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PM2.5的定义和国际上的习惯名称,建议将PM2.5的中文名称定为“颗粒物2.5”,并将其定义为“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又称细颗粒物”。  相似文献   

2.
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很多,而目前空气质量日报中以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臭氧五种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来衡量空气质量的好坏。根据2000年我国环境公报公布的监测结果,在338个城市中,有63.5%的城市年均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而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达到61.6%,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在悬浮颗粒物中,直径较小、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长、影响人类健康最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概念与定义由于空气的浮力和气流上升时的夹带作用,固态和液态的颗粒物能够较长时间地漂浮在空中,这些颗粒物就是悬浮颗粒物(气象上也叫大气气溶胶,直径在0.1~100微米之间)。在悬浮颗粒物中,其直径在10微米以下,小到可以通过鼻嘴吸入,叫可吸入颗粒物。更为严格的定义是: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叫悬浮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叫可吸入颗粒物。由于颗粒物的形状和密度各异,相同直径或重量的粒子在空气中的动力学运动特征是不同的,因此用到了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这一概念,指在低雷诺数气流中与单位密度球具有相同末沉降速度的颗粒直径。二、来源与组成可吸入颗粒物有自然产生和人类活动所产生两大来源。由自然产生的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自然风蚀、流星飞尘、风刮尘埃、花粉孢子、植物和昆虫碎片以及其他地质活动等。还有大气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如日常生活中取暖燃烧、垃圾焚烧、火化等;工业活动中建筑、采石、采矿、水泥制造、机械研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烟气排放等;还有交通运输的汽车排放物、航空排放物等。一般来说,自然生成的颗粒物排入大气的速率和移出的速率可达到平衡,是能够保持空气的相对清洁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颗粒物则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的人为颗粒物排放到空中,经过光化学反应过程还可能生成新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颗粒物,参与地-气-生物物质循环,长期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如:含硫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在阳光的作用下,会生成硫酸、硝酸和光化学烟雾,最后又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酸雨很容易溶淋含铅矿渣和其他含铅金属,形成铅的化合物,污染土壤和水体。这些铅的化合物不能自然降解,水中的铅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被水生生物蓄积,土壤中的铅被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可吸入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其化学和物理组成根据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这从其来源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颗粒物主要化学成分有硅的氧化物及其盐类、碳的氧化物及其盐类、硫的氧化物及其盐类、氟化物、有机物碎屑、汽车排放颗粒,以及烟气等经光化学反应后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气溶胶盐,如硫酸盐、硝酸盐、氨盐等,及吸附在气溶胶盐上的一些重金属,如铅、汞等。还含有多环芳烃、二英等致癌物质。此外,还有城市餐饮业的烧烤、油脂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以及流行性的病毒、细菌等。三、危害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还会腐蚀和损害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影响绿化植物的生长。更为严重的是,可吸入颗粒物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特别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除了众所周知的病毒、细菌会直接使人致病外,其他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积累在人的呼吸道中,诱发呼吸道炎症、哮喘等疾病。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甚至可以通过人体屏障,进入肺部和其他组织,引起炎症和血栓。有的颗粒物可能还会引起电极反应,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如由于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可能产生的多环芳烃,能诱发癌变。由于含氯、碳、氢化合物的物质燃烧会产生二英,它除了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质外,还会引起人类严重的生育生长问题。含铅的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食,铅在人体内聚集过多,会引起痴呆、贫血等症状。所以,对于有哮喘、心肺病史的儿童、老人,在空气质量超过三级(轻度污染)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四、活动范围和清除空气中颗粒物的活动范围视天气条件、颗粒直径和物理化学性质而定。据监测,北京的沙尘暴中大的颗粒有来自数百千米以外的,小的尘埃有来自数千千米以外的。一般气象条件下,可吸入颗粒物在平流层也可以观测得到,其高度超过10千米,可在空中漂浮数天到数百天。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颗粒物,但人们无法把它从大气中清除。大气中颗粒物的清除主要靠自然清除。在自然清除过程中,降水冲刷和重力沉降起到主要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降水过程可以把大气中的颗粒物移走80%左右。其主要过程是:直径小于0.2微米的粒子,在扩散漂移过程中会凝聚成较大的颗粒,较大的颗粒一部分成为云的凝结核,另一部分在云滴增大过程中又被云滴收集,云滴大到足以下降时,有的会通过碰并(碰撞合并)的方式俘获空中颗粒物。在北京,冬季经常见到的灰黑色的残雪,就是因为雪花中含有大量的固态颗粒物。因此,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降水是不清洁的水源之一。在无降水过程时,直径大于1微米的颗粒,其下降速度已达到重力沉降的条件,成为这些粒子移出大气的主要过程。例如直径分别为1和10微米(可吸入颗粒物的尺度)的颗粒,下降速度分别约达到每秒钟0.03毫米和3毫米,也就是每日分别下降2.5米和250米。估计大气中因重力沉降作用可使20%左右的颗粒物清除出大气。事实上,自然清除过程的速度跟不上人类活动不断向大气排放颗粒物的速度,才形成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还人类一个清洁空气环境在于人类本身——减少污染物向大气的排放。 ① 王存忠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3.
地球大气中一直含有大量微小的灰尘、烟粒、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颗粒物质,气象学上将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颗粒物质称为大气气溶胶。通常情况下,自然界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直径在10微米以下,肉眼不能分辨,因此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影响空气质量的PM2.5备受社会关注。PM2.5一直没有统一的中文名称,不利于社会应用和学术交流,鉴于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了PM2.5中文命名审定工作。经过科学严谨的调查分析、民主热烈的讨论商榷,并综合各相关部门的意见,PM2.5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细颗粒物"。本刊辟专栏介绍PM2.5中文名审定工作的始末和部分专家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地球大气中一直含有大量微小的灰尘、烟粒、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颗粒物质,气象学上将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颗粒物质称为大气气溶胶。通常情况下,自然界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直径在10微米以下,肉眼不能分辨,因此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如静风、逆温等稳定大气状态下),如果人类社会向大气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质,使空气中的气溶胶不断在某一区域聚集致使其浓度过大,产生可见的光散射作用,人们就能感觉到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如果由于悬浮在空气中不可见的微小颗粒散射作用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时,就称霾(音mái)。形成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的直径分布在0.001微米到10微米之间,它们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使空气变混浊,影响视野。在有霾的天气里,看远处的物体如同隔了一层纱,物体颜色减弱、边缘模糊。由于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属于可吸入颗粒物的范畴,能够通过呼吸直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有霾的天气里要减少户外活动或采取个人有效防护措施。形成霾的颗粒来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排放。自然界产生的颗粒物主要包括灰尘、矿物、硫酸盐、硝酸盐等气溶胶物质;人类活动排放的颗粒物主要包括燃烧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和生物质燃烧(植物秸秆、动物尸体和生活垃圾等)、工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等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有很多有毒和有害水溶性粒子的气溶胶。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会加大霾发生的频率,稳定的大气状态是发生霾的重要天气条件。人类可以通过控制大气中的工业排放量或保护植被、改善自然环境等减少霾发生的频次,却无法人为清洁整个大气层。大气的净化主要依靠自然过程自我净化。形成霾的粒子依靠自身重力作用降落到地面的过程非常缓慢,但在不稳定大气状态下,形成霾的粒子会在风或对流作用下向远处和高空输送,在光化作用或遇到合适的水汽条件时,作为云、雾的凝结核,形成云、雾和雨滴,最终降落到地面。清除空气中悬浮粒子最直接有效的自然过程是降水冲刷。容易与霾混淆的天气现象有雾、轻雾(旧称霭)和浮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能见度恶化,影响视程。它们的区别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形成条件和所含颗粒物不同。起雾过程本质上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达到饱和,空气相对湿度达到100%,就产生了凝结态的雾滴(能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因此,形成雾和轻雾现象的物质颗粒主要是水汽。霾和浮尘天气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因此形成霾和浮尘的天气现象的物质颗粒主要是“干粒子”。浮尘天气一般出现在大风、沙尘暴天气之后的无风或风较小的天气条件下,其颗粒物主要是裸露的地表或建设工地等处的尘土被风吹向空中,大风过后较大的尘土粒落地,而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微小尘粒继续飘在空中并向下风方向移动,形成浮尘天气。霾一般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的天气条件下,粒子除包括尘土外更多的是其他气溶胶,粒子平均直径一般也比浮尘小。第二,影响视线程度不同。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为雾,在1~10千米之间为轻雾。霾和浮尘的水平能见度均在10千米内。从视觉上来说,雾和轻雾通常为乳白色,浮尘一般呈土黄色,而霾在不同的光线背景下颜色有所变化——远处明亮的物体呈浅黄色或橙红色,暗的物体则呈蓝灰色。第三,形态和尺度不同。雾一般呈乳白色,像云一样,不均匀,有雾区与无雾区有明显界线,水平尺度大小相差悬殊,垂直厚度一般在几百米以下。霾和浮尘比较均匀,与晴空区没有明显的界线,水平尺度在数十千米以上,垂直厚度可达数千米。第四,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自然界的雾除了影响交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形成霾和浮尘的颗粒物会严重损害人类健康,也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2006年4月16—17日的一场浮尘天气,仅在北京市的降尘量就达到30万吨,北京市民经历了从黄天到黄地的过程,看到了北京一夜之间成为土城,但未必能想到如果没有“及时雨”冲刷,植物将被叶面上的尘土憋死。期盼着“阴霾终将去,浮尘昨日天”,各国政府和全人类正在为此努力着。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青岛市开展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PM10样品,其中,有2个点同时采集PM2.5样品。对空气颗粒物中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及PM10、PM2.5的污染特征开展了分析,并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研究确定出青岛市的一次源类、二次源类对PM10和PM2.5的贡献,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6):16-17
细颗粒物(PM2.5)污染已成为我国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燃煤电厂是引起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含量增加的主要污染源。利用现有的燃煤烟气污染控制装置,通过合理改进提高其对PM2.5的脱除性能,是控制PM2.5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本课题结合燃煤锅炉烟气经湿法、半干法脱硫后相对湿度较高的特点,创新提出利用过饱和水汽在PM2.5表面的凝结特性提高现有燃煤锅炉烟气脱硫系统对PM2.5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PM2.5中文名     
被称为灰霾天气“元凶”的PM2.5,近期备受关注,如前文所述,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p)小于2.51zm的大气颗粒物。  相似文献   

9.
PM2.5中文名     
《科技术语研究》2012,(2):56-56
被称为灰霾天气“元凶”的PM2.5,近期备受关注,如前文所述,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p)小于2.51zm的大气颗粒物。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空气污染指数(API)监测指标包括PM10但不包括PM2.5,导致与某些单位通过监测PM2.5得到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相差较大,但它们在含义、指标描述、监测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几乎一致。随着监测PM2.5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强制执行PM2.5的监测和发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增加PM2.5及O3评价因子对我国现行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影响,笔者选择粤港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的广州万顷沙、从化天湖、深圳荔园、东莞豪港小学、中山紫马岭公园共5个站点,利用2006年10月的监测数据,分析增加PM2.5、O3评价指标前后各站点API及超标情况的变化.结果显示,增加O3指标,紫马岭公园、豪岗小学、深圳荔园和从化天湖的月优良天数分别下降了57%、30%、13%和10%;增加PM2.5指标,导致各站点优良天数急剧下降;同时增加PM2.55和O3评价指标,各站点超标天数明显增加.分析显示,增加PM2.5、O3评价指标,将改变目前珠三角春、冬季API平均值较高,夏、秋季API平均值较低的现状,造成珠三角全年各月的API平均值的差异趋于缩小,夏、秋季的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将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了解辽宁省PM2.5污染状况以及重金属元素分布,2005年在省内选取了5个典型城市进行分季节的采样,并进行颗粒物浓度分析和重金属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典型城市TSP、PM10和PM2.5污染均比较严重,重金属元素分析中Pb和zn的含量比较高,同时得出结论认为重金属元素更易于富集在细颗粒上.最后本文提出了辽宁省PM2.5防治对策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据绿色和平组织在2015年1月22日发布的中国《年度城市PM2.5排行榜》显示,超标城市占九成以上.在PM2.5年均浓度最糟的10座城市中有7座位于河北,3座来自山东.按照中国国家环保部相关条例的要求,目前全国有190个城市公开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它们相较于其他城市有更完整和连续的PM2.5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4.
英国约克大学和雷丁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预测气候变化的"金钥匙"就隐藏在蚯蚓的粪便中。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蚯蚓粪便中的微小方解石颗粒能够保留对空气温度的"记忆"。这种"记忆"有助于科学家预测气候变化。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将蚯蚓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而后对粪便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粪便中的微小方解石颗粒能够保留对空气温度的"记忆"。这也就意味着通过研究蚯蚓粪便的化石样本和测试粪便内方解石的残余温度,科学家便能了解地球气候在长达数千年发生的变化。方解石是一种类似白垩的物质,它们随温度发生的变化可用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科学家在对蚯蚓粪便中的方解石颗粒进行同位素检测之后,发现方解石保留了它们形成时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多数人都把PM10、PM2.5、PM1.0书写为带下标的PM10、PM2.5、PM1.0。但带下标的写法有诸多弊端:(1)不便于书写;(2)不便于录入;(3)不便于排版;(4)普通人不知道如何读出;(5)PM2.5的准确读法,应该是PM下标2.5,而不能直读为PM2.5。  相似文献   

16.
文章深入归纳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颗粒物术语的演绎过程及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颗粒物术语,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颗粒物术语建议: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分别命名为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又分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英文名称分别为particulate matter(PM10)和particulate matter(PM2.5)。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机器人可放入人体内,向体内的特定部位输送药物或者帮助卵子受精。由德国德累斯顿纳米科学研究所的奥利弗?施密特和同事研制的精子动力机器人,采用50微米长的磁纳米管,直径在5到8微米。纳米管被置于充满公牛精液的液体中。为了捕获精子并防止它们逃脱,金属纳米管采用一头大一头小的设计同时利用磁场进行移动。施密特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最大的挑战是调整纳米管的尺寸,使其稍大于精子头同时又能让精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PM2.5的年均值标准和日均值应为10微克/立方米和25微克/立方米.该参考值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也算苛刻.2006年,美国修订了PM2.5标准,即年均值和日均值分别是15微克/立方米和35微克/立方米,而中国环保部2012年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将PM2.5的标准值定为年平均3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75微克/立方米.  相似文献   

19.
6月以来京城风和日丽,可空气质量预报还是有污染,为什么呢?长期霸占北京污染物之首的PM2.5“下岗”,被危害不亚于PM2.5的臭氧替代. 臭氧污染已潜伏多日 是否也感觉到最近京城的天儿不错,微风拂过,裹着清新空气扑面,好想大口呼吸.但据监测数据显示城区臭氧浓度已度达到300左右.按照空气质量标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在16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为优,160微克/立方米至200微克/立方米为良好,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则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近20年与"细颗粒物"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有关"细颗粒物"命名的研究,分析认为"细颗粒物"合理的符号表达形式应为PM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