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流体诱导振动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一种新型传热元件-弹性管束的传热试验研究发现:诱导振动加强了传热管周围的流体的扰动而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当来流Re〈400时,管对外流换热系数较固定单管提高3倍以上,在换热器的不同高度上的弹性管束,换热能力随诱振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程序设计对管壳式换热器在操作工况下是否产生振动作了分析,并对振动时换热器是否产生破坏加以判别,指出了振动破坏可能发生的位置及原因,为防止振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10MW高温气冷堆热气导管处于内外两股方向相反气流同时作用的具体结构特点,针对实际设计工况,建立了其流动诱发振动的理论模型,即两端简支,受内外两股方向相反气流同时作用的单管振动模型;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描述和简捷求解方法;通过计算获得了其振动频率随流速的变化关系,和不同流动工况下,失稳时的临界流速,及相应的稳定性图。分析结果表明,热气导管的设计工况完全处于稳定区内,即其在设计工况下运行时,不会产生大振幅的流致振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换热器内弹性管束在壳程流体诱导下的振动特性,利用流固耦合的顺序求解法,对换热器内不同管排间距和不同管排数条件下多排弹性管束在壳程流体诱导下的振动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提出了分割式网格划分策略,可大幅度提高网格划分的精度、效率和灵活性;提出了粗算加精算的分步计算策略,可大幅度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研究表明:在壳程流体诱导下,换热器内各排弹性管束的振动主要表现为面外振动,且振动的均匀性较差;大不锈钢连接体上监测点的振幅受管排间距的影响较大,小不锈钢连接体上监测点的频率受管排间距的影响也较大;当管排间距较小时,各排弹性管束间的相互影响较强;当管排数增加时,各排管束的振动均匀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NHR-200 含钆可燃毒物棒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MW核供热堆(NHR-200)采用含钆可燃毒物燃料棒作为中子吸收体的设计考虑,并根据NHR-200燃料组件的设计参数,采用压水堆核电厂燃料元件稳态分析程序FRAPCON-2,并考虑到含钆芯块物性变化,对原有MATPRO数据库中相应物性作了修改,按不同含钆量对可燃毒物棒进行稳态工况的性能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HR-200含钆可燃毒物棒能很好地满足堆芯设计的要求,并且有较大的安全裕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一种新型传热元件——弹性管束的传热试验研究发现:诱导振动加强了传热管周围的流体的扰动而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当来流Re<400时,管外对流换热系数较固定单管提高3倍以上.在换热器的不同高度上的弹性管束,换热能力随诱振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小型热电联供沸水堆CR-200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扩大 200 MW核供热堆(NHR-200)的应用范围并改善其经济性,初步探讨了在NHR-200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热电联供小型反应堆的可能性。提出了核反应堆实现热电联供的几种可能方案,并用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型热电联供沸水堆CR-200的一回路方案设计,用最佳热工水力估算程序RETRAN-02和编制的蒸发器设计程序对CR-200作了初步的一回路稳态热工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以NHR-200为基础并作一些改进,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型热电联供沸水堆CR-200,该堆具有比低温供热堆HR-200更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换热器内弹性管束在流体诱导下的振动特性,采用流固耦合的弱耦合法,研究了弹性管束在不同流速的壳程和管程两场流体组合诱导下的振动响应,并对比分析了壳程流体和管程流体对弹性管束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壳程和管程流速一定时,弹性管束两监测点各方向的振动主频、谐频大小一致,且振动主要体现为面内振动。壳程流速较低时,监测点沿壳程流速方向的位移曲线存在明显的二倍谐频。壳程流速变化对管束振动响应的影响较大,管程流速变化对管束振动响应的影响较小,说明弹性管束的振动主要由壳程流体引起。由于流体的冲击和管束重力的影响,当壳程流速较低时,管束沿壳程流速方向的振动平衡位置较低,随着流速的增加,管束沿壳程流速方向的振动平衡位置逐渐上移。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化工厂分馏装置换热器至初馏塔管道的振动超标问题,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管道模型并计算其模态,利用Fluent进行流体脉动CFD仿真分析,探讨管线振动的根本原因;将阻尼减振技术应用到管线振动控制中,采用SAP2000软件进行阻尼减振模拟,探讨阻尼器的参数选择以及施加阻尼前后管道的振动情况。在管道相应位置安装黏滞型阻尼器,使管道振动幅值降低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内流体的脉动冲击产生的激振力频率与管道的某阶固有频率接近从而发生共振,这是管道振动的主要原因;黏滞型阻尼器可以在设备不停机的情况下有效地吸收振动能量,控制管道的振动,同时不会改变管道的原有支撑结构,也不会引起临近管线的振动,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多尺度法研究了参数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离心摆式减振器的振动。分析了系统的1/2亚谐共振-主参数共振以及主共振-基本参数共振时的动态特性,得出了参数平面上的稳定和不稳定区域,利用后继函数方法研究了主共振-甚至胡数共振时定常解的稳定性,所得结果提示了一些新规律,为离心摆式减振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直壁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高,为了增强换热器内流体的换热效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1-2>型波壁管式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了雷诺数Re与波壁管半径比i对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特性、阻力特性、换热特性以及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直壁管式换热器相比,波壁管式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状态能够得到较大的改善。波壁管式换热器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平均压降比直壁管式换热器低,平均压降最大可降低11.01%,且发现随着Re的增加,平均压降明显增大,随着i的增加,平均压降略有增大。波壁管式换热器壳程内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hs明显大于直壁管式换热器,hs最大可增加14.17%。hs随着Re的增大逐渐增加,而i对hs的影响不明显。同时发现波壁管式换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与雷诺数Re成正相关,而与半径比i成负相关。与直壁管式换热器相比,波壁管式换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更强。  相似文献   

12.
再生式换热器由再生段和冷却段共同构成,凭借再生段的加入,再生式换热器有助于减小换热器承受的热应力以及回收部分热量,而广泛应用于研究型反应堆的各试验回路中。在再生式换热器设计中,通常会对换热面积保留一定的裕量以应对换热管破损、阻塞以及工况波动等情况发生。结合再生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在不利因素未发生时,将设计裕量效果计入实际的换热中,分析不同的设计裕量对再生式换热器理论运行功率、流质流量以及出口温度等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再生式换热器的理论运行功率随着冷却段设计裕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随着再生段设计裕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再生段及冷却段设计裕量对再生式换热器的功率调节跨度影响不大,但再生式换热器的理论功率调节区间在再生段设计裕量增加时会逐渐下移,而在冷却段设计裕量增加时会逐渐上移。要克服再生段裕量对运行功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选择增加相应的冷却端设计裕量以及加大二次水流量。再生式换热器运行于功率调节下边界以下时,再生段保持一定设计裕量有利于一次水的流量更为接近设计流量。鉴于分析的结果,对于处于稳态试验回路中的再生式换热器,建议再生段裕量小于10%以满足设计功率,而对需要具备降功率运行的再生式换热器,建议可以取较大的再生段裕量以减小一次水流量的波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换热器螺旋管的冷凝传热性能,对R22制冷剂使用VOF模型在螺旋直径为300mm、螺距为19.52mm、管道直径为9.52mm的换热器螺旋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换热器螺旋管的流场分布特性,研究了流体流速和饱和温度对螺旋管内换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参数对螺旋管内换热性能的影响,对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流体流速时冷凝换热系数的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为3%-11%,在不同饱和温度时冷凝换热系数的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为3%-8%,说明数值模拟方法和结果是合理的。该研究为螺旋管换热器的设计优化以及空调热水器一体机的节能损耗给予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ield synergy fo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quantity synergy in the laminar flow field is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between fluid and tube wall. The synergy regulation among physical quantities of fluid particle is revealed by establishing formulas refle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ynergy angles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he physical nature of enhancing heat transfer and reducing flow resistance, which i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synergy angles α,β,γ,φ,θ and ψ; is also explained. Besides, the principle of synergy among physical quantities is numerically verified by the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in a thin cylinder-interpolated tube, which may guide the optimum design for better heat transfer unit and high-efficiency heat exchanger.  相似文献   

15.
遗传算法在管箱式翅片管换热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管箱式翅片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中,以传热面积与换热器芯体体积之比为目标函数,详细讨论了算法的优化步骤及工作流程,为管箱式翅片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一种大直径三维内肋管进行了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与光滑管相比,其强化换热因子hl/hs在1.65~1.70之间,而压降比ΔPl/ΔPs在1.65~1.89之间;基于对换热和管壁温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气换热器,并研究和提出了该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表明,该换热器管壁温不仅比光滑管换热器明显提高,而且换热能力提高约20%;另外,与其它类型的换热器比较,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列管式换热器壳程传热膜系数较低、高流速时易产生流体诱发振动、管板与换热管之间存在间隙腐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无管板列管式换热器结构.该结构提高了壳程的传热膜系数,解决了间隙腐蚀的问题,减小了壳程流体的流动阻力和流体诱发振动,为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改造提供了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s,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the factors governing the optimal points of the design objective functions due to the contradictions and uncertainties of the design objectives.The variation of fluid propertie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is type of uncertainty.Conventional design methods have not completely solved these problems.In the present work,based on the logarithmic 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a new heat exchanger design method(called the segmented design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variation of fluid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temperature.In this method,the whole heat exchanger is first divided into several segments.Then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iti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connecting conditions of the adjacent segments,the inlet and outlet temperatures of each segment are determined.Finally,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method on each segment defines the heat transfer area.  相似文献   

19.
波纹换热管是一种具有特殊形状的双面强化传热管,传热效率高,轴向变形补偿能力强,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锥纹管是在传统波纹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的新管型,具有优越的强化传热特性。针对锥纹管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其与传统光滑管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试流量范围内,当管程介质为水,壳程介质分别为水和32#液压油时,与光滑管换热器相比,锥纹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分别提高了5%~40%和5%~20%,管程压力降升高了20%~70%,壳程压力降降低了10%。同时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计算,并基于实验和模拟结果,对以水为介质的锥纹管换热器的管壳程传热准则关联式进行了拟合,数值验算结果表明,关联式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