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21,(3):56-61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是在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文化记忆不仅是移民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移民作家的创作源泉。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为契入点,可以对美国本土裔、亚裔、犹太裔、非裔、西裔等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进行梳理与考查,提出美国族裔共同体思想是勾连族裔文化记忆的独特脉络。通过探讨各族裔文学内部,能使我们发现族裔之间形成文化记忆共同体的潜能,并展望各个族裔与主流文化协商互动中形成的更高层面的文化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21,(3):53-55
<正>2020年,应《外国语言文学》之邀,组了一个专栏——"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专栏",提出"研究美国文学肯定无法避开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了美国族裔文学中各具特色的主题。一年来,经与同行不断交流讨论,决定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组一个专栏——"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深入探究美国族裔文学。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转向到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各个族裔不断构建其文化共同体思想。这种构建过程在美国族裔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再现。因此,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21,(3):77-81
美国的几大少数族裔都在移民或迁徙过程中经历过旧身份的解构和新身份的建构。他们从原有的族裔文化中走出来,慢慢适应美国白人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新的共同体与旧的社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结美国族裔文学在文化共同体中构建民族身份的模式,探索作品人物平衡传统族裔身份与同化后的美国身份、并进一步形成杂糅文化身份的方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漳州师院学报》2021,(3):62-68
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文化空间与其共同体思想建构是一个深受其独特族裔历史影响的过程。根据对文化、文化空间和文化共同体等内涵的梳理,探讨非裔文学中所体现的文化空间共同体思想。非裔文化空间的鲜明特点就是对"可知共同体"和"理想共同体"的追求,抗拒美国"例外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空间隔离和种族主义压迫。"黑人文艺运动"压倒性的"理想共同体"美学规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与美国非裔文学"异见共同体"思想产生了最为激烈的交锋。随着各种"后"思潮和所谓"后种族时代"的到来,美国非裔共同体思想建构传统中的异质性和开放性将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5.
《漳州师院学报》2021,(3):69-76
梳理美国非裔、亚裔、犹太裔、本土裔和西裔的相关文学创作,探究和比较其中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并以西方主流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为参照,辨析其与各族裔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之间的异同。由于影响不可避免,西方主流思想在美国族裔文学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后者对文化性别共同体的想象和建构大多基于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维度的交迭,而非西方主流的单一性别维度。究其根源,在于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宰制下美国族裔被多重边缘化的生存处境。而受其独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影响,不同族裔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在共性之外,也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景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中和"精神,"君子"人格观是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台湾歌词在所构筑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憧憬中,承载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感情信息.无论是本土的"孤儿意识"还是外省的"羁旅意识",在歌词的创作语境里,都是在放逐的意义上继承着中国文学与中国的传统.无根的浮萍,在这里可以找到暂时的灵魂的栖息地.它既是特定时期精神飘流的象征,又构成了放逐诗学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的安顿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创新的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教育实效,其中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即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滋养与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荆楚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相依相扶,这是湖北汲取荆楚文化精髓并以之作为动画创作的原动力,也是与所制作的动画片密切关联的系列衍生产品发展的追求目标。例如近期制作的动画短片《黄鹤楼的故事》,就凸显了荆楚文化的特点,而与其相伴的衍生产品很快形成了产业链,如此就能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挪威殊异于法、德、英等国的现代性进程,以及易卜生对于民族、地方性等有限性观念的不满,使得易卜生的思想从地方性转变为世界主义,其文学创作也从浪漫民族文学演变为世界主义文学。易卜生与挪威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构成了易卜生思想、文学转变的核心,而挪威这一符号的所指与功用也随之发生了演变。一方面,挪威化的实质是挪威认同,建构起易卜生的浪漫民族文学,此时的挪威是地方性的挪威。另一方面,易卜生的斯堪的纳维亚主义,促成了其思想、文学的去挪威化,而长年移居欧洲其他国家的地理漫游经验,又培养了易卜生的跨界精神,最终使他走向了世界主义,挪威也随之演变成世界的缩影与样本的挪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