC、UAC、BC、FC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杜尔伯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的HDC、HPC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蒙古族4个族群女性的TC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杜尔伯特蒙古族、喀左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的CFC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蒙古族4个族群女性的AC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阜新蒙古族、喀左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的CC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2)u检验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的HDC、CC、AC、CFC、UAC、BC、FC各围度值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于女性,HPC、TC的围度值女性高于男性。(3)聚类分析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身体围度值最为接近,与青海蒙古族和巴尔虎蒙古族较为接近。其男性还与俄罗斯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蒙古族成人的皮下脂肪发育水平和分布特点,对蒙古族13个族群的5项皮褶厚度和肥胖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山西汉族、湖南汉族、布依族和鄂伦春族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最高,青海和硕特蒙古族和布里亚特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中等,云南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最低,其余10个蒙古族族群的脂肪发育水平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在13个族群中最厚.杜尔伯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和阜新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较厚,髂前上嵴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中等.巴尔虎蒙古族和鄂尔多斯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新疆察哈尔蒙古族和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髂前上嵴皮褶较厚,小腿内侧皮褶较薄.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男性皮下脂肪发育与东北三省蒙古族较接近,女性与青海和硕特蒙古族较接近.云南蒙古族与其他蒙古族距离较远,与湖南汉族和布依族较接近,脂肪发育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是一首赞颂英雄的优秀歌曲。民歌中的主人公是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嘎达梅林。他为了帮助百姓争取土地利益,揭竿起义抵抗封建势力,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便编写了这首民歌。作为中国民歌海洋中的珍贵瑰宝,它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因此,也成为被中国现代音乐作品改编次数最多的民歌之一。其精髓内涵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继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进行了分析。作品将蒙古族民族命运的现代性选择与整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联系在一起,透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和选择。作者跨民族、跨文化的写作和作品表现出来的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认同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提供了另一种范本。《巴林怒火》与蒙古族叙事诗、祝词、赞词、民歌有着文化血脉关系,对蒙古族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当代转换。认为正是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文学资源的当代开掘,形成了中国文学多特质、多风格、多内涵的丰富形态。  相似文献   

6.
巴尔虎是蒙古族古老的游牧部族之一.巴尔虎人创造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韵味的巴尔虎民间文化艺术.巴尔虎民歌即是其中最富特色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文化呈现衰退趋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危机.通过对其历史与现代传承方式的分析,探讨巴尔虎民歌保护与发展应采取的策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是广西文化的重要代表,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本文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简称南宁民歌节)为案例,从中探讨广西民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沧源佤族民歌是研究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材料,分析具体作品的旋律形态特征、节奏节拍特点、调式调性特点、曲式结构特点、演唱形式等发现,它虽然还处于较原始的形态,但正是这些因素让佤族民歌散发出原始、古朴、单纯的气息,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沧源佤族民歌是研究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材料,分析具体作品的旋律形态特征、节奏节拍特点、调式调性特点、曲式结构特点、演唱形式等发现,它虽然还处于较原始的形态,但正是这些因素让佤族民歌散发出原始、古朴、单纯的气息,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云南水族民歌充满了民族民间色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生活哲理.民歌是历史的沉淀和记录,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的产物,是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文化反映.民歌充分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审美与判断、心灵与思想.通过借助美学思想和理论,对民歌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了解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更好的挖掘民族民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劳动人民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吉林省流传的汉族民歌是由历代的汉族流民携带而至,经过吉林本土文化的长期渗透和影响,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吉林又是汉、满、回、蒙古、朝鲜、锡伯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吉林汉族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兼容性及深厚的民族意蕴。  相似文献   

12.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主要舞蹈之一,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舞蹈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内容都成了他们的舞蹈题材和主要动作来源。“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而芦笙舞则是“花山节”中不可缺少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苗族传统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3.
伊通于先秦时期便有满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并流传着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满族传统民歌。近年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该地区的族民们又重新拾起昔日曾被冷落的本族群民歌,并于村头巷尾传唱。从民歌的旋律特征与唱词内容来看,这与伊通满族固有的民俗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本文以此为视角,探究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层意涵。  相似文献   

14.
西和山歌起源于劳作中的隔山喊话,它近波及陇南各县,远与天水山歌互渗,从而形成了一个山歌文化区,西和山歌是连接洮岷花儿和陇中花儿的链扣,是这一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承载者之一,是甘肃花儿的一支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达斡尔族传统的文化与民歌也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而让达斡尔族的民歌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从孩子入手。文章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简述了达斡尔族民歌在当地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制约达斡尔民歌发展的因素等,提出了让达斡尔族民歌真正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世居于湘黔桂的侗族是以歌代言的民族.长期以来侗人通过歌唱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以表演的方式完成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特别是近期民俗旅游热的兴起.空前扩大了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范围和影响力,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侗歌文化传统的自足延续性,影响着侗歌文化的传承轨迹.  相似文献   

17.
<陈有才情歌二重唱>有着极其浓郁而本真的民歌风格,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语言,都使"80后"一代觉得新奇.并为之赞叹、沉醉.时空的变迁,并没有使其魅力流失.它还让我们重新打量中国民歌以及整个传统的民族民间的文化,检讨现代诗及一般时尚文化追逐中的盲目和幼稚.  相似文献   

18.
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具体个案,分析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关系,认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和条件下,民歌这种农业文明的文化现象通过与都市大众文化以某种方式结合,发展成为一种当代文化景观,其中复杂的价值含义和社会作用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视角探视《背带歌》的群体创造智慧、生命礼俗的传承、多彩的文化积淀、特殊的艺术手法和民歌的文学翻译等景观,从而肯定它的社会价值和它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域广袤,孕育了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的民歌体裁和品种,在音乐不断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了一些词同曲异、曲同词异、词曲大同小异等民歌的变体形式,尽管变化多端,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歌族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族文化的初步研究,是对民歌传播演变规律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