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英甲 《科技潮》2000,(6):49-51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天文观测精度有所提高,但始终没有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在天文学家中,“我们仍然孤独”的“绝望感”开始蔓延。也有过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报告,但拭目再看却一无所获,这种发现被否定了。199s年秋季,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马约尔和凯洛兹宣布,他们在距离太阳系50光年的飞马座51号星周围发现了行星!为数不少的天文学家对此不以为然,况且根据他们的报告,那个质量相当于木星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世界》2013,(2):32-33
到现在为止,都发现了哪些类型的行星了呢?右图显示的是截止到2012年9月10日,已确认发现了的837颗系外行星,以及太阳系的行星。图中纵轴是行星的质量,横轴是到主星的距离。大部分行星都集中在坐标系的左上部分,而在地球附近的位置分布的则很少。也就是说,比起地球来,大部分的行星的质量更大,距离其主星也更远。为什么会这样呢?行星本身不发光,用望远镜难以直接观测到。所以,到现在为止发现的系外行星,几乎都是通过间接的手段探测到的。比如行星挡在主星的前面,或者主星在行星的引力的影响下发生摆动等——总之,是观测"恒星的变化"得来的。行星质量越大、离主星距离越近,对主星的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3月6日,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和赫特福德大学的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技术评论文章称:"格利泽581d(Gliese 581d)"是太阳系外首个确认的宜居行星。"格利泽581d"是一颗系外行星,也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第一个位于宜居带中的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其绕行位于天秤座的红矮星"格利泽581",距离地球约22光年,其质量为地球质量的3倍(如下图)。  相似文献   

4.
《科学世界》2013,(2):28-29
围绕着太阳以外的恒星进行公转的行星,就是"系外行星"。最早发现系外行星是在1 995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人们发现的系外行星超过了500颗,但都是一些非常巨大且很难想象上面会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就在这时,用于搜寻系外行星的美国宇航局(NASA)的天文卫星"开普勒"登上了舞台。在16个月的观测中,它竟然发现了2321个疑似行星的候选天体,也即"行星候选体"。更让人惊叹的是,其中还有很多颗是像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的小型"岩石行星"。那么,其中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存在吗?这里面说的"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是指"围绕着类似太阳这样的恒  相似文献   

5.
居敬 《少儿科技》2014,(4):10-11
<正>地球,可不是"独生子"。与地球"长"得像的行星有许多,有的在太阳系内,有的在太阳系外,天文学家预测银河系里的地球的"兄弟"可能有88亿个。如,科学家新近发现的系外行星"开普勒-78b",体积约为地球的1.2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7倍,平均密度据推算为每立方厘米5.3至5.57克(地球平均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5.5克),与地球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6.
系外行星大气光谱可以探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是研究行星宜居性的关键证据,也是回答是否存在第二个“地球”等科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系外行星的光谱探测对探测设备要求极高,需要大型望远镜和高精度的光谱设备,国内高校现有条件和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时的观测实践需求.考虑到天文观测实验教学是天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天文观测和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的理解和认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虚拟仿真实验,将原理学习与观测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指导观测,观测反馈理论”的模式.该实验设计了三个环节:行星大气光谱特征、行星大气透射光谱观测和光谱数据分析.从理论学习到观测实践再到数据分析,涵盖了包括行星反射和透射光谱、行星大气吸收原理、观测窗口估计、信噪比估计等众多光谱及其数据处理的核心知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科技》2012,(8):24-24
美国航天局7月18日宣布,天文学家利用该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大小只有地球三分之二的太阳系外行星。这颗行星名为UCF-1.01,距地球约33光年,表面温度非常高,可能是与太阳系距离最近的小于地球的系外行星。相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28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使用了两幅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来装饰它的封面。此前已经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已经多达300多颗,不能算少,但是,它们全都是天文学家所认定的系外行星的“影子”。捕捉到系外行星的真实图像,这还是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太阳系外行星,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寻找第二个太阳系当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星冲日     
詹想 《科学世界》2013,(4):90-91
土星,是太阳系中排名第二的大行星。肉眼看去,它就是一个与恒星差不多的亮点,而在天文望远镜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土星本体的视圆面,和那贵妇帽檐般的明亮光环。土星的光环是太阳系行星的光环中最明显的,它是由无数的石块、冰晶聚集而成的。4月28日土星冲日。只有地外行星(公转轨道在地球之外的太阳系行星)才有"冲日"这个概念。当太阳、地球和地外行星的位置差不多能连成一条直线、而地球在中间时,就叫该行星"冲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天外钻石!欧洲黑洞吞噬中子星美国科学家分析认为,在至今已发现的100多个太阳系外行星中,有一些是由富含碳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这些行星上很可能存在着厚达以公里计的钻石层。研究证明,太阳系外这些由碳组成的行星,表面上可能覆盖着一层硬壳,下面是非常纯净的碳,在行星的深处,强大压力将碳压成硬度极高的钻石。天文学家们日前首次观测到了黑洞吞噬中子星的罕见天象。他们认为,正是这一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导致了GRB050724伽马辐射源的短暂出现。2005年夏季,Swift空间望远镜首先观测到了GRB050724发射出的伽马射…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2011,(11):56-71
我们居住的太阳系,不仅有太阳和行星,还有行星所携带的卫星,以及冥王星等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其他重要成员。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经过大约7年的太空之旅,采集到了小行星的物质样品并返回地球。这项探测任务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探测小行星有可能找到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线索。本文专门介绍通常被太阳和行星这样的主角掩盖了其重要性的、作为太阳系次要角色的卫星和小行星。  相似文献   

12.
“地球观测系统”中的两颗重要卫星——“云卫星”(CloudSat)和“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CALIPSO),经过多次推迟,终于在2006年4月28日由一枚德尔他2号火箭发射升空,加强了日益庞大的“地球观测系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自1995年以来,科学家利用各种探测器,发现了100多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这些地外行星大多为气态行星。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4月19日,美国航天局(NASA)的苔丝卫星(TESS,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升空,接过了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的使命,开始对全天亮星的系外行星进行搜寻。寻找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称为系外行星,exoplanet)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在这茫茫宇宙中,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地球,真有那么特殊吗?宇宙中是否存在着类似人类  相似文献   

15.
《广西科学》2006,13(3):183-183
美国天文科学家提出新的行星定义。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两点: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km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科学家们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相似文献   

16.
《创新科技》2012,(1):31
<正>"除地球之外,其他行星上是否还有生命?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项目组胡义博士说,为了寻找更多的系外行星系统,需要更多地进行持续性天文观测。通过南极巡天望远镜的观测,可帮助我们实现研究银河系结构、近邻星系的距离等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知     
科学家发现最像地球的行星最近,由法国等12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引力微透镜技术,探测到一颗新的太阳系外行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质量最小、最像地球的行星。它的质量是地球的5.5倍。这一发现是寻找支持生命的系外类地行星的一项重大突破。这颗行星位于人马座,距地  相似文献   

18.
<正>欧洲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的太阳系外星系,距离地球约127光年,其可能包含有7颗行星。如被证实,这将是迄今发现的行星数量最多的类太阳系,此前还没有哪颗恒星像太阳一样有这么多行星。此次发现也意味着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的类太阳系。该新星系的母星HD10180位于水蛇座,距离地球127光年。由克里斯托夫·洛维  相似文献   

19.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自古以来,人们只能凭裸眼观察来了解天体现象;16世纪初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开启了望远镜观测时代.观测波段逐渐覆盖了γ射线、X射线乃至可见光、红外和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波谱,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也得以逐渐深化.人类对太阳系的探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从探测月球开始,逐渐发展到对地球邻近行星(火星与金星)、其他行星、各类小天体以及太阳和行星际空间太阳风的探测.人类的空问探测,由近至远,由易到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实现了对太阳系各层次天体和太阳系空间的253次探测.  相似文献   

20.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升空。此后,法国、日本、中国和英国等纷纷发射各自的卫星。据统计,现在人类已研制和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4800多颗,人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开发太空高远位置资源。显而易见,用人造卫星观测天体能不受大气层的阻挡,接收来自天体的全部电磁波辐射,实现全波段天文观测。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快,一天能绕地球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