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三国演义》李评本的评语是把刘备、诸葛亮和曹操都作为奸雄来看待,显示出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本质的认识比较深刻。重视人心、人才,要真情、诚信;反对扰民害民、嫉贤妒能、假道学,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人性的善恶,人品的高下。李评本对《三国演义》的不同解读在《三国演义》的接受史和晚明的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历来讲《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不提或极少提到《世说新语》,本文则说明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国演义》不仅在运用这些资料时颇有特点,而且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浙江《水浒》研究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25日至29日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举行。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四个方面。一、把《水浒》和《三国演义》作比较,讨论其在题材、主题、结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以及主题思维演化过程等的不同特色。很多同志认为:(1)题材:两书都有一定的史实根据,但《水浒》以底层人物为主体,基本上是“虚”;《三国演义》以上层人物为主体,基本上是“实”。  相似文献   

5.
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好绝”。刘备的描写似乎是平庸的,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卜书“拥刘反曹”,岂能不把刘备作为描写的重心?又岂能不把刘备的人格推到“王者”的地位?作者早是如此做了,而读者不知,或者因为历史的隔膜以为他做得并不成功,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个问题应当做一篇长论。但是,笔者却只是想就个别的材料发些议论,算做把问题提出来。我总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是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写刘备的,不仅曹操是他反面的衬托,诸葛亮、关羽等也是映衬他的…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数百年来之所以为人民所喜爱,不仅是其中跌宕起伏,曲折成趣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从而受到当代中华子孙的认同,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本文力图阐述《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为研究《三国演义》作一新的尝  相似文献   

7.
罗贯中是古代伟大的通俗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初期不是偶然的,完全符合文学自然发展演进的规律。《三国演义》成书后数十年间不见于文献记载,那是明初错误的文化政策造成的结果。罗贯中具备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其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对《三国》的品评受到极大的关注,无疑是成功的。但其进行解读的角度和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之处:《品三国》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要求文学的美学追求,颠覆了《三国演义》原有的思想倾向、历史观念与审美理想,几乎完成了一个对小说《三国演义》的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对刘备、圣德仁君、《三国演义》的正统观进行新的探索:一,刘备的思想性格,像三国时代一样矛盾,或者说三国时代的思想矛盾,通过刘备这个艺术形象得到很好的折射;二,罗贯中对刘备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行为不乏批判之笔;三,《三国演义》把刘备同其他人物一样放在三国时代那个特定历史环境里进行描写,肯定与否定,无非是追求政仁,歌颂圣德仁君,表露对社会理想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析《三国演义》正文中的“密州”、“中山府”、“滑州”等元代地名,“太史院”、“太常院”、“枢密院”等元代官制,以及“的实”、“军士不打”等元代俗语,论证《三国演义》原著必成书于元代。因为这众多例证表明,作者最熟悉的是元代社会生活;同时,假如《三国演义》为明代成书,那么作者不可能再使用这些早已废除的元代典制和早已过时的元代俗语。  相似文献   

12.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看了这部小说,你会为其中的精彩论辩和计谋大战而拍案叫绝。这些令对手哑口无言的善辩之辞和令敌军魂飞丧胆的取胜之道,莫不显示了逻辑思维的威力。为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逻辑应用问题,本文特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智算华容道、空城计三个片断试作逻辑分析。 一 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三回中,描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雄辩情景。这场唇枪舌剑的争锋,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罗幕士版英译《三国演义》是如何创造性地解读并传递曹操形象的。指出译者罗幕士对曹操形象的再创作为《三国演义》文化在国外的正确传播大有建设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墨洋 《少儿科技》2014,(12):39-3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有人背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总能勾起我的"馋虫",让我想要再读一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许多人物,有多谋、多疑的曹操,有仁义、善良的刘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气量狭小的周瑜……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以描写战争为主线,在广阔的背景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跌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三国演义》中充满了经世致用的处事哲理和为人智慧,对一个人的启迪,是渗透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本文遵循艺术的真实性,从《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物形象和处事哲学,从人格魅力和行为艺术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科学就业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6.
梁细兰 《科技信息》2009,(25):I0197-I0197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文中生动体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传统用人思想。探究《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较具体地分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风格,并按成书先后比较了这四大名著的风格:虽风格不同,但都能独领中国文学风格创新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受到传统诗画艺术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在故事叙述、人物刻画、人物描写等方面讲究传神。《三国演义》尤为突出,对形神关系的处理比较灵活:以"时"换"空",化"有"为"无",绘出《三国》故事画美;简笔勾勒,写意传神,描出《三国》人物画美;虚实相生,皆成妙境,凸出《三国》风景画美。把握《三国演义》这种处理形神关系的美学特征,对欣赏和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艺术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佳言 《世界知识》2010,(24):31-31
王俊彦是中日关系史学会的日本问题专家,多年来在日本和国际关系领域辛勤耕耘,所著《警惕日本》、《审判日本战犯纪实》、《日本投降秘闻》和《中美苏三国演义》等书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为君做人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加以评析。一、以君之尊行人之仁《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3个皇帝(桓、灵二帝不算,曹操称武帝是他儿子追封的,也不算),其中汉帝2人,蜀帝2人,吴帝3人,魏帝5人,晋帝1人。就历史事实来看,这13位皇帝当中,真正称得上仁者爱人,不以卑尊等级取人,不用传统礼制制人的,也只有刘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相较,虽不完全相同,但就其基本思想、主要事实方面来说,还是大同小异的。我们先看一下陈寿在《三国志》里对刘备的评价:“先主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