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灵昕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43-44,47
李白是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世代相传,经受住了时间大浪的洗淘,流传至今。李白的诗中常常看到"酒"的影子,以酒抒情、借酒言志是李白诗歌的独特情趣,《将进酒》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到李白雄浑的诗风。  相似文献   

2.
西晋太康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进行模拟创作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模拟观与后世不同,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其模拟创作主要分为拟乐府类、拟古诗十九首类等五大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中国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尤其是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李白诗歌具体的诗句入手,着重论述了数字的夸张艺术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展现了李白诗歌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歌行类乐府,是宋代乐府诗中变化与发展最快、参与创作的诗人最多、最具个性与风彩的一类乐府诗。北宋的歌行类乐府,以田锡、梅尧臣、欧阳修、张方平、孔仲武、苏轼六人之作最具代表性,而周紫芝、陆游、汪元量三人,则是南宋歌行类乐府史上的三大家。鲜明的时代特征,诗题新旧互关、形式多样,诗歌体式的律绝化,是宋代歌行类乐府所呈现出来的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乐府诗的音乐内质是本诗体的根本特征。特别是李白的乐府诗,无论从他的创作,还是历代评论家对其乐府诗的评价都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诗体的本源艺术风貌的关注,以及他的诗作所具备的曲辞特征。本文试从音乐曲辞的角度立论,探讨李白乐府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曲辞范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新变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诗歌翻译则是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翻译理论界,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可行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李白《送友人》的英译本,从翻译标准多元化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8.
李白在“蜀道难”同题乐府中抒发过“蜀道难”的浩叹,杜甫因其亲历过艰险的蜀道而留下了细腻、真切地描写“蜀道难”的诗篇,各自诗作中流露出了不同的创作心态,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也差异鲜明,展现出两位诗人独具个性的主体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李白、陆游创作的同题拟古乐府《关山月》为例,探讨了拟古乐府在唐宋时期的发展。认为李作与陆作,在主题上分别实现了对《关山月》旧有主题的深化和异化;风格则一明朗,一沉雄,反映了盛唐与南宋迥然不同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能博采众长、自辟宇宙的诗人 ,李商隐非常善于学习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本文从他的拟作乐府入手 ,着重从“对乐府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李贺诗歌的借鉴、对南北朝乐府善于言情的学习以及对古乐府诸般艺术手法的承传、发展和对乐府古辞的融铸、化用”等五个方面着眼 ,分析了在形成他独特诗歌风格过程中 ,乐府诗所起的点点滴滴的渗入与融汇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强调"纵的继承",李白诗歌是其重要的取法对象,而余氏向李白致敬的代表作是《寻李白》、《戏李白》、《念李白》(论文称之为"李白三部曲"),因此先运用修辞学"引用格"知识,地毯式地分析"李白三部曲"对李白诗歌的引用情形,其次运用意象学知识,以"典故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究出"李白三部曲"对于李白诗歌不仅有所继承,更有所开创,其中探讨"复合意象"和"主意象"时,还辅助运用了章法学、文法学知识。从这样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李白三部曲"从古典中镕铸现代文学的新生命,这才是"纵的继承"的真正精神,"李白三部曲"可说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示范。  相似文献   

12.
词的起原     
长短句的词起於何时呢?是怎样起来的呢?对於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长短句的词起於中唐,至早不得过西历第八世纪的晚年。旧说相传,都以为李白是长短句的创始者。那是不可靠的传说。尊前集收李白的词一二首,全唐诗收一四首,其中多有很晚的作品。长短句的忆秦娥,菩萨蛮,清平乐皆是後人混入的作品;据杜阳杂编及唐音癸签,菩萨蛮曲调作於大中初年(约八五○),李白如何能填此调呢?乐府诗集遍载李白的乐府歌辞,并收中唐的调笑,忆江市诸词,而独不收忆秦娥诸词,这是很强的证据。并且以时代考之,中唐以前,确无这种长短句的词。我们细考乐府诗集所收初…  相似文献   

13.
(上接 2 0 0 0 0年第 1期 )四、萧蒂岩诗歌与李白诗歌的形式比较李白的诗出自乐府形式 ,讲究押韵 ,便于歌唱 ,但有时不拘一格 ,三个字的 ,十多个字的按诗情喷发。整体看 ,李白诗的古风、律诗以及七言五言的多 ,并有严格的规定性。如平起式七言律诗《上李邕》就是基本按如下格式来写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而仄起式的七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则按另一规格来写 (略 )。纵观李白的诗 ,变幻无穷 ,不拘一格 ,长的三四百言 ,短的…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诗人,他是继战国屈原、庄子之后,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又一典型代表。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在他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既有昂扬奋发的济世报国情感,也不乏寄情山水,躲避世情的消极情愫。何以会出现如此反差?当我们了解到诗人所处时代,就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李白以出色的诗歌闻名于世,华裔新移民作家哈金从"边缘人"的视角,探讨了李白的人生际遇与诗歌特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以"他者"的眼光探究了李白的新观念。两位学者从人物形象、诗歌形象入手,在西方塑造了李白浪漫潇洒、特立独行的形象。细致分析二者对李白形象的差异描写、研读二者译介的李白诗歌,可以指出作者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写作视角在李白西方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灿烂辉煌的唐诗星空里,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气象万千的中国诗歌长廊里,李白无疑是最精彩的一道风景;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学长河里,李白无疑是最强劲的一道波浪.李白,这位千年诗仙,挟带着盛唐的泱泱气象,饱含着中国的煌煌气魄,高扬着民族的赫赫气度,走过了宋元,走过了明清,一直走到了近代、现代和当代;走出了中国,走出了亚洲,融入了世界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所拥有的读者为最多。唐人七绝的高手甚多,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李白、王昌龄、李益、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处于中唐的刘禹锡,其七绝创作在题材和表现方法方面,对盛唐李白、王昌龄等既有继承,更有突破,形成独特风貌,从而也确立了很高的历史地位。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刘禹锡在七绝方面的贡献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诗歌繁荣的时代,也是小说兴盛的时代.唐人小说中不乏记述演绎当代诗人之事的作品,其中以李白为主人公或涉及李白的故事有三十则左右.这些小说从生平经历、才艺诗情、声名影响等多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白形象,对于扩大李白诗歌的传播、增进读者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深入认知、考订相关事实、拓展李白研究及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立冬 《科技信息》2012,(34):230+237-230,237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他们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通过选取李、杜二人的典型诗歌作品,从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层面,对李、杜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辨析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名句,为后人们千古传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这颗围绕着地球运转的无生命的行星曾激起了许多文人骚客的感慨,并写下了万千诗句,而在所有歌咏月亮的诗词中,又数李白对月亮的歌咏最为精彩。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由强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他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无拘无束。他的作品与别人不同,别人的作品也很难与他的作品相混,对月亮的咏叹便是这样。在李白的诗词中,月亮总是被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