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AC/PDM对夏季太湖预氯化高藻水的除藻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氯化铝(PAC)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制成系列稳定型PAC/PDM复合药剂,研究其对夏季太湖预氯化高藻水的除藻效能。通过烧杯混凝除藻实验,考察了PDM质量分数(5%~20%)与特征黏度(0.55~3.99 dL/g)不同的复合药剂对除藻效能以及沉淀出水COD和NH-N3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温度29~30℃,浊度34~37 NTU,藻细胞密度6.24×104个/mL的加氯水,使用PAC、PAC/PDM(0.55/5%~3.99/20%)复合药剂后的余浊达到2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Al2O3计)分别为7.69、5.55~3.32 mg/L,除藻率分别为89.50%、91.54%~94.01%。复合药剂对加氯水COD和NH-N3的去除率比单独使用PAC时明显提高。因此,PAC/PDM复合药剂可明显提高PAC对夏季太湖加氯水的除藻效能,与单独使用PAC相比,沉淀出水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除藻处理效果,改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聚合氯化铝(PAC)制成的系列稳定PAC/PDM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性能研究.通过混凝除藻试验,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加药量、PAC与PDM复配质量比例(20∶1—5∶1)、PDM特征黏度(0.55—3.99dL/g)对除藻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使用复合混凝剂替代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及深度处理时复合混凝剂的除藻性能.结果表明:(1)对原水使用PAC、PAC/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后的余浊达到2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分别为3.05mg/L、2.91—2.24mg/L,除藻率分别为85.95%、87.26%—92.28%;加药量为3.05mg/L时,其除藻率分别为85.95%、88.03%—96.00%,余浊分别为2.00NTU、1.55—0.53NTU.(2)对加氯水的加药量为3.40mg/L时,PAC/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PAC、PAC/PDM(0.55/2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PAC/PDM(3.99/5∶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PAC、PAC/PDM(0.55/20∶1)、PAC/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3)满足余浊1NTU的深度处理要求时,PAC/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比PAC减少藻含量11.2%—59.2%,节省加药量6.7%—26.3%.因此,PAC/PDM复合混凝剂与PAC相比,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处理效果.使用PAC/PDM复合混凝剂可以替代预氯化工艺中混凝除藻作用的部分功能,且是未来深度处理时有效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3.
AS/PDM复合混凝剂在秋季长江水脱浊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硫酸铝(AS)复合制得的稳定型复合混凝剂,进行秋季微污染长江水强化混凝脱浊处理。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AS/PDM复合配比、PDM特征黏度对脱浊效果及沉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温度为16~18℃,浊度为60~70 NTU的秋季微污染长江水,在确定的搅拌条件下,沉淀30 min,沉淀出水达到6.0 NTU的浊度标准,此时需要2.43 mg/L的AS投加量;对于AS与PDM的质量比分别为20∶1,10∶1,5∶1的复合混凝剂,随特征黏度的增加(依次为0.52,1.53,2.47 dL/g)各需2.25~2.00,1.97~1.85,1.59~1.66 mg/L的铝盐投加量,相对于AS单独处理,分别减少投加量7.41%~17.70%,18.93%~23.87%,34.57%~31.69%。若需使沉淀池出水达到2 NTU左右,需3.93 mg/L的AS投加量,AS/PDM复合混凝剂需3.79~3.05 mg/L的铝盐投加量,相对于AS单独处理减少投加量3.56%~22.39%。PDM明显改善了AS的混凝脱浊效果,提高了絮体密实度与沉淀性能。同时,AS/PDM的复合配比越低,P...  相似文献   

4.
用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聚合氯化铝(PAC)复合得到稳定的复合混凝剂,通过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对冬季低温预加氯太湖水的脱浊效果及絮团沉淀性能。结果表明,对浊度为25~26NTU,温度为5~9℃的太湖水,在预加氯工艺基础上,达到现有2NTU沉淀池出水的浊度标准的情况下,PAC需投加量3.29mg/L,而PAC/PDM质量复合比例分别为5:1、10:1、20:1的复合混凝剂所需PAC投加量随PDM特征黏度0.55dL/g、1.53dL/g、2.47dL/g的增加为2.66~2.53mg/L,2.81~2.68mg/L,2.98~2.79mg/L,相对于PAC减少投加量19.15%~23.10%,14.59%~18.54%,9.42%~15.20%。在为将来深度处理作技术准备,沉淀出水浊度要求提高至1NTU的情况下,PAC投加量需4mg/L以上的投加量,而质量复合比例为20:1~5:1的PAC(以Al2O3计)/PDM复合混凝剂需3.90~3.16mg/L的投加量。结果表明:以现有原水预加氯工艺为基础,PDM可以明显提高PAC的混凝脱浊效果,且PAC/PDM复合配比越低,PDM特征黏度越高,复合混凝剂的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5.
化学预氧化对藻类细胞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混凝除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比研究了氯(Cl2)、高锰酸钾(KMnO4)以及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等氧化剂预氧化对颤藻细胞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混凝除藻的效果.细胞氧化前后的光学显微摄影图片表明:氧化剂对细胞表面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氧化剂不仅破坏了细胞的表面结构,同时还使胞内物质释放出来,使得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升高.几种氧化剂的对比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除藻除浊效果较为明显,混凝沉后水藻细胞含量(以OD420和叶绿素含量表示)均有大幅度降低,说明PPC预氧化具有很好的强化混凝除藻效果.  相似文献   

6.
复合混凝剂中PDM对PAC铝形态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盐基度的聚合氯化铝(PAC)分别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制成系列复合混凝剂PAC/PDM,研究了PDM特征黏度、PAC与PDM质量配比对复合混凝剂中盐基度、铝形态分布的影响及其与混凝性能的关联.分别采用酸碱滴定法、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混凝烧杯试验对复合混凝剂的盐基度、铝形态分布和混凝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PDM特征黏度由0.87dL/g增加至3.79dL/g,或PAC/PDM质量配比由20∶1减小至5∶1,未观察到复合混凝剂的盐基度和铝形态分布有明显变化;而混凝试验结果表明,针对所选模拟原水,当余浊下降至6NTU时,复合混凝剂PAC/PDM(2.88/10∶1)能使PAC投加量减少19.2%—19.5%;随PDM特征黏度由0.87增加至3.79dL/g,絮团尺寸和沉降速率增加;随PAC/PDM质量配比由20∶1减少到5∶1,PAC投加量减少15.9%—19.9%,因此PDM能明显提高PAC的混凝性能,且随着复合混凝剂中PDM特征黏度增加,或者PAC/PDM质量比例降低,混凝效果都得以增强.由此可见,复合混凝剂中PDM对PAC盐基度和铝形态分布的影响与其优越的强化混凝性能未有直接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以受污染湖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和生产试验,考察了预氯化/粉末活性炭(Cl2/PAC)与高锰酸盐复合剂(PPC)预氧化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藻类以及由其引起的臭、味的去除效能.通过色质联机分析,探讨了2种工艺的除污染特性.结果表明,由于PPC兼具氧化,吸附和架桥作用,PPC预氧化能够显著的提高对有机物,藻类及臭味的去除效率,处理效果明显优于Cl2/PAC工艺.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分别与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硫酸铝(AS)3种无机混凝剂复合对宁波市冬季低温低浊北渡水的强化混凝脱浊进行处理.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无机混凝剂的种类、PDM质量分数等因素对低温低浊北渡水脱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温度为8~13 ℃,浊度为6~13 NTU的低温低浊北渡水,在与宁波某水厂实际生产相近的混凝强度下,PDM助凝脱浊效果明显,且PDM质量分数越高,复合混凝剂脱浊效果越好.要达到2 NTU的沉淀池出水浊度标准,AS,PAC,PFS质量浓度分别需达到6.0,8.5,9.0 mg/L.使用PDM质量分数为5%,10%,20%的AS/PDM,PAC/PDM,PFS/PDM复合混凝剂投加量相对于原有无机药剂分别约减少8%~20%,12%~40%,11%~27%.若需达到1 NTU沉淀池出水余浊的标准,使其满足深度处理生产工艺要求,复合混凝剂依然可发挥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化学预氧化对饮用水源水藻类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的处理效果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氯(Cl2)、氯氨(NH2 Cl)和臭氧(O3)预氧化除藻和除有机物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凝除藻和除浊规律一致,但与除有机物不一致,传统混凝取得理想的除藻效果不经济.PPC在预氧化除藻、除有机物以及助凝中均表现了良好的性能,30 mg/L的Al2(SO4)3混凝条件下2mg/L PPc即可有效提高藻类和有机物去除效果.O3其次,而Cl2和NH2Cl预氧化除藻效果较差,而且基本没有助凝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文中以Gordon生物光学模型为基础,利用2004年10月实测的太湖水体固有光学特征、表观光学特征和水体组份浓度数据,构建了参数化的分析模型.基于分析模型,在400 ~ 700 nm可见光光谱的范围内,分别对无机悬浮物、有机悬浮物、叶绿素和黄色物质的光谱敏感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重新认识了水色光谱的形成机理.最后,对进一步利用分析模型构建反演模型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以壳聚糖(CTS)作为聚合氯化铝(PAC)絮凝的助凝剂,处理郑州市中法供水有限公司的进厂黄河水,考察了以PAC为絮凝剂,以壳聚糖作助凝剂的情况下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PAC投加量35 mg/L,CTS投加量0.15 mg/L,壳聚糖助凝效果显著,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累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源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根据缓冲林带模型研究结果,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150):40或(150-200):6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水位下降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青海湖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湖区生态环境变化,指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水方式对冬小麦耗水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品种科师22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的耗水量、耗水系数、产量不同。干旱处理的耗水系数最低。相同灌水次数下,随灌水总量增加,耗水系数、耗水量增大;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少量多次灌溉方式的耗水量、耗水系数则降低。不同灌水处理间冬小麦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灌水各处理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早处理(不灌水)的产量。冬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加大而下降。相同灌水量下,分期灌溉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太湖流域景观特征和水乡文化与景观生态的密切关系;对太湖流域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等级高以及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优越的区域条件和良好的区位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太湖流域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并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市镇水系普遍恶化,水乡景观生态受害,直接危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指出,太湖水乡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古城古镇的景观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