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3.
小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寒暄"这个词。他指着"暄"字给爸爸看:"爸爸,这字错了,应该是‘喧’字。""错了?为什么?"爸爸问。小冬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两个人见面时互相打招呼,打招呼要讲话,应该是口字旁的‘喧’。"爸爸拿出字典说:"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这里为什么用‘暄’,而不用‘喧’?给,去查查字典吧。"小冬用音序查字法查到了两个字:"喧"是温暖的意思;"喧"是说话声音大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  相似文献   

5.
六)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涉下文‘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相似文献   

6.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7.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8.
一、为+之+动“为”作介词,《马氏文通》谓“司名者其常,司代字则‘之’字居多”(见该书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71--272页)。故今就“为”之司“之”字者而言。 (一)“为”解“因”,读“weì”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芙蕖)  相似文献   

9.
代词“您”的后边能否加“们”表示复数?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重要语文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您’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王力《谈谈写信》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有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出现‘您们’的写法,看发展趋势,很可能为大家接受”。(林杏光《汉语五百句》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有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您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社会交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宇,自独立字形成以后,至于今日,遂为纯粹之独立音。每一独立音,上一单辅音,下一母音,相合而成。然在古时(此古时,时间与空间错综乘午,故无一定标准)则字形既非完全独立,(如金文中之‘小子’‘小臣’‘小大’‘上下’‘二月’‘二月’‘三匹’‘四匹’‘五十朋’二百夫’………以至于‘子子”‘孙孙’等等或二字或三字合为一文者,多至不可胜举。又如子荷贝形,子得龟形,子执刀形,子挈壶形,父抱子置几间形,…………等等合二形三形以成一文者,又多至不可胜举。)字音亦不纯粹单声。二音可合为一字,一字可读成后声。此类复声之辅音,今虽巳衍…  相似文献   

11.
以语素“洋”构成的“洋×”(或“洋××”)一类词,往往认为表现了“崇洋媚外”思想,如有的说:“‘洋火’、‘洋灰’、‘洋钉’、‘洋锹’等带‘洋’字的叫法含有殖民地性质,不宜沿用”。 诚然,“洋火”、“洋灰”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说法是少得多了。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  相似文献   

12.
金文中的"■"和柞伯鼎铭中的"共(功)"是同义词,因而此字是"供"的初文,在金文中当破读为"功"。  相似文献   

13.
郭在贻在《释“勿勿”、“无赖”》(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一文中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云:‘按六朝法帖,有煞费解处。此等太半为今日所谓“便条”、“字条”,当时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读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见该书第3册,1108页。中华书局1979年)按钱氏此论,可谓知言之选。即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杂帖中屡见之‘勿勿’一词而言,连北齐的颜之推即己不甚了然。《颜氏家训·勉学》:‘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游之形,所以趣民事。”故匆遽者称为勿勿。’此说一出,后世竟相承无异辞,查新、旧《辞海》及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均袭用颜氏之  相似文献   

14.
“地形”与“地貌”是两个常用的地学术语.诸多文章、教材、甚至辞书中,有时互相替换;有时则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出现。如新编“辞海”中,它们被列为两个条目,其释义为,“地形”:在地理学中.‘地形’即‘地貌’,在测绘工作中,对地表面起伏(地貌)和位于地表面所有固定物体(地物)的总称”(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518页);“地貌:在地理学中也叫‘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由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而成…….”(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519页).以上可见,两者互为释义而未辨其异同之所在.这两个专业术语在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性也很大.有的“混用”,认为地形即地貌,可以互相替代;有的则“连用”,常见,××  相似文献   

15.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16.
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平图书馆藏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其末云‘号称游花色尼。’盖莲花色尼出家因缘也。佛教故事中关于莲花色尼者颇多。此写本所述,即其一种。予初取而读之。见所谓七种 誓恶报仅载六种。疑‘七’字为‘六’字之为。或写本有脱文。遗去一种恶报。及玩首尾文义。乃知其不然。何以见‘七’字非‘六’字之误?以此篇有‘设盟作七种之誓’及‘作如是七种 誓恶报’二句。其中‘七’字先后再见。若言俱‘六’字之伪。似不可能。又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拆喻经卷下第三十七节。有大妇因 以针刺杀小妇儿,致受恶报事。舆此篇佛答阿难问中所述莲…  相似文献   

17.
周易释词     
贞 ‘贞’字见於周易卦爻辞者百十有一,审其文义每与‘事’字相通。屯九五称小贞吉大贞凶,小过称‘可小事不可大事’,睽称‘小事吉’,义皆相近。说文‘贞卜问也’,易称‘贞’乃指所问之事。左传‘贞,事之干也’。(说本俞樾。) 卦爻辞中‘贞’字无单用者,或称利贞,或称贞吉’,或称贞凶,或称贞吝’贞厉’,旧训‘贞’为‘正’而於‘小贞‘大贞’之辞不免 说,或别求他解不知‘正’者“政’也,亦‘事’也去‘利贞’者利於所问之事也,‘贞凶’‘贞厉’者所问之事有凶厉也‘利女贞’者利於女子之事也,‘利君子贞’者利於君子所问之事也,‘利幽人之…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辞书研究》上,刊登了朱方同志写的《“嵌”与“赤嵌”》的文章。文章对台湾的地名“赤崁”还是“赤嵌”的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摆出了很多确凿的资料,指出台湾无“赤崁”而只有“赤嵌”,其说甚是。文章又说:“‘墈’、‘坎’都是实有的汉字,字典里都查得到。以‘赤坎’为地名的,广东、福建沿海就有几个。‘崁’,却是个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统治时五十年(1895—1945)中造出来的字,我怀疑这是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形声字构字法,自造的汉字。”  相似文献   

20.
说“笑”     
《广韵》去声三十五笑韵释“笑”是:“笑,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叨。” 这是“笑”字由古至今普遍的音读与义解。但这个意义与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于竹部“笑”字下注“此字本缺,臣铉等按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私妙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