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幕府政治”时代,军国主义力行者和军国主义传统的缔造者,就是日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武士.明治以来,长期被统治当局和众多日本知名学者誉为“大和魂”的武士道,驱使武士将穷兵黩武作为财富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幕府政治依赖和坚持军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提供政治舞台与社会空间,为近代和现代军国主义奠定起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国内时常出现否认侵华战争性质拒绝向中国人民谢罪的卑劣行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人的生存逻辑、神国意识以及武士精神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贺杰婵 《科技信息》2009,(23):119-119,102
樱花,纯洁美丽,然而又浓烈绚烂、气势宏大。在日本,樱花被赋与了深厚,沉重,美妙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对樱花的热爱体现了哪些日本民族精神呢?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武士道为日本人的民族生活所孕育,既是武士的理想价值,也是全日本民族的理想价值。从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武士道积淀为日本化的传统,成为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当今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并未改变,武士道土壤依然如故,早已形成的武士道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会因为二战的失败而销声匿迹。我们不能同意某些日本学关于“武士道对日本社会并无多大影响”、“美国对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负有重要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以资源匮乏的岛国地理环境为基础的生存环境,缺乏长足发展的客观条件,构成日本民族依赖武力谋求利益需要的物质基础。骑马民族依赖武力的生活习性、崇尚武勇的种族精神、弱肉强食的化特征,是日本民族选择军国主义的另一重要基石。日本军国主义以生存环境和民族习性为基础,根基深厚、土壤肥沃,极易成为官民一致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日本一直否认、歪曲、美化侵略.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其强烈的民族耻辱感,狭隘的民族意识,神道信仰浓厚的真理观,愚忠的武士道精神,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又乖张的民族文化心理,是造成日本拒不反省侵略战争历史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
张佳梅 《科技信息》2007,(15):145-145,160
菊花虽源自中国,但从中发展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菊花典雅高贵,与长寿有着不解之缘,最终被确定为天皇的专用徽章。本尼迪克特借菊与刀形象地描述了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日本人既醉心于菊的柔美,又崇尚刀的锋利。但是,笔者认为,菊作为日本皇室家徽是天皇制最高权威的象征,而刀是武家文化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更加体现了天皇和武士间对立统一的忠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萃 《科技信息》2007,(22):119-120
自从日本文化在《菊与刀》中被界定为"耻文化"之后,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评论。本文将以"耻文化"的理解为基点,从归属意识、集团心理、权威追拜、重视名誉、武士思想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日本人耻辱观的形成、表现及其对日本战争、日本社会、日本人统一文化心理的正负面影响,从而得出日本军人形成强烈的战争信念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0.
山岳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山岳形象及多种多样的山岳信仰形式蕴含着民族的崇山理念,是民族心理的体现.数千年以来,泰山成为中国人心中山岳崇拜的代表,折射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富士山自古就是日本文学、艺术、宗教的主题,是民族情感的寄托.对泰山和富士山的崇拜都是源于自然崇拜并与国家意识相连,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并体现着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二人转和尼采的酒神精神与戏剧相连而产生的密切的联系,论述二者尽管有区别,但在张扬主体的情感,摆脱生活的困境,实现乐观的生存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二者都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指出应该公正地看待二人转和尼采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居室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研究 ,在保证居室空气各季卫生的前提下 ,建立换气次数的数学模型 ,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3.
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对高校“三生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各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文山这块热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多姿的民族风情、奇丽的自然生态以及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等。充分挖掘这些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现实价值,整合其作用,有助于增强“三生教育”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是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似文献   

17.
作为已经获得初步解放的女性,方方笔下的女性超越了简单的生存需要,开始寻找精神和情感的自我满足,但这种寻找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幻灭。幻灭源自外界环境的挤压,也来自女性自身的迷失。方方通过这些女性的寻找和失落,展示了当下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存困厄,并对女性的解放之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小企业生存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小企业生存基础的综合评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The problem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iving basis for small businesses is discussed, based on fuzziness of index, a corresponding fuzzy sta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the good results that is, the evaluation of living basis for small business are illustrated by a simulated example.  相似文献   

20.
涂芙蓉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1):85-86,90
本研究从饮食营养、睡眠质量和体育锻炼行为等方面设计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问卷,通过对皖北地区不同体质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比较,探讨日常生活行为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为改进健康教育和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