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的个性与编辑审美追求的特色是一种因果关系。编辑的个性,直接影响或决定编辑审美特色的形成。编辑的个性不同,其审美追求的特色也不尽相同,编辑个性的多样化形成书刊审美追求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吉安师专学报》1998,19(1):83-89
编辑的个性与编辑审美追求的特色是一种因果关系。编辑的个性,直接影响或决定编辑审美特色的形成。编辑的个性不同,其审美追求的特色也不尽相同,编辑个性的多样化形式书刊审美追求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二、编辑个性的多样化形成书刊审美追求的多样化如前所述,编辑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专业特长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异同;学识水平的高低;兴趣爱好的区别;编辑意图的差异;文稿来源的不同;编辑方针的规定(编辑职责分工不同)等。这些因素形成了编辑们各自不同的编辑个性,从而出现一种编辑审美多样化的趋势,也就形成了书刊审美追求的多样化。(-)书刊审美追求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目前出版界的现状来看,品种繁多,百花齐放,存在着层次、功能、范畴等差别,大约可分成若干大类:第一,从层次上分,有:普及型——普及提高型——提高型;第…  相似文献   

4.
心态组合与诗歌的文学特质存在着不可割脱的潜在因缘,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观照李诗.从心与物的关系窥探李诗的一种独特审美表征心态意象化与意象心态化。李诗以同化和假定的抒情方式对万物人生进行非理性的审美潜思(心态意象化),并外化为独具慧灵的表现形式(意象心态化).其内容蕴涵以心绪波动之自然形态为载体.形式呈现以心态意象为外在接续,内容突破主题的圈范沿心态构成的原生状态上下波动,从而凝结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心、物关系的非逻辑化使李诗意象构造呈现出内容大于形式或溢出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5.
王晖 《科技资讯》2006,(33):229-229
科技期刊编辑要有独特的审美追求,从科学性、形式与内容、应用性和期刊外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美学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6.
朱晓燕 《甘肃科技》2007,23(11):256-258
科技期刊蕴含着学术性和治学严谨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编辑活动是一项以创造社会审美价值为目标的脑力劳动,反映着编辑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个性。从科技期刊的内涵美、外在美,编辑人员的人格美,编辑工作的过程美等方面对科技期刊编辑进行了美学探讨。  相似文献   

7.
华胥梦与周公梦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当中极富有影响力的审美意象,既是士人复杂心态的集合体又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心态,堪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永恒的主题.作为古代中国人政治审美倾向的反映,它们的形成与流传是古代士人积极入世的真实写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这两个梦意象早已经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之中了.  相似文献   

8.
编辑活动中最基本、最实质的活动内容是作为价值认识的审美活动。其核心为审美追求。编辑审美追求中不仅存在着知识结构、潜能等智商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存在着心理、意志、动机、情感、性格、情绪等非智力的情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编辑要有独特的审美追求,从科学性、形式与内容、应用性和期刊外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美学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期刊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加强美学修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编辑实践中应遵循美学原则,推出高级的、精纯的审美文化,使期刊获得内容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以提高期刊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1.
提及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不可忽略肖楚女的存在。他在从事新闻编辑活动中,着力营造审美意境,在编者与读者、媒体与社会之间,寻找一种共鸣的谐音,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新闻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余华早期的作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讴歌人性之美。20世纪80年代,余华毅然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着力渲染血腥、死亡、暴力、杀戮,用审丑的方式揭示人性恶,展示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理念又回到审美之中。这种由审美到审丑、再由审丑回归审美的创作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形态,揭示了人性恶的渊源,体现了余华创作心态的日趋平和、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加强美学修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编辑实践中应遵循美学原则,推出高级的、精纯的审美文化,使期刊获得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以提高期刊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4.
“帘”意象在唐宋词中出现频率极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艳美、柔美、幽美唐宋词人喜用“帘”意象是时代特殊的审美风气、士人“女性化”心态及词“应歌而作”的体式功能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琦君散文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旧是琦君散文的主题,也是琦君心态的“物化”。好在怀旧中构建了感伤的审美天地,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之生命性相的爱,追求着“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在理工科院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从音乐教育能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审美能力,调整学习心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等几方面,论述了音乐教育在理工科院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实践等方面,阐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美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陈染是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对父亲形象的颠覆性描写和既恨又爱的感情显示了其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在面对男权社会和男人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编辑价值论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论述了编辑的价值和编辑者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编辑的价值在于: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其最高价值是真、善、美);编辑者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所编图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