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沉积环境和珊瑚礁的特征,分别对两种礁体进行了沉积相带的划分和建造过程的对比研究.分析表明:扁平村珊瑚礁中充填了大量的蜓、海百合茎和腕足碎屑等附礁生物组分,而现在珊瑚礁中的充填物大都以珊瑚碎屑为主;两种礁体虽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但具有类似的沉积相带分布和礁体形成过程,这与礁群落的盛衰状况密不可分.与晚石炭世的四射珊瑚相比,现代六射珊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现代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也更加曲折.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2020,(4)
正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众多海洋生物。作为珊瑚的自然天敌,长棘海星捕食珊瑚的行为对珊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法螺可捕食长棘海星,可保护面临危机的珊瑚。珊瑚从广义上讲是珊瑚虫及其分泌的碳酸钙骨骼的组合体,狭义上讲就是珊瑚虫,是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的一类动物。珊瑚的碳酸钙骨骼不断堆积形成了珊瑚礁,由于颜色多样、形状各异,使珊瑚礁呈现出五彩斑斓、摇曳多变的姿态,把海底营造得美轮美奂,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环境单因子改变对造礁珊瑚的影响.珊瑚礁发育受海平面控制,形成与海平面动荡相适应的功能骨架.大气CO2浓度升高易引起海水CO23-浓度下降,降低CaCO3各种矿物(文石、方解石等)饱和度,减缓造礁珊瑚石灰化过程,对珊瑚礁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文石海的高x(Mg)/x(Ca)值不利于古代低镁方解石质四射珊瑚的生长,而对现代文石质的六射珊瑚有利.富营养化水体易诱发共生藻游离出珊瑚宿主,造成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你也许体验过高山峻岭的巍峨挺拔,目睹过广袤草原的辽阔苍翠,感受过奇丽戈壁的壑岩浩瀚,见识过茂密森林的郁郁葱葱……然而,你若走向深蓝色的海洋,便可看到一个令人惊叹的多彩世界——珊瑚礁,她的神秘与绚烂一定会让你感慨万千. 珊瑚是个统称,包括腔肠动物门的珊瑚虫纲和水螅虫纲中的多种海洋动物.珊瑚虫是海洋生物中进化水平较低的腔肠动物,或称为刺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8个或8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并结合成一个形状像树枝的群体.珊瑚通常包括柳珊瑚、软珊瑚以及石珊瑚等,我们经常见到的宝石级珊瑚——红珊瑚,其实就是一类柳珊瑚.根据生长环境和特点,石珊瑚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两类.  相似文献   

5.
“海洋博士,造礁珊瑚和虫黄藻携手创业,这佯造啊造啊,岂不是有一天要把大海全填平了?”不会不会,别看珊瑚虫低等,可娇贵了,要是不能满足它生长的三个条件,哼,它宁肯死(其实是不得不死)! 水温要适宜:水温在23℃-28℃之间是最适  相似文献   

6.
海神的花园     
左:夜幕下的珊瑚虫美丽非凡———珊瑚虫从石灰质的花萼中伸展开来,用触角捕食浮游生物,绽放出彩虹般的七色光芒。紫红的、褐色的、雪白的、翠绿的、淡蓝的珊瑚就像美丽的鲜花,是腔肠动物门中的食肉目,借助于长满刺细胞的触手捕食各种幼小的生物。并不是所有的珊瑚虫都能形成珊瑚礁。主要的“珊瑚礁建设者”是形态各异而奇特的石珊瑚。属这一类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群体多呈葵状、球状、片状、团状,还有的呈树状和漏斗状。圆形的石珊瑚非同一般,它被叫做“脑绦虫”(见右图),有时能形成很大的一片。它的表面很像人脑,有许多弯弯曲曲的“脑沟”。…  相似文献   

7.
珊瑚礁素有“海洋热带雨林”的美称。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底也出现了“沙漠化”现象。珊瑚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急需保护。珊瑚是一种海生底栖动物,与海葵、水母等同属腔肠动物门。珊瑚的个体,称为珊瑚虫。珊瑚大多生活在22℃以上的温暖海洋中,  相似文献   

8.
珊瑚礁和珊瑚岛大多数极其密集地分布于南纬23度到北纬23度之间,有的座落于大陆沿岸水域,多数分布于浩瀚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中.然而在同一纬度范围内却有大片的海洋连珊瑚的影子都看不见,而个别海域超过23度仍有珊瑚礁分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珊瑚礁的建造者——珊瑚虫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珊瑚虫是海洋动物中最为娇气的一类低等的腔肠动物,要求热带海域,水温不低于18℃,不高  相似文献   

9.
2017年4月采用水下录像方式对西沙赵述岛潟湖内外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密度和种类相似度以及造礁珊瑚覆盖率进行评估.共鉴定珊瑚礁鱼类58种,隶属于1纲3目18科37属,其中鲈形目占绝对优势,共55种,占总种类数的94.83%.潟湖内外的珊瑚礁鱼类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且潟湖内(1.712 3±0.273 2尾/m2)高于潟湖外(0.655 1±0.029 3尾/m2).胸斑眶锯雀鲷(Stegastes fasciolatus)、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宅泥鱼(Dascyllus aruanus)和栉齿刺尾鱼(Ctenochaetus striatus)为西沙赵述岛的主要鱼类,前3种主要分布在潟湖内,而栉齿刺尾鱼主要分布在潟湖外.潟湖内外珊瑚礁鱼类的种类相似性系数为0.29,属于中等不相似.潟湖内外的造礁珊瑚覆盖率分别为(7.98±9.91)%和(12.35±6.21)%,不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区内珊瑚礁鱼类以小型种类为主,珊瑚礁鱼类中食用价值高的石斑鱼科和鹦嘴鱼科的鱼类密度均不高,这可能与日渐退化的珊瑚礁生态功能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0.
如将珊瑚虫群体放入被茜素红-C粉饰的活水水族箱内,在珊瑚虫继续生长的同时,从水中夺取染料,并将它贮存在骨质中。经过二天,珊瑚虫石灰质盘边缘骨骼生长强烈部分变成鲜红色。但被直射光照射下,在选定的方向可限制它的生长,因此能以实验者的意志用来“塑造”珊瑚虫群体的形态。这在自然界中是经常见到的事实,即同一种珊瑚虫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大家知道,造礁群体珊瑚虫在自己的体  相似文献   

11.
虫黄藻是谁?它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成百上千寄居在珊瑚虫体内。要是没有虫董藻提供营养,珊瑚虫根本活不下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更别谈造礁的宏图大志了。不过,珊瑚虫也并不是完全地索取,它给虫黄藻生存的空间,还替它遮挡紫外线。紫外线太强可是会要了虫黄藻的命。它们这种关系就叫“共生”,互利互惠,彼此依存。  相似文献   

12.
石炭纪生物绝灭事件对造礁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前石炭纪造礁群落演伦化程的研究,以及石炭纪造礁群落更替的事实,认为石炭纪时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绝灭事件,它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石炭纪造礁群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遍布全球的刺毛类-珊瑚群落的突然消失是这一事件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下期预告     
《大自然》2020,(3)
正美丽的珊瑚礁是以造礁石珊瑚的骨架为主,经其他钙化生物产生的碳酸钙不断累积而成的,多分布在温暖清澈的热带海域,即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纬约30°之间。造礁石珊瑚、底栖动物、鱼类和大型藻类等生物共同组成了结构复杂、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地球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衡、水质污染和生境破坏导致我国珊瑚礁退化严重。面对严峻的现状,我国海洋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2020,(4)
正珊瑚礁绚丽多彩、物种多样,被人们誉为美丽的"海底花园"。我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然而,如此炫丽的珊瑚礁正面临热白化与水质污染等众多环境问题。珊瑚礁是以造礁石珊瑚的骨架为主,由其他钙化生物产生的碳酸钙不断累积而成的。目前,人们能够见到的珊瑚礁多见于温暖清澈的热带海域,即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纬约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全球的造礁石珊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加勒比海这两大区系中,分别约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90%和7.6%,其中东南亚约占32.3%,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约占40.8%。  相似文献   

15.
当你乘飞机越过澳大利亚东北沿海上空时,你或许会发现海面上有一条长长的白浪带,那就是海涛拍打着遐迩闻名的大堡礁所形成的美丽的雪浪花。大堡礁南北连绵2,100余公里,平均宽约65公里,低潮时水上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由于终年受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那里的平均水温在摄氏20度以上,加之水浅,特别适宜珊瑚的繁衍。大堡礁是一座珊瑚礁,主要是由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和藻类、贝壳等海生物的石灰质构成的。珊瑚虫从深度不超过55米的海底长出海面,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死亡,其堆积如山的石灰质残骸就形成了礁石。据说,大堡礁的珊瑚礁多达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2020,(4)
正珊瑚礁常见于赤道两侧,即南、北纬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全球的造礁石珊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加勒比海两大区系中,分别约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90%和7.6%。我国的珊瑚已记录有763种,约占全球总种数的30%。珊瑚礁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栖息地、索饵场、产卵场和繁殖场,是热带海洋生物的幸福家园,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认识石炭纪晚期生物礁的生物和环境因素对礁体发育的影响,通过礁群落生态和栖息环境两个方面,对贵州、广西石炭纪晚期造礁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生物因素对礁群落发育的影响、礁体发育背景和礁体建造规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贵州猴场地区造礁生物群落中关键种优势地位明显,造礁生物生长迅速、统殖能力强,礁体规模大使得生物礁发育较成熟;广西浪平地区点礁中没有明显的关键种和优势种,造礁生物生态特点不突出、造礁能力弱,滩相环境影响显著和礁体规模偏小是其礁体发育差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南海珊瑚岛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特色海洋和渔业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的保障。砗磲是珊瑚岛礁的构成物种,具有优良的造礁、固礁护礁功能,并为其它岛礁生物提供栖息地、繁育和庇护场所;近二十多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下,砗磲及珊瑚等岛礁生物资源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其岛礁生态牧场天然参与者和构建者的功能受损明显。我们突破砗磲幼虫虫黄藻植入难点和变态率极低的瓶颈问题,率先在海南成功研发了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中培技术,并进行了放流增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和今后砗磲及珊瑚等生物资源情况依然严峻,期望今后开展更系统、科学、更大规模的基于砗磲、珊瑚及其它重要礁栖生物的放流增殖与生态牧场构建,全面恢复南海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推动南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涠洲岛珊瑚礁最早形成于约7 000年前的末次海侵,是中国大陆沿海成礁珊瑚分布最北缘的典型边缘珊瑚礁(Marginal Coral Reefs),与区域内其他珊瑚礁缺少生态关联,其特征不同于热带珊瑚礁,即块状珊瑚占优势。20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持续退化,枝状珊瑚大量死亡,石珊瑚盖度急剧降低,反映珊瑚礁良好状况的指标生物如鹦嘴鱼、蝴蝶鱼等的数量大幅减少。近10年来,珊瑚虽未出现异常死亡现象,但珊瑚自然修复不明显,表明珊瑚补充不足。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缺乏,显示珊瑚礁恢复力不足。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建立,体现了保护涠洲岛珊瑚礁的政治意愿。只有恢复鹦嘴鱼等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数量,才能恢复和增强珊瑚礁固有恢复力,进而促进涠洲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人为修复可采取移植珊瑚断枝的方式,并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增益为目标,构建能应对人为干预且能持续演化的珊瑚礁。  相似文献   

20.
贵州布寨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独山组的鸡泡段和鸡窝寨段,大部分是骨架礁,主要由层孔虫和床板珊瑚构成。部分是障积礁,主要由枝状床板珊瑚和藻类构成。在礁组合中可识别出4个生物群落和一个生物组合,各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发育于各自互不相同的环境。根据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的生态分析及与邻区礁组合的生物群落对比,认为布寨礁发育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浅海,海水的温度、含盐度、清洁度、深度和水动力条件都比较适合造礁生物生长。图2,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