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玉红  张俏丽 《甘肃科技》2014,(11):48-49,45
利用嘉峪关地震台2008年至2013年记录的2880个地震的面波资料,采用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相同的面波震级公式,研究了嘉峪关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嘉峪关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与震中距离存在一定的关系,在10~1300范围内嘉峪关地震台的面波震级由偏小0.3,逐渐变化到偏大,200以后偏大0.2~0.3;在1300~1800范围内偏大0.2。  相似文献   

2.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和数值模拟,研究震源参数对面波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矩震级相同的情况下,地震破裂持续的时间越短,面波震级就越高,反之亦然。影响地震持续时间的震源参数包括子断层破裂持续时间、破裂速度和破裂长度。若地震矩不变,子断层破裂持续时间和破裂长度与面波震级负相关,破裂速度与面波震级正相关。中国大陆测定的面波震级多数情况下显著高于矩震级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中国大陆发生的强震多为板内地震,由于应力降偏大,破裂持续时间和断层长度可能偏短;二是相对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Ms(20),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系统性地偏大。  相似文献   

3.
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震级修订是世界各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参数测定工作的常规工作的一个环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速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中心(NEIC)速报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地震后翌日,我们由"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至少为4.4×1021N·m。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面波震级"7.8级,"矩震级"7.6级)大得多。汶川地震的"矩震级"(7.9级)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大0.3级,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3倍!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km,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km)的3倍多。汶川地震的震级大、断层长,从震源特性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导了矿山地震震级极值的冈贝尔I型分布,给出了其参数确定方法.在简要介绍老虎台矿矿山地震活动的构造及物理背景后,将震级极值分布应用于老虎台矿月最大震级的概率预测实践.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预测的月最大震级概率分布与实际记录的矿震月最大震级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数字地震观测报告中用程序计算体波与面波震级的方法,达到准确计算mb、mB、MS等震级,同时减少工作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美国历史上的地震记录,按照中国场地类型划分标准,把487条水平向的地震记录按照不同的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别进行划分,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峰值加速度PGA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场地条件对其影响非常大,在震级不同、震中矩不同时变化规律不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两水平方向的PGA差别较大,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矿山微震的振动周期和振动周期与震级的关系,通过微震激振模型的建立,推导出顶板离层微震发生的振动周期与断裂尺度的关系,振动周期与岩体的物理密度和弹性模量有关,同时决定于裂纹的尺度和约束条件.根据矿山微震不同于地震的特点,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建立了振幅计算近震震级ML、持续时间计算震级Md,特别是通过微震振源激振模型推导出了周期计算震级MT的公式,这三种方法都是测定微震震级大小的标度,由于周期计算的震级不受距离衰减、吸收衰减及微震波辐射方向性的影响,对记录限幅的情况颇为有效,所以在微震震级测定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算芦山地震周边20个CORS站的10 Hz数据,分析震时地表形变特征,探索水平位移峰值衰减规律并反演面波震级。结果表明:所有测站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震动,震动位移均为厘米级,震中距较小的QLAI、SCTQ和YAAN站受地震影响最大,水平位移峰值在50 mm左右,其他测站水平位移峰值在18~28 mm范围内。高频GPS测定的水平位移峰值与震中距呈指数关系衰减。利用Gutenberg经验回归公式反演面波震级,结果为6.78,所用最短时间为震后142 s。  相似文献   

9.
史继平 《甘肃科技》2016,(18):55-57
通过对静宁台RZB型钻孔分量应变观测的连续率、完整率、M_2波振幅因子和相对中误差、自检内精度等方面的分析得知:静宁台RZB型钻孔分量应变观测的仪器运行情况良好,观测资料的完整率在99%以上;M_2波振幅因子相对稳定,变化范围在0.05以内;相对中误差均小于0.1;自检内精度小于0.2的和大于0.2的各占一半,最大的不超过0.32。均符合形变学科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求解Toda晶格方程,在理论上解决了同振幅反方向运动的孤立波在碰撞过程中的最大振幅问题。结果表明:两孤立波叠加后的振幅不等于原来二孤立波振幅之和。  相似文献   

11.
运用Duda等提出的谱震级测定公式,结合云南区域数字台网宽频带记录资料测定了发生在网内的中强震(4.0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了Andes(30.3°S,70.7°W)流星雷达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21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间层和低热层(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简称MLT)区域水平背景风场,周日潮汐以及周日潮汐与行星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与模式结果进行了比较。多年观测结果表明,在80-100 km高度,月平均经向风场在5-8月份是南向风,在10-2月份是北向风,其变化范围在-11 m?s^(-1)到13 m?s^(-1)间,明显比HWM-07模式计算的月平均值-4 m?s^(-1)到6 m?s^(-1)范围大;观测的月平均纬向风场全年主要以东向风为主,只有少数月份的少数高度为西向风,风速范围为-14 m?s^(-1)到32 m?s^(-1),比模式计算的月平均值-20 m?s^(-1)到37 m?s^(-1)变化范围略小。观测和GSWM-00模式给出的周日潮汐月平均振幅时空分布都呈现双峰结构,观测的最大峰值出现在3月份,经向和纬向分量月平均振幅峰值分别为51 m?s^(-1) 和44 m?s^(-1),次峰出现在9月份,经向和纬向分量月平均振幅次峰值分别为40 m?s^(-1) 和37 m?s^(-1)。模式计算的经向和纬向月平均振幅峰值约为观测值的2倍,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比观测值晚1-2个月。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模式对南半球月平均风场和周日潮汐的描述,与实际观测值间存在明显差异,还需要加强对南半球的观测研究,来不断提高和完善目前的模式。此外,我们的研究显示,在MLT区域,由于周日潮汐和行星波都比较强,周日潮汐能与不同周期的行星波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谱成分,从而导致潮汐发生短期变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实际地震记录中一次波和多次波信号分布的非高斯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CA瞬时混合模型的多次波消减算法.与目前基于两个观测信号恢复两个源信号ICA的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技术相比,本文采用了多个观测信号恢复多个源信号的ICA瞬时混合模型,并充分考虑了所有预测多次波与其相应实际多次波振幅比例系数不等的情况.而且利用对混合矩阵的先验特征的分析,解决了文中ICA模型固有的两个不确定性问题,实现了一次波的有效辨识和提取.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谱震级的概念引伸出震级谱,推导出计算震级谱的公式,并对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震级谱比谱震级的优越性表现在它更全面地描述了一个地震波,计算迅速,且由震级谱对频率段取平均可以得到谱震级,由谱震级则不能得到震级谱。震级谱不仅与传统的震级标定有一定的衔接性,而且,它全面描述了地震波的能流密度或能量密度。由震级谱计算过程中所提供的位移谱、拐角频率等参数,可以在地震工程学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地形坡度对基流中地形Rossby波振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考虑地形作用的浅水波模式对基流中地形Rossby波振幅特征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形坡度对地形Rossby波振幅具有增幅作用,在强基本气流中,增幅作用更明显,地形坡度的作用还使地形Rossby波最大振幅中心位置北移.  相似文献   

16.
震中距对不同类别场地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美国西部地震记录,按照中国场地类别划分标准,把730条三个方向的地震记录按照震级固定,即在某一确定区间内,分别计算三类场地上平均峰值加速度(PGA)随震中距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发现,震中距对其影响非常大,在震级不同、场地类别不同时变化规律不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两水平方向的PGA变化规律也不同,在具体应用中应该区别对待.另外,竖直方向的PGA与水平方向的比值不能用某个确切的值来表示.  相似文献   

17.
转换横波合成记录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转换波地震剖面的解释过程中转换横波的合成记录标定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转换横波合成记录制作方法,即将纵横波声波测井曲线相加,得到伪转换波声波测井,从而得到伪转换波反射系数,再用常规的制作合成记录的手段制作转换波合成记录,可以得到时间准确、振幅特征近似准确的结果.该合成记录制作方法简单、快捷,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证明了制作方法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山东地区地震波衰减特点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构造地震与塌陷地震所激发的地震波横波(S波)波列中的最大振幅随距离的衰减进行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计算,得出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9.
详细的分析了震中矩对竖直向地震动持时的影响,利用美国强震记录,在Ⅱ类场地上,对震级和震中矩进行分组,研究在每一组内的平均能量持时,进而得出持时与震中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同震级时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不同,但总体而言随着震中矩的增大,持时相应的变长,另外,震级对持时的影响也较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在普遍的柱形容器中,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Laplace方程和线性化的边界条件,得到了包括表面张力影响的双频驱动Faraday界面波的振幅方程.利用双层单频黏性流体的阻尼系数对该振幅方程进行修正.然后利用多尺度时间展开法分析了新的振幅方程的不稳定性.通过方程求解,给出不同驱动频率、驱动振幅、相位差、表面张力所确定的不稳定性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