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初步确定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有56种,隶属于20科41属,其中菊科的种类最多,有13种,其次是苋科和蝶形花科,分别有6种、5种.从来源看,有35种来源于美洲,其他种来源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人侵植物中有杂草54种。包括2种被列为我国的检疫杂草。即豚草和毒麦.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特别是一些有毒或恶性杂草的侵入与蔓延.已对省内部分地区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对其传人途径、主要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也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4年,在对上海佘山地区的植被调查中发现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当时该物种未形成群落,只为个体的零星分布.但在2006年的追踪调查中,三裂叶豚草已于林缘、路边等形成面积达数十平方米的群落,并完成生长、开花、结实整个生活史,同时有继续蔓延、扩张的趋势,这也是首次在上海发现三裂叶豚草成群落分布.被称作世界性公害植物之一的三裂叶豚草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加拿大,在世界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降低农业产量,并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通过对三裂叶豚草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构以及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其发展动态变化进行预测,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适时措施,对该物种实施监控.  相似文献   

3.
2004年,在对上海佘山地区的植被调查中发现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当时该物种未形成群落,只为个体的零星分布.但在2006年的追踪调查中,三裂叶豚草已于林缘、路边等形成面积达数十平方米的群落,并完成生长、开花、结实整个生活史,同时有继续蔓延、扩张的趋势,这也是首次在上海发现三裂叶豚草成群落分布.被称作世界性公害植物之一的三裂叶豚草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加拿大,在世界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降低农业产量,并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通过对三裂叶豚草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构以及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其发展动态变化进行预测,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适时措施,对该物种实施监控.  相似文献   

4.
美洲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风险分析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IPPC)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进行 ,从地理和管理标准、定殖和定殖后扩散的可能性、经济影响评估和传入的可能性及风险管理措施等 6个方面对美洲豚草进行了风险评估 ,尤其是采用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其在我国的气候适生性和多指标综合评价定量分析 ,结果证实了美洲豚草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和管理标准 ,在中国广泛定殖的可能性、定殖后扩散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影响和进入的可能性都很大 ,从而美洲豚草随从疫区进口的原粮、饲料粮、种子、植物及其产品和贸易的运输工具携带和混杂传入我国的风险值极高。因此 ,将美洲豚草列为禁止输入的危险性有害生物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盐渍土地基对基础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强的腐蚀和粉化作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一直是盐渍土地区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外学者在盐渍土地区展开的相关研究,围绕盐渍土中的氯盐、硫酸盐和复合盐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研究成果,总结出硫酸盐渍土和氯盐渍土的腐蚀化学机理、氯离子进入钢筋混凝土的方式、氯盐的临界浓度以及氯盐的侵入传输模型和复合盐离子腐蚀机理。目前,关于氯盐盐渍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效应、侵入模型、腐蚀化学机理等研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结合盐渍土地区的工程实践,对研究成果进行工程时效性验证;硫酸盐渍土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腐蚀研究尚处于腐蚀机理研究阶段,硫酸盐渍土地区中水泥类型、混凝土类型和骨料矿物成分等的腐蚀效应、侵入方式和腐蚀破坏模型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豚草生态学特性及生防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综述了豚草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论述了豚草的生态学特性及其危害,确立了生物防除豚草应采取的综合措施。其中,以经济植物替代豚草的生态防除措施最具优越性,即可有效地控制豚草的生长和扩散,消除豚草花粉病和豚草对农作物的威胁,又具美好环境,保持水土,无化学防除二次污染等多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陈贤兴 《河南科学》2004,22(1):73-75
研究了草甘膦(Glyphosate)、农达(Roundup)、二甲四氯(MCPA-Na)、百草枯(Paraquat)对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的防除效果,并运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二甲四氯和百草枯混用对豚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草甘膦、农达、百草枯对豚草的防除有较好的效果,而百草枯和二甲四氯混用对豚草的防除效果最佳,其交互作用,经方差检验表现为差异显著,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南麂岛豚草生物学特性及防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三年来对南麂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确定了防除豚草的适期和除草剂;采用综合防除豚草新技术,结果显示豚草已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9.
皇岗口岸首次截获两种危险性豚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皇岗动检局先后从美国进口的亚麻籽中检出豚草(Ambrosia artemisifolia L.)一批,从加拿大进口的大豆中检出三裂叶豚草(A. trifida L.)和豚草各一批,这是皇岗口岸首次截获的两种危险性豚草。现将两种豚草的主要鉴定特征、生物学特性、防除方法、危害性简述如下: 1、主要鉴定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泥浆滤液侵入深度是测井评价泥浆污染储层程度与准确认识储层评价参数精度的基础参数,传统获得该参数的方法多样,但适用性不够且时效性差。基于地层取样技术,利用泵抽取样过程中时间和电导率曲线的动态关系,可大体把泵抽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据此可有效确定地层流体突破时间和稳定时间。结合宏观地层模型、储层物性和泵抽参数等因素,建立侵入深度体积模型,实现了定量计算泥浆滤液的侵入深度。分析了地层岩性物性、流体物性、仪器参数和储层污染程度等关键因素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新方法较传统的数值模拟方法,时效性更高,可靠性更强。该方法在海上数十口探井进行了应用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现场作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中国的风险,从豚草属杂草起源分布与种类、风险分析的途径、程序、地理和管理标准,及其定殖可能性、扩散的可能性分析、潜在的经济重要性分析等风险分析标准,探讨了豚草属杂草的风险分析方法,提出了豚草属杂草风险管理的备选方案,为检疫性杂草的风险分析与其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毛茛科菊科植物某些种分布的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吉林省毛茛科和菊科植物分布新记录,共3种,它们是:硬叶水毛茛(Ranunculus foemniculaceus Gilib.),三裂叶豚草(Ambrosa trifida L.),菊叶豚草(Ambrosa artemisifolia L.)/  相似文献   

13.
枫杨林下八种主要植物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枫杨林下的8种主要植物对钉螺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木贼(EquisetumhiemaleL.)益母草(LeonurusheterophyllusSweet.)豚草(AmbrosiaartenisiifoliaL.)香薷(Elsotziaciliata(Thunb)Hyland.)等植物下钉螺分布较少,水芹(Oenanthejavanica),鸡矢藤(Paederiascandens)和  相似文献   

14.
豚草属杂草的研究概况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豚草属杂草的植物学特征、分布情况、危害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现状的研究 ,发现在豚草属 4 0种的杂草的种类中 ,约有 15种是有毒或有害的杂草 ,其中有些是北美和欧洲花粉病主要致病源 ,有些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杂草 ,还有一些是环境污染源 ;同时 ,针对有毒或有害的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提出了豚草属主要杂草的防治措施 ,为口岸检疫防治提供了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平茬萌蘖是中国沙棘种群更新的有效方式,但其中的生态学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以 "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及"样地编年序列法"原理为依据、以生物量投资与分配为指标,探讨了中国沙棘平茬更新的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① 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积累过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可分为慢、快、慢3个阶段,但构件之间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具有明显差异;② 通过构件之间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调节,中国沙棘实现了平茬后的萌蘖更新,尤其是萌蘖根的生物量投资具有"前置效应"和"主导效应";③ 地上与地下构件的生物量分配具有互补效应,即地下分配比例大时则地上分配比例小.因此,种群实施萌蘖更新过程中,必须在繁殖与生长之间做出权衡.  相似文献   

16.
以沙棘人工林为材料,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据,以子株种群密度表示子株出生与存活能力,对其种群密度、生物量、年龄结构、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与分配的时间动态规律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种群年龄增大,子株个体数量占种群个体总数量的比例由0提高到95.5%,子株种群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趋势; 克隆种群年龄结构随子株种群密度的改变,从增长型(稳定型)演变为衰退型再演变为增长型。然而,子株种群密度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种群恢复过程中,生物量投入与分配的回升相对于子株种群密度回升具有前置效应。因此,种群通过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与分配格局调节制约子株的出生或存活从而改变子株种群密度,而子株种群密度变动过程决定克隆种群密度消长、年龄结构演变规律。根据沙棘克隆种群密度消长规律、年龄结构演变规律及其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分配调节的内在联系,可将中国沙棘人工种群动态分为3个阶段:克隆生长旺盛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增大而上升,克隆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稳定型); 克隆生长衰退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增大而下降,克隆种群密度随之下降,年龄结构从增长型(稳定型)演变为衰退型; 克隆生长恢复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大而回升,克隆种群密度随之回升,种群年龄结构从衰退经过恢复又演变为增长型。  相似文献   

17.
淡竹叶种群生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淡竹叶种群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淡竹叶种群的有性生殖配置比例较低;尽管淡竹叶种群的生物量配置格局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不同环境条件下其生殖配置比例并无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表明淡竹叶种群生物量生殖配置是淡竹叶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其配置格局反映了该物种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