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为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水源头区浮游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于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分别在丹江口水库河南水域丹库和中线干渠南阳段选取6个典型生态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对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连续监测和评价.结果共发现浮游生物132属403种;浮游植物9门44科94属357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比为43.70%-33.61%-11.20%,浮游植物指示种8门21科32属42种,其中中营养型指示种占78.57%;浮游动物4门32科38属46种,浮游动物指示种仅2种;调水前后香农威勒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1.0,均值为2.33,调水后H′值先降低后增加,最高值达3.33.综合评价认为:库体和干渠水体稳定,为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2.
旨在为湖库型水体水质评价提供多途径的评价方法和掌握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在丹江口水库陶岔(中线工程取水口)和台子山(湖北和河南交界处)2个典型水域采样点设置了自制水泥板和聚乙烯聚酯薄膜2种人工基质采样点,于2015年9月-2016年10月对着生藻类进行了6次连续监测,研究了着生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水质变化.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共检出着生藻类6门27科46属181种(或变种),其中硅藻为全年优势群,占着生藻类总种数的55.81%;绿藻和蓝藻分别占37.21%和6.98%.着生藻类群落存在时空差异性;人工基质种类对着生藻类种类组成影响不大,对着生藻类密度影响明显,同一采样点以水泥板为基质的着生藻类密度约为以聚乙烯聚酯薄膜为基质的着生藻类密度的1.2倍.着生藻类污染指示种4门12科13属17种(或变种),其中中营养型指示种占总指示种的78.57%.着生藻类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为2.12,水质营养状态指数(EI)为38,水体处于中营养型状态.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汾河景区浮游藻类及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的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对太原市汾河景区的浮游藻类进行了研究.经鉴定,有浮游藻类137种,隶属于7门,32科,70属.秋季种数较多,其中蓝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分别为38种和37种;夏季种数相对较少,绿藻门占优势,为21种.两个季节中均以蓝藻的细胞密度最高,达4.1×108个/L,绿藻其次,达3.8×107个/L,其它藻类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低.污水生物系统法和硅藻商指数显示汾河景区的水质接近于β-中污型,且在秋季污染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拉萨河城区段春季藻类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2015年春季在拉萨河城区段设置了5个样点,采用PFU法采集水样,用活体观察法鉴定藻类的物种,并使用直接计数法对藻类的数量进行统计,同时结合藻类群落特征与水体理化因子对拉萨河城区段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共鉴定出藻类120种,隶属于6门9纲15目30科57属,其中硅藻门(52.50%)绿藻门(27.50%)蓝藻(10.83%)裸藻门(5.00%)黄藻门(3.33%)隐藻门(0.83%),水体显示为贫营养型。群落平均多样性指数较高(3.12),优势度不明显,物种分布均匀,表明水生态环境稳定。各样点相似度较低,具有局部地域性差异,通过群落参数指标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二元变量相关性结果表明,水流速度是影响春季藻类的主要理化因子。根据藻类群落参数与水体理化指标得出水环境质量为Os-βms(寡污-β中污),表明拉萨河城区段水环境整体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1987,4~2003,4,在后湾水库作了三次浮游植物的采集.经鉴定有5门61属167种及变种和变型,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以污水生物系统法对后湾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该库的水质基本为β-中污型.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生物监测试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河南库区2012年度富营养化污染状况以及浮游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按照生物监测试点要求,分别对库区3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进行了12次水质监测和2次浮游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水质为寡污-中污染状态,丹江库中心呈中营养状态,丹江和老灌河入库口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浮游生物以硅藻、绿藻、蓝藻等藻类及原生动物、轮虫和枝角类等水生动物为主.本研究为生物监测试点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水污染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陕西段)的生态补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不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下,通过对水源地(陕西段)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得到污染物的超负荷量,以此来衡量水源地(陕西段)为满足调水水质要求需要得到的补偿.结果 计算出了2006-2020年逐年的污染物的超负荷量.2020年陕西段水源区汉丹江干流枯水年需削减的污染物总量为15 787.4t/d.得到年平均补偿金额为28.17亿元.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段水源区水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费用为28.17亿元.可作为补偿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山西运城硝池中的藻类植物进行了研究,鉴定出藻类6门,25科,50属,102种(包含两个变种).其中蓝藻门6科16属32种,绿藻门10科20属35种,硅藻门6科9属21种,裸藻门1科3属11种,隐藻门1科1属2种,甲藻门1科1属1种.大部分为喜盐种类和随遇种类.优势种类多为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进行综合治理后的重庆市大足区窟窿河三驱镇河段水质状况。【方法】于2015年11月对该河段中浮游生物指示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水质理化参数进行了调查。【结果】窟窿河三驱镇段共有浮游植物8门84属174种(含变种)、浮游动物3门25属33种。河段上、下游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浮游植物密度在上游两个采样点分别为1.35×107,1.58×107个·L~(-1),在下游采样点仅为4.3×106个·L~(-1);浮游动物密度在上游两个采样点分别为3.96×103,5.20×103个·L~(-1),在下游采样点则降至3.20×103个·L~(-1)。指示型为多污、中污带的3种隐藻即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在河段上游为绝对优势种,而在下游仅少量发现,且优势种中的中污、寡污带指示种数量增多,暗示窟窿河水质有所好转。【结论】综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结果可知,经过治理后的河段浮游植物的丰富度与群落稳定性有所提高。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结果显示,研究河段水质由上游的中度/重度富营养状态向下游轻度富营养级转变。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对研究河段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藻类物种丰富度高,共有8门28科60属206种(含变种和变型);2藻类生态类型多样,硅藻和绿藻为主要优势类群;3指示藻类明显,以指示清洁或微污水体藻类为主;4保护区采样点水质整体较好,其中4个采样点为轻度污染水体,9个采样点为清洁水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土壤水运动、植物吸水和土壤水分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与农业节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我国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及特点出发,说明我国水资源与国际间的差距,国内南北方的不平衡,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阐明了应把节水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道理,从农业节水的潜力和途径来论述农业节水是节水中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环境,认为节水农业是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和必然的选择. 介绍了节水农业的三种涵义以及主要的节水农业技术,并对黄土高原节水农业的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忻州市进行的关于水务一体化的调查,揭示了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行的分级、分部门的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即建立集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统一管理城乡水资源。  相似文献   

15.
对虹口港水系水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虹口港水体已达5级严重污染程度,文章介绍了水体污染数学模式和有效的水体功能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迫在眉睫 ,生命之源要断流 ,现在已到必须呵护水、珍惜水的时候了。本文在分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节水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实行限量定额用水 ,彻底改变农村用水粗放浪费、城市用水高消耗的传统模式 ,实现现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特点和评价方法的探讨,提出了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目标和一些保护流域水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类磊 《山西科技》2011,(6):16-17
阐述了西铭矿的充水因素,包括含隔水层、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对矿井主要水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宋代时期普遍设置用以观测水位的水尺,技术水平较前大为提高.记述宋代用于河渠、湖塘和平原上3种水尺的设置状况和用途,对其水位量测技术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水务局的构想,并探讨了水务局管理水资源的优势和水务局的具体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