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十四大的精神,对九十年代初文艺上的“左”倾思潮作了如下剖析,其特点是顽固抵制和攻击新时期党中央对文艺方针的调整,并企图扼杀一批有定评的优秀作品,其手法是从“左”的方面歪曲“四个坚特”,并以“影射推理逻辑”无限上纲,其后果是一度造成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阻滞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蓬勃生机。文艺界同样应该是“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推动了又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文艺领域坚持“左”倾观念的一些人耿耿于怀,但与他们90年代初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到露骨攻击不同,90年代中后期文艺上的“左”倾思潮具有了新的特点:对邓小平理论大搞“六经注我”的偷粱换柱,以及迂回包抄式否定的翻案手法。其理论武器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3.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思想解放的历程,可以发现,新时期的三次思想解放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思想解放的实质是破除“崇拜”;二,思想解放的主线是防“左”,反“左”;三,思想解放的过程波浪起伏;四,思想解放使理论跃升改革深化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的密切相关的角度,对“四人帮”炮制的阴谋文艺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为“帮”用上,阴谋文艺是“文艺空白”论、“文艺新纪元”论的必然升级;阴谋文艺这一文艺怪胎,经历了初露端倪的出台期、进一步恶性膨胀期和覆灭前的猖狂一跳期;“四人帮”离了阴谋诡计寸步难行,因此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结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的密切相关的角度,对“四人帮”炮制的阴谋文艺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为“帮”用上,阴谋文艺是“文艺空白”论、“文艺新纪元”论的必然升级;阴谋文艺这一文艺怪胎,经历了初露端倪的出台期、进一步恶性膨胀期和覆灭前的猖狂——跳期;“四人帮”离了阴谋诡计寸步难行,因此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结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文艺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问题。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对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真实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首先对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中体现的文艺真实观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所包含的文艺真实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三,分析了古典主义时期布瓦洛的唯心主义的文艺真实观;其四,重点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真实观。  相似文献   

7.
历史看待近年来开始活跃的“红色文艺”概念,还处于意义建构期,直接将之运用到文艺史研究中势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如果将“红色文艺”具体化为“红色革命文艺”,它所包含的整体性视野,对于重新审视其内部相关文艺现象的概念命名、源流关系,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艺传统、外国文艺传统和“五四”文艺传统的关系,还有文献整理中的问题,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目前以具体时段划分后的“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在概念命名上并不严谨,对整体源流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在与相关文艺传统关系的梳理上缺乏说服力,相关文艺梳理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形成与研究界缺乏整体视野有密切关系。在更大的视野上,“红色革命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关于“启蒙-救亡”“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等重大问题悬而未决的结果,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对“红色革命文艺”历史的认识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作者“一论”之后的“再论”,指出了九十年代初文艺上的“左”倾思潮的又一特点:对于文艺理论界立足于坚持和发展,对文艺理论和文学历史有关问题的回顾性的正常有益的探讨,更肆无忌惮地给予上纲特高的打击.并就金至上钢特高的所谓“围剿四战役”(《上海文论》上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人民音乐》上的“回顾与反思”座谈会、《书林》上的《笔谈(讲话)五篇》,以及《历史无可避讳)等文章),进行了对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一系列重要观点的论述,充满了辩证逻辑思维;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而且是一部新时期的“思想创新学”。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新时期经济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经济建设中心”论;“全面开放”论。邓小平新时期经济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原则问题,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革命文艺”以革命者的个体欲望遭受极度压抑作为革命叙事的起点,并将个体欲望组织进入阶级斗争的理论之中。“革命文艺”的欲望叙述具有双重性:既体现了以社会公正为目标的价值建构方向,也显示出对于低效社会运作的无反思状况。新时期文论话语片面否定“革命文艺”的欲望管制,从而难以全面评价“革命文艺”并导致新的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53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明确地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同题。”毛泽东提出的这一问题.联系到我们的文艺的方向和性质,今天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先锋文艺思潮主要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创作观念的影响,当然这种选择与接受是全方位的借鉴与吸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方法。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意识流、荒诞意识、审丑观念、寓言与变形、生存困境体认、叙述策略等具有现代性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都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现代性的选择与契合”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外域因素和重要契机,本文主要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对新时期先锋文艺思潮创作过程进行考察:重视内心体验的创作发生论,追求主体“被动”的创作构思论,倾向“向内转”的创作叙述论,构成了“选择与契合”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析了“左”的错误与国际共运的曲折发展。共分三部分,一是首先通过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常提及的部分“左”倾错误或事件(案件).说明国际共运史上“左”的积习甚深;二是从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说明在我党历史上“左”的错误泛滥的时间很长.影响很深;三是指出尽管目前国际共运己处于低潮,但她仍将继续沿着自身的规律发展:低潮之后高潮必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上,具体论述1977-1979年间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关于“伤痕文学”、“向前看”文学与“向后看”文学、“歌德”文学与“缺德”文学三场文学论争,梳理其中规律,批评从政治到文艺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7.
文艺是一种综合价值系统。邓小平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从当代中国社会国情出发,以人民大众利益为首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文艺的党性原则,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确立了文艺的“社会价值”优先、努力实现文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文艺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崇高伟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文艺论述是马克思文艺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新时期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高度融合;“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江泽民论述文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江泽民文艺论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因而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从这一美学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文艺审美本质的理论,认为文艺既是人类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人类通过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对本质力量艺术“肯定”的一种活动;而在文艺创作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家艺术家成了被资本家雇佣的生产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为资本家赚钱的商品。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生产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商品化的;可是,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鼓吹“文艺商品化”的话,那实质上就是要变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为资本主义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其既是普遍的,又是二元对立的。文艺的本质就是对这人性的“模仿”,但不是机械的写实,而是创造的想象。文艺的价值则在于以道德伦理陶冶性格。并因此既反对超脱的纯艺术论,又反对阶级斗争的工具论。在文艺创作上则强调“节制”、“内倾”,“表现之合度”和“有纪律的形式”。主张文艺批评首先是一种判断,其尺度必须是常态的纯正的人性。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