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葛鸿志 《科技信息》2010,(21):273-273
当代画坛异彩纷呈,中国画山水也是气象万千。范保文先生在这个变化不居的格局中,以他对山水画特有的审美定位与创作态度,诠释着江南山水的那份雅致之景与灵秀之气;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新金陵画派”的样式与面貌。山水画自五代始就有以表现江南一带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五代的董源就被称为南派山水画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2.
空间布局的处理,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意匠手段之一。五代、两宋作为中国绘画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其山水画在空间布局上的巧妙处理,曾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长远的启示意义。本文试从五代、两宋时期的一些代表画家的作品入手,浅析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空间布局特征。五代、北宋时,山水画空间布局的处理,是一种'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①的"全景式"构图方式,这种章法几乎成为那时取得视觉上和谐一致的标准模*式。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①这里的"大"是指人的视觉范围,"o\"是指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3.
空间布局的处理,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意匠手段之一。五代、两宋作为中国绘画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其山水画在空间布局上的巧妙处理,曾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长远的启示意义。本文试从五代、两宋时期的一些代表画家的作品入手,浅析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空间布局特征。五代、北宋时,山水画空间布局的处理,是一种'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①的"全景式"构图方式,这种章法几乎成为那时取得视觉上和谐一致的标准模*式。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①这里的"大"是指人的视觉范围,"o\"是指客观物象,意思是把大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高校“第五代人”的政治社会化是整个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塑造两个方向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本文以“第五代人”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分析其政治社会化的有关问题中,把握其政治社会化的本质、特征、功能,力求对高校“第五代人”政治社会化的代际特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崔琳琳 《科技资讯》2006,(23):153-154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争鸣实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渊源,即哲学、美学的探究与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成为了中国艺术之命脉。尤其是老庄的“道”成为了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而中国画从哲学、美学的体道,南北朝人物画的发展、山水画的起步,到隋的成长,唐的进展、分类,五代的初成规模,两宋的高峰,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似人这种生命体的骨骼,肌肉,衣着,气质等各种表象的变化一样,山水画也以丰富多彩的面貌笑傲于世。而唯一不变的质是血脉“道”。拥有了这根主线的慧眼,则唯一的不足是:失去了雾里看花的“痛并快乐”。  相似文献   

6.
爆笑课堂 五代 历史课上,玉米博士问正在打瞌睡的喳喳:“喳喳,中国的五代是哪五代?” 一旁的豆芽悄悄提醒喳喳:“唐宋元明清。” 于是喳喳很干脆地答道:“糖醋盐味精!” 博士“……”  相似文献   

7.
崔琳琳 《科技资讯》2006,(21):217-218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争鸣实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渊源,即哲学、美学的探究与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成为了中国艺术之命脉。尤其是老庄的“道”成为了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而中国画从哲学、美学的体道,南北朝人物画的发展、山水画的起步,到隋的成长,唐的进展、分类,五代的初成规模,两宋的高峰,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似人这种生命体的骨骼,肌肉,衣着,气质等各种表象的变化一样.山水画也以丰富多彩的面貌笑傲于世。而唯一不变的质是血脉——“道”。拥有了这根主线的慧眼,则唯一的不足是:失去了雾里看花的“痛并快乐”。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与诗歌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具有同一性。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历经唐、五代至宋初,表现技法日渐成熟,画家们力求真实地表现自然的形质,但他们的作品不指向特定的诗意。从北宋中期始,随着郭熙等人进入画院,对于诗意的自觉追求趋势开始出现在院体山水画中,画家们对画面所彰显出来的“趣味”、“诗意”愈加关注起来。这种新趋向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诗画本具有同一性的一面;(二)时代氛围促成了含蓄的诗情与精微的画意的圆融统一。  相似文献   

9.
墓志是我国重要的出土石刻文献之一,也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重要语料。文章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语、书证滞后词语和义项缺收词语为对象,考释了五代墓志中“瘳间”“疮痗”“■瘵”“风恙”“疾苦”“旧恙”“羸痾”“梦竖、竖祸”“美疹、美■”“痊瘳、痊退”“宿■”等疾病类词语,以期对五代墓志文献释读提供帮助,也望为辞书的编纂和补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前,菊花没有具体的名字,统称为"菊"或"菊花",菊花的命名始于宋代。文人的菊事活动始于陶渊明,在唐宋时期已成为文人的日常文化活动之一,在明清时期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内容。菊花题材的绘画出现在晚唐,繁荣于明清。菊花的命名与文人的菊事活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宋代园林在中国造园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宋代园林的铺装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查阅相关书籍和宋画,对宋代园林铺装的材料、形式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宋、今园林地面铺装的路基、施工方法和排水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历代不同。《溪岸图》表现出作者对三度空间的极大兴趣,但在表现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瑕疵:画面构图呈现明显的"V"字形结构,造型力求细致而写实,"有笔有墨"而尚未程式化。这些特征与五代宋初山水画完全吻合,说明《溪岸图》创作于五代宋初。  相似文献   

14.
提出我国古代陶瓷的输出很可能在汉代就已出现,指出景德镇在晚唐五代及宋初时瓷器的外销就可能已十分火爆且影响很大等猜想。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指出元代的瓷器已经远销到西北非而非学界所说的非洲东海岸。论证了我国宋元以前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皇家院体画和文人画一统格局,但也出现了游离于上层文化世界之外的风俗画,它表现民俗习尚,充满清新朴实的生活气息,深受百姓喜爱。透过宋代的风俗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宋代的城市面貌和人文风俗习尚。  相似文献   

16.
从晚唐五代起.禅宗在中国思想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文人画和禅宗平行发展,互相交流,文人画会不断从禅宗那里受到感染。禅宗渗入到文人画中来,使中国绘画更多地赋予了想象的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水墨表现能力。但它也真实反映了一些文人士大夫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持的逃避、颓唐、虚伪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李调元辑《全五代诗》百卷,首次对五代诗歌进行了断代的整理辑录。但该书收录的诗人中,有些则属于唐人或宋人,明显超出了"五代诗"的断限范畴。通过对该书误收的十八位唐代诗人和四位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进行考察,就其选目失误作出全面的辨正,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后周显德二年至显德四年与南唐的寿州之战,是五代末期后周统一全国战争中的重要一环。其战争缘起及其进程、双方胜负的原因,以及它的历史地位,都值得进行考察。通过这场战争,后周削弱了南唐,使之不能再对自己的南方边界地区进行骚扰,同时,后周也壮大了自身实力,甚至对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也具有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总体上看,唐宋文人是以一种实用的心态对待佛道思想的。但在唐五代时期,三教的合流尚显杂凑、硬涩,故此时佛道思想在词中的表现也就相对单调。而至宋代,文人的援释道入儒象盐之溶于水一样已达深融无迹的境地,相应地宋词中也就出现了很多体现文人在佛道方面的修养、情趣,词情与佛性道理息息相通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论骈文理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理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萌芽期、隋唐五代的骈散相争期、宋代的兴起发展期、清代的形成期以及清末民国初的兴盛期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骈文理论都对骈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骈文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重新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