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他撰写的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传统与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李约瑟博士提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也有称之为"李约瑟之谜"或"李约瑟难题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一行,赴京参加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后,于九月初来应邀我校进行参观和访问。同行的有长期与李约瑟合作的鲁桂珍博士,以及香港大学的何丙郁夫妇和美国科学基金会的黄兴宗博士。李约瑟博士在我校介绍了他的工作情况。何丙郁博士作了《李约瑟的治学方法》的专题报告(全文见本期第1页)。李约瑟博士观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1924年时,他主要在剑桥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由于同鲁桂珍等三位中国研究生的接触,他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的出版规模之大、周期之长,可作为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来研究。通过研究SCC档案,我们将其出版历程分为5个阶段,其间SCC经过了3次扩充,这部巨著的诞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除了李约瑟及其合作者的贡献外,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其中也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先生逝世20周年。李约瑟先生一生以其卓越的学识、杰出的学术领导能力以及横跨科学与人文的视野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一手规划并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总计有近30分册,《传统植物学》分册刚刚出版,最后两分册(盐业、有色金属冶炼)的编纂工作也正在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的经典解答及理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生平及其中国科技技术史研究。李约瑟博士以他卓越的工作,改变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观念,极大在推进了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直到20世纪中叶,学术共同体才认识到科学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史与文明史密切相关。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提出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一研究项目,表达了对这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重视。学者还认为应该将科学史和技术史一起来研究,“科学史”这个词汇逐渐拓展为“科学(和)技术史”。关于科学思维相对于其他智力活动的特殊性,科学哲学家之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一些人甚至对科学理性也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20年前,我应邀访问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在墙上挂满了中国字画、桌上堆积着汉文书籍的李约瑟工作室,我向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李约瑟博士送上一部刚刚出版的他同鲁桂珍博士合著的《再次聆听大洋两岸的共鸣——回顾跨越太平洋的文化科学交流》中译本。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英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技史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李约瑟博士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与缅 怀这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一往情深的世 纪巨人,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 瑟文献中心、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 20余家科研、高校、文博及出版单位联 合发起的“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 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于8月29日- 31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李约瑟 博士的生前友好王应睐院士、胡道静院 士、刘祖慰教授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 宏章教授的亲属等6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李约瑟博士既是一 位著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人文 主义者,在世界近现代科学史上,虽然 出现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 学家,但很难找到像他那样横跨自然科 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对人类文明产 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伟大学者。李约瑟博 士是中国人民和科学家雪中送炭的老朋友,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数十年来,他为中国古代文明、为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以及英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奔走操劳,贡献一生。 李约瑟博士以其半个多世纪的精力撰写了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以无数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为近代科学的最终确立建立殊勋。为此,他不但有力地批判了“欧洲中  相似文献   

11.
这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于1964年致我国著名学者、科技考古学家王振铎(1912—1992年)先生的一封信的译文及相关背景的注释。其中谈到英国学者研究苏颂水运仪象台时钟机构的基本论点和复原模型。译文注释则简要介绍了王振铎先生与李约瑟博士的交往,以及王先生于1958年研创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的起因。  相似文献   

12.
<正>劲牌中国科学与文明奖学金旨在支持研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科学和技术发展与商业的关系,强调历史研究对中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意义。此项奖学金的基金由劲牌有限公司提供,将用于支持2~4位学者在李约瑟研究所从事为期6~12个月的研究工作。奖学金以补助金的形式发放,用于支付相应的研究开支、国际差旅和食宿费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1987年有幸考入自然科学史所读研,师从许良英和董光璧两位先生。值此所庆五十周年之际,我要向开拓国内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前辈们致敬,并向培养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所内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借此机会,我也想根据自己过去二十年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经验,就20世纪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谈几点感想。70年前,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与3位中国研究生的接触交流中受到启迪,并由此开始了其对中国科技史的终身探索。在李约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其鸿篇巨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 ivilization in Chi…  相似文献   

14.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梦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3(3):F0002-F0002,F0003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是20世纪著名的人文学者、科学家与中国科技史家。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1992年由女王伊利萨白二世亲授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界于大十字勋章爵位与第二等高级爵士之间)。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3年)、中国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奖(1995年)。 李约瑟早年是一位有成就的生物化学家。1937年,到他的实验室学习的三个中国留学生使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因此开始学习中文。其中的鲁桂珍,后来成…  相似文献   

16.
继李约瑟、何丙郁之后,古克礼于2003年就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他有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术背景?什么原因引起他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怎样能在天文、数学、医学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游弋同时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他同李约瑟的关系如何?他对李约瑟研究所的现状与未来有何看法?他怎样看待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问题?通过访谈,古克礼博士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2月21日,中国技术史家葛平德(Peter John Golas)教授在美国加州去世,终年82岁(图1)。葛教授生于1937年,在福德姆(Fordham)大学毕业后,在斯坦福(Stanford)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于哈佛(Harvard)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自1973年起,他在位于科罗拉多(Colorado)州的丹佛(Denver)大学任教,讲授中国历史,前后长达35年。1997—1998年,他被授予丹佛大学杰出学者(Distinguished Scholar)的荣誉。他是世界知名的宋史专家,也是西方学界为数不多的中国技术史家,因撰写李约瑟系列专著《中国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之"采矿"分册(第五卷第13分册,图2)而闻著于世。  相似文献   

18.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世界知识》2008,(20):70-70
他写的第一个中文是“香烟”,他曾是个裸体主义者,喜欢跳狂野毛利舞……他就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家李约瑟(1900年~1995年)博士。9月24日,这个在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架桥的英国人的传记——《炸弹、书和指南针——李约瑟和中国的伟大秘密》在英国正式上市,由西蒙·温切斯特所著的新书以日记、书信等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披露了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博士刚才已经向您们介绍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现在由我来说明他的治学方法。我是在一九五八年一月开始和他合作的。一九五七年在我动身往英国之前,我马来亚大学的同事、现在是香港大学校长的黄丽松博士对我说:在剑桥,最重要的是学习李约瑟的治学方法。李约瑟最近来香港为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筹款时也曾谈到这方面的情况,现在且引他本人当时的叙述,然后由我稍加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