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调查显示,在高校助学工作中,困难的是资金问题,复杂的是资助对象的确定,而瓶颈则是诚信程度.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有三个一是客观地确定资助对象;二是要以国家助学贷款作为高校学生助学资助体系的主体方式;三是应将勤工助学岗位资助作为贫困家庭学生生活学习费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调查显示,在高校助学工作中,困难的是资金问题,复杂的是资助对象的确定,而瓶颈则是诚信程度。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有三个:一是客观地确定资助对象;二是要以国家助学贷款作为高校学生助学资助体系的主体方式;三是应将勤工助学岗位资助作为贫困家庭学生生活学习费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方式,但信用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信用问题是贷款发放整体推进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在分析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的辩证关系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国家政策、银行监控和学校监管三个不同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制度问题.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高校应从思想道德、法规建设和措施方法上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确保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及解困助学工作是当前高校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对贫困生解困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心,贫困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增设奖项,扩大奖学金来源以改善奖学金难以很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规范勤工助学活动,加大工作力度,以增加助学岗位,拓宽资助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1999年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助学贷款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资助途径.但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着政策有待完善、运作模式单一、学生违约严重、银行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银行与高校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等.  相似文献   

6.
朱建丽 《科技资讯》2014,(1):203-204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违约问题的发生,严重制约着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持续开展.本文从多层面分析违约问题的原因,并就改善助学贷款违约问题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的特困生资助体系中,往往会出现康德所谓"二律背反"的两难情境,即关注群体"趋同性"和注重个体连续性是"二律背反"的客观表现。其重要启示在于不但要在经济上给予困难学生及时的资助,更应创新方式方法,在心理、情感、需求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具体到应对举措和路径选择上,贫困生资助工作应重点做好"三个环节"的施行与衔接工作。前期认定环节完善机制构建:一是创新贫困生认定程序,着力改变传统班委参与讨论模式;二是提升参与评定者的道德认知;三是注重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中期资助环节转变资助方式:一是设立更多带有"荣誉感"的资助项目;二是多渠道开拓勤工助学岗位;三是争取社会力量助学;四是建立应急助困资金库。资助后续环节指导、监督与人文关怀并重:一是对学生获助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8.
蔡小薇  邢凯 《科技信息》2010,(36):80-81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各项助学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有的认定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认定材料过于单薄;认定方式有待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建立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拓展资助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形式已形成多元化趋势,但是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和金额的增长速度仍远高于其它形式的资助方式,针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该文研究并实现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中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及时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并不断地加以研究和完善。本文分析了现行资助政策的运行效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方式为辅的资助模式,并分析了贫困生在成才过程中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提出尊重贫困生的主体需求,以贫困生的需求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并就构建贫困生成才资助体系给出了思路和具体建议,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