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正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八卦以卦象告知,卦爻辞以实情说明,刚柔爻画互相杂居,而吉凶因此可以显现。先看第一句话:"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这句话中: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用在自然界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大现象;"象",卦象、卦画;"爻彖",爻辞与卦辞;"情",真情、实情,既可理解为事物的真实情况,也可理解为解读卦象之人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10,(3):83-83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承接上文,"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讲的是八卦的形成过程。而这一句则顺势推演,从八卦进而到万物,这一句展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引伸与触长。  相似文献   

3.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承接上文,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讲的是八卦的形成过程。而这一句则顺势推演,从八卦进而到万物,这一句展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引伸与触长。这里自然就会提  相似文献   

4.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而这正是本句所因承的两个前提。"赜"在前句中出现过,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08,(5):57-57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正《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相重,所以成为一卦之画。六画不是别的,是三才之道。先看第一句,"《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其中,悉:代表全,都,详细之意。道:即规律、道理。《易经》这部书啊!内容广博宏大、详细完备,它包含了天下所有的道理,其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16,(4):80-81
正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乾坤,是《周易》的门户吧?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交合其德,刚柔(爻画)就有了形体,以体现天地所为,以通达神明的德性。"此句中,"乾坤":指经卦乾坤。"门":作"门户"讲,也代表着根本之意。"阳物":乾三画皆为阳,故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13,(4):79-79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这段活的原意是:乾,刚健而示人以平易;坤,柔顺而示人以简约。爻,仿效于此;卦象,取象于此。此句言说的是"乾、坤"二物的本性,即无为自然的"易、简"性能。确然,坚确,可延其义为非常清楚、明朗;隤然,柔顺,可延其义为自然、柔和。谓乾之易性,让人看得见它,其形象是那样清楚明朗;坤之简能,使人也能感受到它,其情状是那样真切自然。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13,(3):77-77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吉凶悔吝,产生于爻动;刚柔,是立卦的根本;变通,起于因应时势:吉凶,以其守正执一无往不胜;天地之道,以其正昭示于人;日月之道,以其正明照天下。天下蠢动不已,以正而归于纯一。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10,(2):79-79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上期主要解读的是“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这一句,再结合本章内容通观一下,从大衍之数开始,到万物之数,主要在阐释《易经》由本源到系统的整个过程。借用蓍草作为计算工具,以天地两策为基础直算下来,万物被涵盖其中了。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为古籍中难解之书,故亦为多解之书。经师家主一说,固无论矣。而自汉以後学者以异学牵合经义者代有其人,如汉儒之傅会图议,魏晋人之援引老庄,宋儒之推衍象数,皆其中之最著者。邵雍传陈传之学,演易卦为皇极经世,司马光提扬雄太玄而作洗虚,推衍象数,系统尤密,各自以为发宇宙之玄理,然以後人观之,皆不免有“空中楼阁”之感(程颐论邵雍语)。沈仲涛君;以多年学易之所得,著为易卦与科学一书,大旨在阐明吾国五千余年前先哲之玄学(沈君以八卦为西磨纪元前3322年伏义所书)实与二十世纪之科学相吻合。沈君八卦爻与几何,代数,算术,物理,天文,化学,逻…  相似文献   

14.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从这句开始进入《系辞》上传的第三章。彖辞,说的是象,进而言之说的是卦,尤专指一个卦的卦象。彖辞是从象的角度对一个卦进行的总说明,即用文字的形式把一个卦的总体形象提纲挈领地描述出来,框定一卦的结构,阐明一卦的位置;爻辞,说的是爻变。爻是卦的组成基础,一个卦共分六爻,而卦与卦之间的不同即由爻的位置不同所致。一卦六爻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喻示着爻与爻之间的千变万化。如果把一卦所指比拟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一爻则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爻辞就是说明这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的。  相似文献   

15.
<正>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有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这句话的原意是: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类型,所以称为物。物以阴阳相杂,故称为文。阴阳两爻不当位,所以吉凶产生。本句接上一句,进一步从"爻、物、文、吉凶"的角度模拟易经之道的运行,说明易经之道的广大悉备。下面,我们递次展开。爻从何来?爻者,交也。象征事物交互变化,交错变化。天地人三才,随时随地都处在这种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17.
李蔚  潘文明 《科技信息》2010,(20):133-133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原始的《易》画成八卦,将天地问万物的现象都包括在内,《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园林是营造空间的学问,园林营造空间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就必须师法自然.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伴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轨迹而发展变化的,在学习八卦中汲取营养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06,(9):65-65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 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183;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19.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1):77-77
<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让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这其中有两个重点词——极深和研几。对于这两个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有这样的解释:"极深"者,则前《经》初一节云:君子将有为,将有行,问焉而以言,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是极深也。"研几"者,上《经》次节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20.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0):73-73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上一句中说到“圣人设卦观象”,并由“系辞焉而明吉凶”阐明了系辞的由来,带出了现象的问题。顺承下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天道运行的道理而引申至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否极泰来,这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在刚和柔的推演过程中,变化势在必然。变化的产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人们才需要推断,才会去“设卦”,也才需要对“象”进行观察与解读。观象的结果就有吉凶、悔吝。但何为“吉”、“凶”?何为“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