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海春 《河南科技》2013,(8):255-256
高校音乐教育担负着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重要。本文将从认知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区别、掌握寻求听赏高雅音乐的方法、在鉴赏高雅音乐内涵中感悟升华等几个方面对"高雅音乐进校园"进行论述。帮助大学生提升音乐鉴赏水平,在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中开阔文化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他们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诗歌艺术的审美本体,理学家虽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并没有极端地否定人的情感;相反,正是在肯定情感的基础上,理学家认为"盖诗者,古人所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从而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作出了具有一定唯物精神的合理解释.当然,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以理节情,以性范情,因此显示出与纯粹文学家的发愤抒情有所不同的言情特点.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音乐舞蹈艺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传播中进一步发展 ,上层统治集团对各民族乐舞艺术普遍喜爱 ,因此极大地促进了乐舞赋的繁荣。六朝乐舞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相当生动地表现了音乐舞蹈丰富的审美内涵 ,体现了六朝人对音乐审美特征的深刻认识、自由活跃的音乐思想和对儒家乐教精神的大胆挑战 ,六朝社会文化印记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4.
陆游推崇梅尧臣诗的"平淡",但对"平淡"诗美的涵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全面、深入,遂不免以琐屑题材、庸常情感信笔入诗,写出一些平熟、粗率之作。分析陆游的诗歌,可知他的"诗中三昧"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不是成熟的诗学概念。"诗外功夫"并非只强调"现实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或是"江山助诗",它还包括养气、读书等所有诗歌技巧文字之外的积累。陆游承袭传统的"厚古薄今"诗歌史观,对晚唐诗和宗晚唐的诗歌创作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5.
音乐与《易》渊源甚深.《乾》卦的阳刚之韵与音乐至高审美境界"大音希声"早有息息相承的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易道天地和谐.《乐记·乐礼篇》"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地之和也!"此与《周易》之基本的宇宙观颇为吻合.将《易》理与中国古代乐论相比较,可以看出音乐的一方面重要来源及音乐的本质.《乾》卦为《周易》之门户,其所蕴含的阳刚之道与音乐审美至境之"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刻认识这一点,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对我们的音乐创作与审美将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本包罗万象,美不胜收。语文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养成一种"有为而为"的审美习惯,用灵心慧眼去发现美、品评美,进而学会创造美,最终成为审美大师。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整体鉴赏作品,从情感体验培养审美审美教育是一门陶冶情操的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情。语文课本选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在小说《赖柏英》的创作中,主动汲取中国文化之"和",吸纳基督精神之"和",援引西方文化之"乐",构建"和乐"精神的三个维度。林语堂在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小说的叙事等方面,以"和乐"为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乐"精神包含和睦、知足、简单,成为林语堂文学创作中常见的逻辑起点,也是林语堂人生哲学的现代表述。  相似文献   

8.
《漳州师院学报》2022,(4):108-113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审美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传达审美信息,以感染读者为预定实现的审美功能。在话语修辞上,通过语言修辞运用体现出抒情化的语言审美特性。从审美认知角度探讨抒情话语的修辞特性及其情感动因有助于深入研析文学翻译中抒情话语在修辞维度上的审美认知再现途径,说明审美认知再现是抒情话语翻译的审美旨归。  相似文献   

9.
《漳州师院学报》2019,(2):42-46
黄道周楷书创作审美源于对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欧阳询《千字文》、颜真卿《东方朔书赞碑》等碑帖的研习,也源于对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家楷书的临摹。黄道周楷书创作具有遒媚、质朴、峭厉和"大道"之美等审美内涵。黄道周楷书创作所拥有的这些审美内涵,都具有高质量的创造性和艺术价值,是黄道周对中国书法创作审美历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翠兰 《松辽学刊》2005,26(1):97-98
结合健美操特点、音乐在健美操中的作用、不同旋律的音乐对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有不同的影响,对健美操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良好的健美操音乐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学生的精神,娱乐学生身心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发展他们的审美心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