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从人际关系看中国人的人情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际关系、人情法则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的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对应着不同的人情法则。本文认为,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工具性倾向日渐显现。人们在思考或移植现代西方某些管理模式时,应理性地对待和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人文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2.
双盲审稿优于单盲审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科技信息》2009,(22):I0109-I0109
专家审稿是确保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盲审制度目前已被科技期刊界广泛采用。根据编辑工作实践,分析了双盲审稿和单盲审稿制度的利弊,认为双盲审稿制度能够体现审稿的公平和公正性,避免人情稿和关系稿,确保专家审稿活动的规范化,值得提倡。指出,双盲审稿制度在执行中还应注意审稿人的优选,注意避免编辑部人情稿,发挥好编辑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人情而轻事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其影响所及,人情作用对事本的干扰,在现实生活中仍随处可见。本文对人情作用的历史根源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抑制人情作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报是我国期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的质量和水平如何,会直接影响我国期刊业的发展。要把高校学报的质量控制在最佳水平上,必须要求高校学报主体高度重视宗旨问题、政治导向问题、依法办刊问题、健全和完善编辑制度体系问题、内稿与外稿权重问题、人情稿与关系稿问题、编辑队伍素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心理绑架现象中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与人情关系文化中的人情愧疚感之间的关系,采用资源分配者的视角,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考察拥有分配权力的被试面对人情关系时如何做出社会资源分配行为.研究一发现人情愧疚感越高将会引起越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研究二发现越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之后可以预测越低的人情愧疚感.综上所述,人情愧疚感会导致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的出现,而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之后可以预测更低的人情愧疚感,所以人情关系中的人情愧疚感像是一种内驱力"心理绑架"了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引导着不公平的分配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韩振芸 《科技信息》2009,(21):251-251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曾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5回)简言之,世事和人情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懂得了世事和人情,才能写文章,揭示了生活是文章源泉的道理。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有勤奋阅读书籍,写起文章来才能运用自如。书籍是前人生活的客观反映,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认识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而阅读书籍吸收营养就是作文之流。  相似文献   

7.
研究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我们可以发现其管理模式侧重强调企业的办公制度管理,理性思维居多,对于人情并不看重,但他们却能构建出优秀的办公制度文化.同样的办公制度,在其他国家中实行,但却未必产生同样的理想效果.任何一种制度措施能够有效的贯彻落实,在笔者看来,关键的因素无非基于两点:……  相似文献   

8.
俞波 《中国西部科技》2004,(18):125-126
研究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我们可以发现其管理模式侧重强调企业的办公制度管理,理性思维居多,对于人情并不看重,但他们却能构建出优秀的办公制度文化.同样的办公制度,在其他国家中实行,但却未必产生同样的理想效果.任何一种制度措施能够有效的贯彻落实,在笔者看来,关键的因素无非基于两点:  相似文献   

9.
人情是商品     
中国人在乎礼节,外国人称呼咱们为“礼仪之邦”;同样中国人也重人际交往,以至不解此道的老外把“关系”(Guanxi)直接录入英文词汇。 人情本是个温暖的词儿,但如今这“人情”也开始变味儿。下面是几位经济学者对“人情”的看法。他们分析的角度可能不同,但有一点大家都能认可:我们要的是东方式的人情味,而要拒绝各种类型的不正当”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主要地依赖人情关系网络来处理相关交易,形成各种特征的人口集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法律等正式制度对进城农民的权利界定不够清楚,导致该群体采用正式制度来治理相关交易的交易费用高昂,使其更多地选择非正式制度来治理交易,以降低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1.
商界辩证法     
人情与市场人情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市场给人的感觉则是残酷无情的.如果人情与市场结伴,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情生意,其结果可能是丧失立场、丧失原则.市场依靠竞争,市场不相信眼泪,只承认现实.……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伦理化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较之于道家追求的物化境界,更加彰显了意境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营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生之“境”。在审美的意义上。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人情在企业管理中的内涵,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原则和人情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国家,家族制度产生的人情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情感。人情在中国社会中几千年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本篇文章重点阐述了人情对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立项评价体系中引入“二次专家评议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科技立项评价体系中,专家评议制度和监督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了目前在项目立项评审中广泛存在的重人情、拉关系、功利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等现象.为了维护科技立项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科技立项的专家评审过程和监督过程,应建立“二次专家评议制度”,将项目的评审过程和对专家的监督过程合二为一,从而实现制度防腐.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性化的管理,要在工作中融入人性化成份,体现人文关怀。但不是只讲人情,不讲纪律,严格的制度要制定,更要严格地执行。要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武装来打牢思想基础和提高思想素质。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居于“源头”地位的思想巨匠。在他们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义(道德)利(物质利益)思想。两者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对我们反省儒家思想和转型时期的价值重建颇有意义。一、人情之所欲与外在之善朱熹说:“利者,人情之所欲。”①即是说,利是满足人之需要的物质利益。“子罕言利”(《论语·子罕》,以下仅注篇名),但从其“言利”的寥寥数语中,则孔子不但承认“人情之所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鼓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相似文献   

18.
早餐手记     
张怡微 《世界博览》2014,(13):88-88
正我从这一头眺望那一头的风景,仿佛看到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温暖的人情,以及,人情的失落、天各一方的惘然。  相似文献   

19.
迤计厂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三线建设大开发时由云南省楚雄州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管辖。迤计厂90%的村民为彝族俚濮支系。俚濮人非常重视人情礼仪,传统的彝族社会人情网络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经济收入地不断提高,迤计厂农村社区人情关系逐渐转化为以血缘、地缘、业缘等多维度的人情关系网络。我们通过走入户访、发放问卷、个案研究,对迤计厂彝族俚濮人人情消费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剖析了其发展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福利资源就是透过社会福利的理论视角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类奖励资助和选拔机会的一种教育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造成高校福利资源配置中存在“人情问题”.通过构建监管部门和学生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分析存在的子博弈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及其成立条件,指出单纯对人情行为进行处罚不能有效地约束学生寻求人情关系的主观行为,必须通过实行对监管行为的普遍激励,增强学生的民主监督意识,才能有效防止人情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