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21,(1):26-32
黄炎培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从职业教育目标、主体对象、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概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当今乡村振兴行动的实施,分析当今乡村职业教育扶贫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有业者乐业是生成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关键、"先富后教"是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基本要领、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扶贫的协调联合、兼顾身心特点的科学性与地区需要的适应性等观点,巩固乡村职业教育脱贫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21,(3):31-37
对国外农村教师核心素质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研究关注偏远小型学校的教师、转岗教师与跨文化语言教师;人文主义取向的方法论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叙事研究等方法生动地展现出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状态;农村教师职业承诺总体高于城市教师,良好的关系、心理弹性、把本土文化纳入课程与教学的能力等是农村教师核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素质的培养与职前职后农村教师教育密切相关。农村教师研究通常为农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指明了教师教育增设农村学校实习、农村社区调查等课程的必要性,这些课程能帮助农村教师较快地融入农村社会,成为留得住的农村教师。  相似文献   

3.
黄海涛 《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33-35,89
理性精神是创新人才的内在核心素质,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现实缺失理性精神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的主要内在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由教育转向教化;教育目标由培养工具人转向培养理性人;教育内容由定论转向问题:教育方式由灌输转向质疑;学生评价由一元转向多元,是我国大学涵育、彰显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大学完成培养创新人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体育文化长远发展目标和农民实际需要的长效管理、指导机制,鼓励体育文化对口支农扶贫,开展体育文化指导、竞赛、表演等活动,开发与农民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体育文化新产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办体育文化产业活动,繁荣农村体育文化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漳州师院学报》2020,(1):39-43
乡贤文化是维系乡情、连接故土的纽带。它根植于乡土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应当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文化,创新乡贤文化互动平台,赋能乡贤,以文化先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历史表明,没有科技支撑的文化,是落后愚昧的文化;不与文化相结合的科技,则是单调枯燥的科技。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因此,很有必要倡导、弘扬科技文明,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7.
《漳州师院学报》2022,(3):151-155
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二者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从教育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成效等方面探讨红色文化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路径,旨在激活红色文化因子,增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的安顿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创新的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教育实效,其中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即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滋养与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正>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中,人文素质是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洞察社会、通晓人生。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崇高性和纯洁性等特点,是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意识,锤炼品德修为。当前,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教育内容上缺乏吸引力、教育方法上缺少创新力、教育环境缺失渗透力和教育对象缺乏内动力等困境,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需要构建"双性"教育资源、融合"双核"教育方式、营造"双面"教育环境和引导"双融"教育动力,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环境育人和动力引导,真正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效果与实效。  相似文献   

11.
吉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  陈智文 《松辽学刊》2003,24(4):29-31
文章分析了吉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各地的农业资源差异、交通状况、原有基础设施服务条件等状况,提出了吉林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漳州师院学报》2020,(1):34-38
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从制度建构到制度执行的视角来看,乡村治理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乡村治理体制、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反观我国乡村治理现状,仍存在着治理体制不完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能力不高、治理效能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加强乡村治理的制度供给,加快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完善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乡村治理实效。  相似文献   

13.
农村环境冲突事件主要涉及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利益主体。通过对这三方利益主体的两两博弈形势分析,提出转换政府环境利益的角色定位、增强农民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推动企业与农民利益一体化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有效协调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环境利益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葬是指符合生态系统的和谐的葬法.在农村推广生态葬应当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天葬”地区继续实行遗体天葬;在人口较少的山区推行遗体生态树(草)葬;在平原土葬区推行遗体生态土葬;在农村火葬区推行骨灰生态葬.在推行生态葬时既要满足人们祭祀要求,还要注意要研发和推广可降解骨灰及棺木,推行殡葬改革.  相似文献   

15.
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我国有近3亿多农民,农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基于此,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和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农村政策新体系浮出了水面,这将对我国农村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产业深远影响.关注"三农"问题,全面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经营对策,构建新型的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思路,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农村聚落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聚落选址影响因素研究既是对农村聚落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有益补充,也是科学确定农村聚落选址,保障居民生活和生产安全及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文章对国内外有关农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遴选出影响农村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并进行较为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村聚落选址影响因素的自然因素主导-地质构造和生态安全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因素主导-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重的动态演变过程,同时探讨了农村聚落选址综合性和主导性取向.  相似文献   

18.
农村水利设施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农村人畜的安全饮水和农田的灌溉用水。为了充分发挥出农村水利设施的效用,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水利设施建成之后荒废的现象,并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出工程效益,不但浪费了资源,还阻碍了农村的发展。本文针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荒废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希望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从根本上看,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重视基础教育问题。教育经费不足和教师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分析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和农村面临的问题,认为可以在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